成语关于较的成语

有关较的成语

有关较的成语共收录2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较短比长 见“较短量长”。作谓语、宾语;用于比较。清·陈天华《猛回头》:“看近来,西洋人,到了极步,这是我,毫未曾,较短比长。”
锱珠必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王朔《浮出海面》九:“虽然他们互相请客时出手大方,喝了酒也会亲热得推心置腹,眼泪汪汪。但一谈到生意钱财就会立刻变得冷若冰霜、锱珠必较,有时还会吵得面红耳赤、破口大骂。”
较瘦量肥 比较肥瘦。喻评论姿容。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评论等。清·李渔《风筝误·贺岁》:“何曾见侯门娇丽,肯容人较瘦量肥。”
锱铢必较 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计较(锱:四分之一两;铢:二十四分之一两;二者是古代极小的计量单位)。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荀子 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较短絜长 谓比较高低。作谓语;用于比较。清·蒋恩《兵灾纪略》:“当斯时也,君子道消,小人道长,谁敢与之较短絜长哉?”
较时量力 较:比较;量:估量。衡量时机和实力。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宋·朱熹《答张敬夫书》:“又须审度彼己,较时量力,定为几年之规,若孟子,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说。”
较如画一 较:通“皎”,明显;画一:同“划一”,一致,一律。指规章明显一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书·武帝纪》:“怀柔万姓,经营四方。举直措枉,较如画一。”
较长絜短 见“较短絜长”。作谓语;用于比较。清·王韬《变法自强下》:“师其所长而掩其所短,亦欲求立乎泰西诸大国之间,而与之较长絜短而无所馁也。”
赌长较短 谓比优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较。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若止与《南西厢》赌长较短,则犹恐屑而不屑。”
龈龈计较 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同“斤斤计较”。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 解决悬案耶新要求耶》:“以吾两国唇齿兄弟之交就情分上原可不必龈龈计较。”
铢铢较量 谓极精细地计较衡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陈确《原教》:“荀告韩杨,各是所见,铢铢较量,可谓愚甚。”
锱铢较量 同“锱铢必较”。作谓语、宾语;指气量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况你学业日进,发达有时,何苦锱铢较量,讨人便宜怎的。”
得月较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斤斤计较 斤斤:明察细微;引申为琐细。计较细小的事物。现比喻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或琐细的小事。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诗经 周颂 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彰明较著 极其明显。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较武论文 较:比较,评论。评论武艺,谈论文章。作谓语、宾语;指考校武艺,谈论文章。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此书讲道学,筹经济谈天测地,较武论文,无不原原本本,穷极要妙,此其本领之大也。”
分斤较两 比喻为人小气,过分计较。作谓语、定语;比喻过分计较。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不是我说句分斤较两的话咧,舅爷有什么高亲贵友该请到他华府上去?”
较若画一 谓明确一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荀悦《汉纪·惠帝纪》:“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较短量长 指比较长短,评论优劣。作谓语、宾语;用于比较。唐 韩愈《进学解》:“较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斤斤较量 谓在琐细的小事上过分计较。作谓语、定语;指人气量小。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至于文理浮泛些,或是用的典故不的当,他老人家却也不甚斤斤较量。”
较德焯勤 显着的德行和功劳。作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刘统军碑》:“自我公薨至葬,凡所以较德焯勤者,莫不粗完。”
从长计较 犹言从长计议。作谓语;用于不急于作出决定。《水浒传》第四五回:“婶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从长计较,慢慢地商量。”
计较锱铢 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铢施两较 谓一铢一两都斤斤计较。形容非常吝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方孝孺《答许廷植书》:“其赋于人也,铢施两较,不肯多与。”
彰明较着 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