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志的成语
有关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志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凌霄之志 | 凌霄: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 作宾语;指人的志向。 | 《晋书 慕容垂载记》:“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 |
志大才短 | 志:抱负。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够 | 作谓语、定语;指空想家。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
气高志大 | 意气高昂,志向远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气势。 |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你气高志大,见是如此。” |
致命遂志 | 致命:舍弃生命;遂:达到,实现。舍弃生命来实现理想。 | 作谓语、定语;指有追求、有个性。 | 《周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有志者事竟成 | 者:人;竟:终于;成:成功。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 复句式;作状语;含褒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耿渰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东山之志 | 指隐居的念头。 | 作宾语;指人的志向。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赍志以没 | 见“赍志而殁”。 | 作谓语、定语;指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志志诚诚 | 真心实意。 | 作定语、状语;指真诚。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于是两个志志诚诚,吃了十来日斋,同到寺里,献此宝镜。” |
诗以道志 | 志:志向,意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27年》:“伯有将为戳矣,诗以道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
怡志养神 | 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八:“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
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
赍志没地 | 赍:怀抱着,带着;没: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作谓语、定语;指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终焉之志 | 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 沈约《宋书 傅隆传》:“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昶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家在上虞,及东归,便有终焉之志。” |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志得意满 | 志向意愿都得到满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厄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
同志合道 | 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 作谓语、定语;用于志趣相投的人。 | 清·方望溪《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 |
行古志今 | 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谓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逸周书·常训》:“始之以古,终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 |
闲情逸志 | 同“闲情逸致”。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4回:“要知世间好事甚多,谁有那些闲情逸志去做。” |
永志不忘 | 永远记住,不遗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 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 |
觊觎之志 | 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 作主语、宾语;指非分之想。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亶三人,皆有觊觎之志。” |
洗心革志 | 革:改变。洗去邪恶的想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向。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潘岳传》:“皆延颈以视,倾耳以听,希道慕企,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风,歌来苏之惠。” |
气满志骄 | 见“气充志骄”。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6回:“他打了俺三个大郡,气满志骄,必然想着幽州。” |
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贵。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 | 明·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志枭逆虏 | 袅:悬头示众,引申为消灭;逆虏:敌人。指立志消灭敌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
志洁行芳 | 志向高洁,品行端正。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后汉书 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
志高气扬 | 志气高昂而自得。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史记 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遗形藏志 |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
箕山之志 |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 作宾语;用于人的节操。 |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
诗以言志 | 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志骄意满 | 形容得意骄傲。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贲志骄意满,不复顾虑。” |
有志之士 | 指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 作宾语;指有抱负的人。 |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
笃志爱古 | 笃志:志向专一。志趣专一,爱好古典。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北史·景穆十二王传》:“十六通《杜氏春秋》,下帷读书,笃志爱古。” |
誓无二志 | 二志:二心。立誓决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 |
矢志不移 | 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屡劝驾,邵氏矢志不摇。” |
寒心销志 | 亦作“寒心消志”。形容担心忧虑。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邹阳《上书吴王》:“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 |
冥冥之志 | 冥冥:专默精诚。专默精诚的意志。形容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 作主语、宾语;指人的志向。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
志趣不凡 | 不凡:不寻常,不平凡。志向很不平常。形容超凡。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晋书·阮修传》:“梁国张伟,志趣不常,自隐于屠钓。” |
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苦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
气得志满 | 形容春风得意,心满意足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为人。 | 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得志满,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
各从其志 | 从:听任;志:志向。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 动宾式;作谓语;指各人依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
志足意满 | 犹志得意满。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足。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
志同道合 |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利令志惛 | 见“利令智昏”。 | 《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 | |
寝丘之志 |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
燕雀不知鸿鹄志 | 鸿鹄:天鹅。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乃向其乡人说道:‘我今将为状元,不久便作开国元勋矣!何以贺我?’乡人益非之。刘赞臣叹道:‘此所谓燕雀不知鸿鹄志也。’” |
博学笃志 | 博:广;笃志:志向专一。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降志辱身 | 降:压抑;减损。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作宾语、分句;指别有所图。 |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
志大才疏 | 志:抱负;疏:粗疏;薄弱。志向远大;才能不足。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骥:骏马,千里马;枥:马槽。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 作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 |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猛志常在 | 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 作宾语、定语;指人有大志。 |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
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形容志向坚定,别人很难改变。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矢志不移。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踌躇满志 |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指对己所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谋事成功得意的样子。 | 庄周《庄子 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以意逆志 |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赍志而殁 |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 南朝 梁 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志冲牛斗 | 牛斗:牵牛星与北斗星。形容人的气势很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气势。 | 明·无名氏《赵匡胤打董达》第五折:“三位将军,乃人中豪杰,志冲牛斗,气吐凌云。” |
潜心笃志 | 专心致志。 | 作谓语、状语;用于人。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7回:“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
胸怀大志 |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 | 作谓语、宾语;指胸中有远大志向。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志美行厉 | 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 | 作谓语、定语;指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 | 《后汉书·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
有志不在年高 | 年高:岁数大。有志不在乎年纪大。指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来衡量。 | 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
宏才远志 | 宏:广博。杰出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才志。 | 鲁迅《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
宏图大志 | 宏伟的计划,远大的志向。 | ||
专心致志 | 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斗志昂扬 | 斗:泛指做事;昂扬:情绪高涨。形容做事的热情很高。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的精神。 | 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
有志竟成 |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矢志不渝 | 表示永远不变心。 |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晋书 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蝼蚁得志 |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比喻小人得志。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 |
道合志同 |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 作谓语、定语;指志趣相投的人。 | 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
未竟之志 | 没有完成的志向。 | 作宾语;指尚未实现的志愿。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今日之下,退守山林,却深望这个儿子,完我未竟之志。” |
雄心壮志 | 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宋 欧阳修《苏才翁挽诗二首》:“柳岸抚柩送归船,雄心壮志两峥嵘,谁谓中年志不成。” |
志虑忠纯 | 志虑:意志和心思。指忠心耿耿,坚贞不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气满志得 | 谓志愿实现,心满意足。 | ||
志士仁人 | 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仁:仁爱;高尚)。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博闻强志 | 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记忆力。 | 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
志高行洁 | 志向美好高洁,品行端正严肃。指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梁启超《罗兰夫人传》:“布列梭、布科、鲁卡埃诸贤……年少气锐,志高行洁。” |
人穷志短 | 穷:困厄;短:短小。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 作谓语、补语;指穷人的志向。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所谓人穷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较量,只索避了。” |
心志难夺 | 心志:抱负;夺:强取。形容意志坚定,难以改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
才疏志大 |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抱负大才能不高。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
志同气合 | 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 作谓语、定语;指志趣相投的人。 |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四卷:“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
笃志好学 | 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 作谓语、宾语;用于学习。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侯霸传》:“霸矜严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产业。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 |
有志无时 | 有抱负而时运不济。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后汉书·赵歧传》:“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
矢志不摇 | 矢:通“誓”,发誓;摇:动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 作谓语、状语;用于发誓立志。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屡劝驾,而邵氏矢志不摇。” |
神分志夺 | 神:精神;夺:丧失。精神分散,志气丧失。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史·张桢传》:“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 |
抟心壹志 | 见“抟心揖志”。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聚精会神。 | 清·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入无仰事俯畜之累,出无金尽裘敝可怜之色,抟心壹志,以道于君子之道。” |
安心定志 | 指安下心来。 | 作谓语;指安下心来。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
人穷志不穷 | 穷:困厄。人的处境虽困厄,但志向却远大。 | 作谓语、补语;指穷人的志向。 | 张恨水《夜深沉》第40回:“蒋先生,你别瞧我失了业,人穷志不穷。” |
志盈心满 | 犹志得意满。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袁甫传》:“寿阳以西皆是中国,新平强吴,美宝皆入,志盈心满,用长欢娱。” |
笃志不倦 | 笃志:志向专一;倦:厌倦。指学习志趣专一,不知疲倦。 | 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 | 《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豪情壮志 | 豪迈的情怀;远大的志向。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茅盾《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更见坚强。” |
各行其志 | 见“各从其志”。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北史·宇文孝伯传》:“尉迟运惧,私谓孝伯曰:‘吾徙必不免祸,奈何?’孝伯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为臣为子,知欲何之!且委质事人,本徇名义,谏而不入,将焉逃死?足下若为身计,宜远之。’于是各行其志。” |
意满志得 | 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同“意得志满”。 | 作谓语、定语;指满足。 | 清 黄宗羲《进士心友张君墓志铭》:“一第进士,便意满志得,以为读书之事毕矣。” |
志坚行苦 | 行:行为。指意志坚定,行为刻苦。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意志。 |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娥志坚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 |
不以辞害志 |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 作谓语;用于文章。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玩物丧志 | 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尚书 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
志存高远 | 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 作谓语、宾语;指人的志向。 | 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纪虽小,但志存高远,可以料定他长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 |
砥志研思 | 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 作谓语、定语;用于思考。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程入闱,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
不拔之志 |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 作宾语;指人的意志。 |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
先意承志 |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