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此的成语
有关此的成语
有关此的成语共收录92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依此类推 | 按此标准向同类推理。 | 作分句、状语;用于逻辑推理。 | 宋·周煇《清波杂志》第六卷:“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 作宾语、分句;用于感叹。 | 《晋书 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诸有此类 | 犹言诸如此类。 | 作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 |
弘此远谟 | 发挥你那胸中的深谋远策。 | ||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招揽生意的用语。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 |
以此类推 | 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它事物的道理。 | 作分句、状语;用于逻辑推理。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宣和间,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诃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
厚此薄彼 | 厚:优待;重视;薄:怠慢;轻视。重视或优待这一方;轻视或冷淡那一方。也作“薄此厚彼”。指不平等地对待两个方面或两个人。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对事物有偏见。 | 明 袁宏道《广庄 养生主》:“皆吾生即皆吾养,不宜厚此薄彼。” |
此中三昧 |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 作宾语;指这其中的奥妙。 | 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此:这;孰:哪个;容:容忍。如果这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 作宾语、分句;用于感叹。 | 《南齐书·张敬儿传》:“履霜于开运之辰,坚冰于嗣业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扑杀此獠 | 扑杀:打死;獠:古时骂人的话。打死这个坏家伙。形容对某人憎恨之极。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憎恨。 | 《新唐书·褚遂良传》:“武氏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 |
非此即彼 |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 作定语、分句;指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 张平《抉择》:“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 ||
诸如此比 | 犹言诸如此类。 | 作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宋书·文帝纪》:“又州郡估税,所在市调,多有烦刻。山泽之利,犹或禁断,役召之品,遂及稚弱。诸如此比,伤治害民。” |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 指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警世恒言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先生道:‘若要奉承人,卦就不准了;若说实话,又惹人怪。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
此起彼伏 | 此:这;这个;彼:那;那个;伏:低下去。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也作“此伏彼此”、“此起彼落”。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发展变化不断。 | 汉 张衡《西京赋》:“鸟毕骇,兽咸作,草伏木栖,寓居穴托,起伏集此。” |
长此以往 | 长:长久;此:如此;这样。长久这样下去。 | 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 | 鲁迅《书信集 二五六 致张廷谦》:“倘长此以往,恐怕要日见其荒凉。” |
不虚此行 | 虚:空、白。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 | 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原来你这回到上海,干了这幺一回事,也不虚此一行。 |
如此而已 | 就这样罢了。而已:罢了。 | 补充式;作状语;用于句尾,作结束语。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等因奉此 | 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下文”。现多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
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 指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通俗编》卷十三引《平陈录》:“张贵妃权宠,沈后经半年不得御。陈主当御沈后处,暂入即还,谓后曰:‘何不见留?’赠以诗曰:‘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
此疆尔界 | 谓划分疆界,彼此阻隔。 | 作宾语、定语;用于界限。 | 《诗·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
到此为止 | 以这里为界限。 | 作谓语、分句;指到这里为止。 | 陈忠实《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叹口气:‘完了。到此为止。’” |
莫此为甚 | 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 作分句;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四:“名不雅古,莫此为甚。” |
原来如此 | 原来:表示发现真实情况。原来是这样。 | 作状语、分句;表示发现真实情形。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原来如此,倒教我们悬了几日心。” |
诸如此例 | 许多像这样的事例。 | 作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梁书 武帝纪中》:“凡后宫乐府,西解暴室,诸如此例,一皆放遣。” |
不此之图 | 此:这个;图:图谋,计划。不打算做此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 | 作宾语、分句;指不考虑此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
此起彼落 | 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接连不断。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接连不断。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七节:“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 |
诸若此类 | 同“诸如此类”。 | 作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六:“诸若此类,注所未及,讵可以非注所有,而谓为异说乎?” |
实逼处此 | 指为情势所迫,不得不这样。 | 动宾式;作谓语;指为情势所迫,不得不这样。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
在此一举 | 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 作谓语;指关键时刻。 | 《史记·项羽本纪》:“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
诸如此类 | 许多像这种类型的。指与上述同类的。诸:一些;许多;如:像。 | 主谓式;作状语、分句;常与举不胜举连用。 | 晋 葛洪《抱朴子》:“诸如此类,不可具举。” |
灭此朝食 | 此:代词;指敌人;朝食:吃早饭。意思是消灭了这伙敌人再吃早饭。表示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或对敌人的仇恨蔑视。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
断无此理 | 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 作谓语;指肯定没有这样的道理。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过日子,恐怕世上断无此理。” |
莫此之甚 | 莫:无;甚:严重,超过。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 | 作分句;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 《魏书》:“损败风化,渎乱情礼,莫此之甚。” |
此地无银三十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作主语、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
亦复如此 | 复:又,再。也是这样。 | 作谓语、状语;指同样。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
多此一举 | 举:行动、举动。做出不必要的;多余的举动。表示这一行动毫无必要。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侯方域《南省策》:“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举,以身累者乎?” |
此伏彼起 |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发展起伏不断。 | 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因为政局的不安定,真是此起彼伏如转轮。” |
请由此亡 | 请允许我从此离开您。 | ||
此一时,彼一时 | 此:这;彼:那。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不能相提并论。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指情况发生了变化。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何至于此 | 怎么会到这样的境地。指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 | 作宾语、分句;用于感慨等。 | 《旧唐书·李密传》:“请斩之以谢众,方可安辑。玄感曰:‘何至于此?’” |
乐此不疲 | 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
顾彼失此 | 顾:照顾,照管。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不能全面照顾。 | 作谓语、定语;形容不能兼顾。 |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16卷:“若彼声西击东,而我军出大同,未免顾彼失此。” |
在此存照 | 照:查考,察看。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 | 作谓语;指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执凭公文,在此存照。” |
理应如此 | 指按理应该这样。 | 作谓语、分句;指应该这样。 | 老舍《有了小孩以后》:“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肥肥胖胖,整整齐齐,你总觉得小孩们理应如此。” |
此事体大 | 事体:事情。这事关系重大,牵涉面广。亦作“兹事体大”。 | 作分句;用于书面语。 | 宋·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二表》:“此事体大,乞垂圣鉴,特降中旨。” |
一寒如此 | 一:竟然;寒:贫寒。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 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
此一时彼一时 | 指时间不同,情况亦异,不能相提并论。 | 语出《孟子 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
岂有此理 | 岂:哪里。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指极为荒谬;决无道理。 | 动宾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南齐书 虞悰传》:“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绔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 |
彼此彼此 | 指两者比较差不多。 | 联合式;作谓语;指两者差不多,常用于客套话。 | 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二二回:“正说着话,济公进来。周员外连忙举手抱拳说:‘圣僧久违。’和尚说:‘彼此彼此。’” |
此呼彼应 | 此:这里。彼:那里。这里呼唤,那里响应。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 ||
赖有此耳 | 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 作谓语、分句;用于庆幸。 | 《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彼:那。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 | 作定语、分句;指标准不一。 | 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耿耿此心 | 耿耿:形容忠诚。这颗心至忠至诚。 | 作主语、宾语;指人忠诚。 | 清·黄宗羲《感旧》:“寒江才把一书开,耿耿此心不易灰。”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出来。 |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
铸此大错 | 错:错刀,古代币名。指造成严重的错误。 | 作谓语;指造成严重的错误。 | 茅盾《一张不正确的照片》:“而笔者之所以铸此大错,实因他不懂得一九三二年文坛现象之历史性。” |
果然如此 | 果真是这样。指不出所料。 | 作谓语、分句;指不出所料。 | 《三国志·魏志·张既传》:“诸葛恪多辈耳!近张敬仲县论格,以为必见杀,今果然如此。” |
此问彼难 | 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讨论问题,研究章程,此问彼难,风起云涌。” |
彼倡此和 | 和:附和;应和。比喻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彼此呼应。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6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谒见晋景公,内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晋景公不从。” |
成败在此一举 |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 作宾语、分句;指关键时刻。 | 《晋书 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 |
至于此极 | 至:到。到了这般绝境。指痛苦到了极点。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由此及彼 | 此:这;这个;彼:那个。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指分析事物不能孤立地看一种现象;而应把复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层层深入。 | 联合式;作状语;指相互关联。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着通晓之人,就虚心请问,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自然日有进益。” |
重此抑彼 | 重:重视;抑:压制,贬低。重视这个,压制那个。指待人或处事不公平。 | 作谓语、定语;指偏爱。 | |
此唱彼和 | 这里唱,那里随声附和。比喻互相呼应。 | 联合式;作谓语;指相互呼应。 | 清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
但愿如此 | 但:仅,只。就愿意这样。 | 作谓语、分句;指就这样。 | 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
此恨绵绵 | 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这种遗恨缠绕心头,永远不能逝去。 | 作主语、谓语;指怨恨。 | 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立此存照 | 立:立下;此:这个;指字据或文书;存:保存;照:察看;查考。立下字据;保存起来;作为凭证。 | 连动式;作谓语;指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 | 孙犁《谈头条》:“他所写的《立此存照》等短文,刊物也真的把它们作为补白,作者编者,均不以此为忤。” |
此风不可长 | 这种风气不能让它滋长发展。 | 作宾语;用于口语。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十七回:“若到外面说了,人家就要说此风不可长了。” |
此界彼疆 | 见“此疆尔界”。 | 作宾语、定语;用于界限。 | 《花月痕》第二一回:“痴珠也自欢喜,说道:‘此十年用兵,一误于士不用命,再误于此界彼疆。’” |
彼此一样 | 指两者完全一样。 | ||
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 南山:终南山;动:动摇。终南山可以移动,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已经定案。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终以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
此心耿耿 | 耿耿:心里不能忘怀。指心中有事放不下,形容忠诚。 | 作宾语、定语;用于忠心。 | 宋·陈亮《复黄伯起》:“虽欲勉之而德不足取信,言不足以取重,徒使此心耿耿而止耳。” |
区区此心 | 区区:微小,微薄。常作用谦词。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亦作“区区之心”。 | 作主语、宾语;用于观点或心意。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4回:“况区区此心,不为诸公所谅乎?” |
不分彼此 | 彼:对方;此:己方。不分你我。形容关系亲密。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是自己人,不必见外,作客套话。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我想叫他们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 |
彼一时,此一时 | 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此路不通 | 指这种方法或途径行不通。 | 作分句;指这种方法或途径行不通。 | 周作人《我的复古的经验》:“但也因此得到一个极大的利益,便是‘此路不通’的一个教训。” |
顾此失彼 | 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繁多;无法兼顾全面。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能兼顾。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6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
仅此而已 | 只有这样罢了。 | 作谓语、状语、分句;指唯独如此。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不过,一切也都仅此而已了。” |
此疆彼界 | 疆:边界;界:地域的限隔。彼此之间划分疆界,相互阻隔。 | 作宾语、定语;用于界限。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4卷:“致广大,谓心胸开阔,无此疆彼界之殊。”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 复句式;作分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俗语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比物此志 | 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紧缩式;作谓语;形容人寄托心意。 | 东汉 贾谊《新书 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
此动彼应 | 见“此发彼应”。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之间。 |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脑筋于耳目手足,此动彼应,顷刻而成。” |
如此这般 | 虚指没有详细说明或不要求详细说明的某种事物。 | 作状语;用于口语。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8回:“今朝县中李大人到学生那里,如此这般,说大巡新近有参本上东京。” |
倚此为命 | 靠它作为生命的支柱。 | 作谓语;指靠着它才能活。 | |
实偪处此 | 《左传 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本意为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地。后用以表示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 | 《左传·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 |
彼唱此和 | 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 | 连动式;作宾语;同“此唱彼和”。 | 《明史 刘世龙传》:“仕者日坏于上,学者日坏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风。” |
乐此不倦 | 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 作谓语、定语;指特别爱好。 | 《后汉书 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
挹彼注此 | 同“挹彼注兹”。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郭沫若《历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假使政治是修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 |
一至于此 | 竟到如此地步。 | 作谓语、状语;指意想不到。 | 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笔札无情,任其摇礕。甚矣哉!文之横流,一至于此!” |
切切此布 | 旧时布告末尾的套语。 | 作分句;用于布告。 |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希望全体人民,一律安居乐业,切勿轻信谣言,自相惊扰。切切此布。” |
此发彼应 | 这里发动,那里响应。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之间。 | 清·陈天华《警世钟》:“各做各的,怎么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联络,此发彼应才行。” |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堪:胜任。树木尚且凋落,人怎能不衰老 | 作宾语、分句;用于慨叹。 | 北周·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