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于的成语
有关于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于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兄弟阋于墙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 作宾语、定语;用于兄弟之间。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因循守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拟不于伦 | 拟:比拟;伦:同类。指不以同类或同等事物来比拟。比拟失当。 | 作宾语、定语;指比拟不当。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
立于不败之地 | 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 |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用于组织或个人。 | 孙武《孙子 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于事无补 | 对事情毫无补益。 | 作谓语;用于口语。 |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
乐于助人 | 很乐意帮助别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她见他为人忠厚,乐于助人,也信任他,处处请教。”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统治者。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于呼哀哉 | 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又用于祭文,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 《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 |
急于求成 | 急:急切地。急着要取得成功。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
有要于时 | 对当时有需要 | 作谓语;指人或事物。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
了然于胸 |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
急于星火 |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 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统治者。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喜见于色 | 同“喜形于色”。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控制不住内心喜悦。 | 《北史·尔朱荣传》:“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于色。” |
谋莫难于周密 | 谋:计谋。谋划最难的地方在于周到严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鬼谷子·摩篇》:“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 |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必然见俺二人学业成就,着俺下山,进取功名。” |
切切于心 | 切切:情意恳切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思念。 | 作谓语、定语;用于思念等。 |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自从父母亡过,那郑彩鸾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见面。” |
易于拾遗 | 犹易如反掌。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新都袭汉,易于拾遗也。” |
熔于一炉 | 熔化在同一个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解难分。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卞之琳《冯文炳选集 序》:“废名在解放前,特别在抗战前,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把儒释道熔于一炉。” |
染指于鼎 |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左传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
于今为烈 | 某件事过去已经有过,现在更加厉害。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鲁迅《华盖集 论辩的魂灵》:“党同伐异之风,于今为烈。” |
推舟于陆 | 推船在陆地上行,比喻劳而无功。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行为失当。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
千金之堤,溃于蚁漏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方面。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有罅故也。” |
凤凰于飞 | 本指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和好恩爱。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 |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 《诗经 大雅 卷阿》:“凤皇于飞,刿刿其羽。” |
藏巧于拙 |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明·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主谓式;作主语;用于劝戒之语。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形于辞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
于飞之乐 | 于飞:比翼齐飞。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翩翩其羽。” |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 市:众人聚集的地方。指富贵人家子弟犯了死罪,可以免除服刑。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
无敌于天下 |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 作谓语、定语;指天下无敌。 | 《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
罢于奔命 | 罢:通“疲”,疲乏;奔命:奉命奔走。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 作谓语、定语;指非常疲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
形于言色 |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
食方于前 | 同“食前方丈”。 | 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 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
危于累卵 |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 |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 | 《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
专美于前 | 专美:独享美名。指先于别人独享美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陈亮《复杜伯高》:“左右笔力如川之方至,无使楚汉专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 |
枝大于本 | 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颖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
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 作宾语、分句;形容兄弟。 | 《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
凤皇于蜚 | 见“凤凰于飞”。 | 作谓语、宾语;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 |
囿于成见 | 局限于原有的看法。 | 作主语、宾语、谓语;指固执。 | |
难于上天 |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困难。 | 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 |
迁怒于众 | 迁怒:受甲的气向乙发泄。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 作谓语;指拿别人出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 |
无补于事 | 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 作谓语;用于口语。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因言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 |
强加于人 | 把一个人或一方的意见、看法勉强加诸于别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王朔《过把瘾就死》:“你就是这么霸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强加于人,而我不吃这一套!” |
悬壶于市 | 悬壶:行医。在集市上挂牌行医。 | 作谓语;指行医。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
供过于求 | 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 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或商品。 |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凡物之所在市也,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落。” |
厝薪于火 |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 作宾语、定语;比喻隐藏极大的祸患。 | 《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
寓情于景 |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 作谓语、定语;指写作。 | 《山水田园诗传·前言》:“进入写景入情、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
祸生于忽 | 忽:古代长度单位,1尺=10寸,1寸=10分,1分=10000忽。指灾祸产生于极细微的因素。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刘向《说苑·谈丛》:“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唯恐不卒。” |
疲于供命 | 疲:疲乏,劳累。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 作谓语、补语;指非常疲乏。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三卷:“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 |
事实胜于雄辩 | 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 主谓式;作分句;含褒义。 | 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
讷于言,敏于行 |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义形于色 |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 主谓式;作定语、补语;含褒义。 |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问道于盲 | 盲:瞎子。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也作自谦用语。 | 唐 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
坐于涂炭 |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作谓语、定语;指困境。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
千金之堤,溃于蚁壤 |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方面。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炀帝》:“乃举国家之事,不属之名义自持之清流,而委之以鄙贱干没之宵小,岂非千金之堤,溃于蚁壤哉?” |
凤皇于飞 | 见“凤凰于飞”。 | 作谓语、宾语;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
公诸于世 | 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 | 作谓语;指向社会上公开。 | 《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地狱》:“把许多革命青年、爱国志士的遭遇,公诸于世。” |
出于无奈 | 指实在没有办法而不得不这样。无奈:无可奈何。 | 作谓语、状语;指被迫。 | 《隋史遗文》四回:“本待砍你狗头,怜你也是贫民,出于无奈,饶你去罢!” |
决胜于千里之外 |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史记 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
言归于好 | 言: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归于:回到。指重新和好。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组织等之间。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
格于成例 | 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 |
安于盘石 |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 作定语、状语;指非常稳固,不可动摇。 | 《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
着于竹帛 |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亦作“着乎竹帛”、“着之竹帛”。 | ||
于安思危 |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 作谓语、宾语;用于自勉。 | 《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
哀莫大于心死 | 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悲哀的程度比心死还重。 |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于心何忍 |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 作谓语;指不忍心。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
忧形于色 | 形:表现。色:面色表情。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
不拘于时 | 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 ||
于心无愧 | 愧:惭愧,羞愧。从心里感到没有什么可愧疚的。指没有对不起人的地方而心境坦然。亦作“于心不愧”。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王令《谢刘成父》:“尘埃隔眼逢何晚,气类相期久愈坚,以义求人今遂得,于心无愧果为贤。” |
轻于鸿毛 |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方寸之木,高于岑楼 | 方寸:比喻小;岑:尖顶高楼。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楼的尖顶上其高度高于高楼。比喻类比不当。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较。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 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
难于上青天 |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困难。 | 唐 李白《蜀道难》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于民润国 | 润:滋益,有利。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
燕燕于归 | 谓女子出嫁。语本《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
大白于天下 | 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全国。使全国的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实真相等。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9回:“吾辈救国护法之初衷,将无以大白于天下,而佥壬假借,得以自便私图。” |
易于反手 | 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晋 杨泉《物理论》:“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万人之英。得其人则事易于反手;不得其人,则难于拔筋。” |
心细于发 | 见“心细如发”。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谁想这位十三妹姑娘,力大于身,还心细于发。” |
难于启齿 | 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 | 作谓语、定语;指难言之隐。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 |
溢于言外 |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思想感情。 | 叶圣陶《倪焕之》:“郑重叮咛的意思,溢于言外。” |
聊胜于无 | 聊:稍稍;稍微。比完全没有稍微好一些。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比完全没有要好一点。 | 晋 陶潜《和刘柴桑》诗:“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 |
安于现状 | 安: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现状:目前的状况。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表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 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
新发于硎 | 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民保于信 |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
刑于之化 | 指以礼法对待。后用以指夫妇和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诗 大雅 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郑玄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 |
出于意表 | 谓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 唐·张读《宣室志》卷四:“一夕,风月晴莹,有扣门者,出视之,见一丈夫,衣冠甚伟,仪状秀逸。乔延入与坐,谈议朗畅,出于意表。乔重之,以为人无及者。” |
敏于事,慎于言 |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论语 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于家为国 | 为国家为人民。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结勾他邦,可甚于家为国。” |
取信于人 |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
迁怒于人 |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 作谓语;指拿别人出气。 | 《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
不汲汲于富贵 | 汲汲:心情急切。不迫切追求富贵。指人清高,安于清贫生活。 | 作谓语、定语;指人清高。 |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
鄙于不屑 |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 ||
毕其功于一役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复句式;作谓语;指一举成事。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 民亦劳止与汔可小康都是互文同义。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 | 《诗经》中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
授柄于人 | 犹言授人以柄。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使自己被动。 | 清·薛福成《创开中国铁路议》:“庶数年之后,可以自造自修,不至授柄于人。” |
芝兰生于深林 | 香草长在深山里依然芬芳。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不因身处逆境而败坏名节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里,不以无人而不秀;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败节。” |
御敌于国门之外 |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于思于思 | 思:同腮;于思:鬓须茂盛的样子。指胡须长而多的人。 | 作定语;指大胡子的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 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尉缭子 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