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靡的成语
有关靡的成语
有关靡的成语共收录6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强食靡角 | 指饱食而角力求胜。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列子·说符》:“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殷敬顺释文:“《韩诗外传》云:‘靡,共也。’《吕氏春秋》云:‘角,试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轻道,唯食而已,亦犹禽兽饱食而相共角力以求胜也。”一说,靡读为摩,谓以角相摩。见俞樾《诸子平 |
靡然向风 | 亦作“靡然乡风”。亦作“靡然乡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 | 作谓语;指形成风气。 | 《晋书·儒林传序》:“故缙绅之士靡然向风,余芳遗烈,焕乎可纪者也。” |
望尘靡及 | 见“望尘莫及”。 | 作谓语、定语;指远远落在后面。 | 清·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耳。” |
靡靡之声 | 同“靡靡之音”。 | 作主语、宾语;指庸俗音乐。 |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
所向风靡 | 风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比喻畏惧强敌,闻风溃败。 | 作谓语、状语;指闻风溃败。 | 《晋书·王浚传》:“臣自达巴丘,所向风靡。” |
风靡一时 | 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指时兴的风气。形容某种事物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流行。 | 明 沈德符《野获编》第15卷:“于是一时风靡,议论如出一口。” |
靡靡之乐 | 同“靡靡之音”。 | 作主语、宾语;指庸俗音乐。 |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先此声者,其国必削。”《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
辙乱旂靡 |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同“辙乱旗靡”。 | ||
所向披靡 | 风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梁书 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憚之。” |
旗靡辙乱 | 谓阵脚已乱,抵挡不住。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失败。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辙乱旗靡 |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从风而靡 | ①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②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书·韩信传》:“于是用广武君策,发使燕,燕从风而靡。” |
与世靡争 | 靡:无。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消极避世。 | 晋·潘岳《许由颂》:“邈哉许公,执真履贞,辞尧天下,抱朴隐形,川停岳峙,澹泊无营,栖迟高山,与世靡争。” |
风靡云蒸 | 风靡:风行;蒸:上升。比喻事物迅速而普遍地出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 | 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 |
之死靡它 | 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 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 | 《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
风靡云涌 | 涌:水腾跃,涌现。大风刮起来,乌云涌上来。比喻新生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天气或事物。 |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这种世界的社会力,在人间一有动荡,世界各处都有风靡云涌、山鸣谷应的样子。” |
长恶靡悛 | 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 |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 | 《隋书 炀帝纪下》:“朕以许其改过,乃诏班师,而长恶靡悛,宴安鸩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至死靡他 |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 作谓语、定语;形容立场坚定。 |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靡衣偷食 | 靡:华丽;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富贵的人苟且偷生。 | 东汉 班固《汉书 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偷食,倾耳以待命者。” |
靡所适从 | 不知何所依从。 |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不知怎么办。 | 明·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或拟议不定,靡所适从。” |
委靡不振 | 委靡:也作“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意志消沉。 |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 |
所向皆靡 | 见“所向披靡”。 | 作谓语、定语;指彻底清除。 | 《东观汉记》:“贾复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
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作谓语、定语;指人忠诚。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风行草靡 | 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龙举云属。” |
应风披靡 | 披靡:草木随风散倒。草木随风倒伏。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 作谓语、状语;指不堪一击。 |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 |
鼓馁旗靡 | 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 | 作谓语、定语;用于士气等。 |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 |
积习渐靡 | 积习:长期的习惯;靡:通“摩”,接触。指好的或坏的习惯都是从细微处开始,逐渐形成的。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 |
靡然乡风 | 见“靡然向风”。 | 作谓语;指形成风气。 |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下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
靡颜腻理 | 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肌肤。 | 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 |
风驰草靡 | 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敦煌公至盩厔,所过诸县及诸贼界,莫不风驰草靡,裹粮卷甲,唯命是从。” |
坐靡廪饩 | 廪:米仓;饩:粮食。坐着消耗国家的粮食,不干实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讽刺。 | 明·归有光《封中宪大夫兴化知府周公行状》:“若乃反复淹绵,坐靡廪饩,臣罪益深,亦非朝廷用人之意矣。” |
随风而靡 | 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 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 |
萎靡不振 | 形容意志消沉。萎靡:精神颓丧;不振作;颓唐:消沉;振:振奋。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宋 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缓,委靡不振,当时士大夫亦自厌之,多有文字论列。” |
蹙蹙靡骋 | 指局促,无法舒展。 | 作谓语、定语;指不能舒展。 | 《诗经 小雅 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
靡所底止 | 谓没有止境。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
靡然顺风 | 望风顺从。 | 作谓语;表示臣服。 | 唐·张说《广州督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幅员万里,驯致九译,诏书下日,靡然顺风。” |
靡然从风 | 同“靡然向风”。 | 作谓语;指形成风气。 | 明·李贽《答马历山书》:“然非龙溪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师说,不少改变,亦未必靡然从风,一至此也。” |
向风靡然 | 向风:闻风仰慕;靡然:倒伏的样子。形容人们倾心向往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于是怀文之士,莫不向风靡然。” |
祸福靡常 | 指祸与福没有固定不变的常规。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陈汝元《金莲记·归田》:“祸福靡常,喜悲交集。” |
波流茅靡 | 随波逐流,随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趋势而行。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有自己的意见。 | 《明史 赵炳然传》:“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
靡然成风 | 同“靡然向风”。 | 作谓语;指形成风气。 | 《明史·张岳传》:“谈虚论寂,靡然成风。” |
纷华靡丽 | 纷华:繁华富丽;靡丽:奢侈,华丽。形容繁华富丽,奢侈讲究。 | 作谓语、定语;用于繁华场面。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安帝纪》:“嫁娶送终,纷华靡丽。” |
望风而靡 | ①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②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③同“望风披靡”。 | 作谓语、定语;指不堪一击。 | 《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是以乡里长幼,望风而靡;邦国贤豪,闻名而悦服。” |
靡坚不摧 | 谓能摧毁任何坚固的东西。形容力量强大。 | 作谓语、定语;指力量大。 | 郑藻如《<盛世危言>序》:“陶斋之书之切直,洞中夫时局之隐微,斯不啻李将军射虎之矢,靡坚不摧。” |
靡知所措 | 靡:无、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处境很为难。 | 晋·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倾覆,宗庙为墟,孤悼心失图,靡知所措。” |
夸多斗靡 | 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辞藻华丽夸耀争胜,后也指比赛生动豪华奢侈。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读书或写文章以数量多、辞藻华丽相。 | 唐 韩愈《送陈秀才彤序》:“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 |
靡靡之音 | 靡靡:颓废萎靡。使人萎靡、颓唐的声音。形容颓废、萎靡或淫荡的音乐。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十过》:“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
风靡一世 | 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 | 作谓语、定语;指流行。 |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个人主义,渐得势力,所谓民约说、人权论等,渐风靡一世。”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 复句式;作分句;用以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 《诗经 大雅 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至死靡它 |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 《诗经 墉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作谓语、定语;指人忠诚。 |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
靡所不为 | 靡:无,没有;为:做。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 作谓语、定语;指什么坏事都干。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8回:“男好女犹可言也,女好男,遂至无耻丧心,灭伦败纪,靡所不为,如武后、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是也。” |
靡衣玉食 | 美衣美食。 | 作宾语、定语;指生活浪费。 | 宋·苏轼《六国论·论养士》:“靡衣玉食,以馆於上者,不可胜数。” |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行迈:走路;靡靡:行步迟缓;摇摇:心神不安。走路慢吞吞,心中摇荡荡。形容心情沉重惶惑。 | 作分句;用于书面语。 |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靡衣媮食 | 靡:华丽;媮:苟且。身穿丽服,苟且而食。形容富贵的人苟且偷生。 | 《汉书·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媮食,倾耳以待命者。” | |
靡有孑遗 | 靡:无,没有;孑遗:遗留,剩余。没有剩余。 | 动宾式;作谓语;指没有剩余。 | 《诗经 大雅 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
望风披靡 | 草木随风倒伏。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交锋就溃散了。披靡:草木随风倒伏。 |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 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 |
草靡风行 | 见“风行草偃”。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
凤靡鸾吪 | 靡:指凤死;吪:指鸾死。比喻人死。旧时多作挽辞。 |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贤人去世。 | 《禽经》:“凤靡鸾吪,百鸟瘗之。” |
靡旗辙乱 | 靡:倒下。指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军事或集体活动。 | 《宋书·沈攸之传》:“未有凭陵我郊沂,侵轶我河县,而不焚师殪甲,靡旗辙乱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