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竖的成语

有关竖的成语

有关竖的成语共收录38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标新竖异 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故意显示与众不同。清 钱谦益《<外制集>序》:“近代之流而失正者有二:抽黄对白,肥皮厚肉,其失也靡;标新竖异,牛鬼蛇神,其失也纤。”
歪八竖八 杂乱不整的样子。
毛发森竖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愤怒、惊吓等。宋·岳珂《桯史·馆娃浯溪》:“余忽心动,毛发森竖,乃迹故步,还至水浒。”
横三竖四 犹言横七竖八。作状语、定语;指杂乱无章。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瞋目竖眉 瞋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竖起眉毛。形容极其愤怒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愤怒时。清·袁枚《新齐谐·狮子大王》:“上坐官貌颇温良,闻土神话即怒,瞋目竖眉厉声索二青衣。”
横拖竖曳 用暴力强拉硬拖。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行动。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9回:“那差役便横拖竖曳,把他抓到轿前。”
横眉竖目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耸眉瞪眼。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62回:“带着十六七个打手,都是横眉竖目,身穿紫花布裤褂,青布抓地虎靴子,手持木棍、铁尺。”
横眉竖眼 形容强横或凶恶的神情。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耸眉瞪眼。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来了长安一个半月,在我面前,总看见你横眉竖眼,满脸的怨气。”
横倒竖卧 见“横躺竖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满院横倒竖卧七长八短的一地死和尚。”
横针竖线 指缝纫之事。作宾语、定语;用于缝纫等。《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说来不怕你大家笑话,我活了十九岁,不知横针竖线,你就叫我钉个纽襻子,我不知从那头儿钉起。”
毛发倒竖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愤怒、惊吓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横拖竖拉 犹横拖倒拽。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行动。陆文夫《荣誉》:“可是文教委员是个大块头,打篮球的一等好手,横拖竖拉地就把方巧珍顶到大礼堂门口。”
横挑鼻子竖挑眼 比喻百般挑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百般挑剔。老舍《龙须沟》第三幕:“他横挑鼻子竖挑眼,倒好像他立下汗马功劳,得由我跪接跪送才对。”
柳眉踢竖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踢竖,横竖。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水浒传》第二一回:“只见那婆惜柳眉踢竖,星眼圆睁,说道:‘老娘拿是拿了,只是不还你!’”
立眉竖眼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耸眉瞪眼。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警备队员们被他立眉竖眼地一吆唤,都像夹尾巴狗似的溜逃了。”
胆寒发竖 形容恐怖之极。作谓语、状语;用于害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横躺竖卧 竖,亦作“竖”。躺卧凌乱貌。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两个和尚反倒横躺竖卧血流满面的倒在地下丧了残生。”
骨寒毛竖 形容十分害怕。作谓语、状语;指人害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横拦竖挡 多方阻挡。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不想舅太太只管这等横拦竖挡的说着,他一积伶,到底反底下那几个字商量出来了。”
五尺竖子 同“五尺之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仲尼》:“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竖起脊梁 比喻振作精神。作谓语;用于劝诫人。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
柳眉倒竖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之话,只见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竖子成名 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晋书 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二竖为灾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作谓语、定语;比喻疾病缠身。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小子;谋:计议,商量。这小子不足以商量大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横说竖说 说服别人或向人提出请求作分句、状语;用于口语。《景德传灯录·希运禅师》:“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棙子。”
凶竖得志 竖:童仆;凶竖:凶恶的小人。凶恶的小人得行其志。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武传》:“当是时,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
寒毛卓竖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歪七竖八 歪歪扭扭的。形容不正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正。茅盾《上海·我的二房东》:“沿马路上的电灯柱上,里门口,都有些红纸小方块;烂疮膏药似的,歪七竖八贴着。”
横遮竖挡 见“横拦竖挡”。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老舍《赵子曰》第三:“守门的手足并用,横遮竖挡的不叫球攻入门内。”
起偃为竖 偃:卧躺。竖:立,站着。使躺着的人站起来。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作谓语、定语;指医术高明。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繇传》:“繇欲轻减大辟之条,以增益刖刑之数,此即起偃为竖,化尸为人矣。”
柳眉剔竖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潘金莲]登时柳眉剔竖,星眼圆睁,叫春梅打着灯,把角门闩了,拿来大棍把那狗没高低只顿打。”
毛发皆竖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愤怒、惊吓等。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猛然间听的呼呼风响,杨忠觉得毛发皆竖,连忙起身,手掣宝剑。”
横七竖八 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形容杂乱无章。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4回:“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女,不计其数。”
独竖一帜 同“独树一帜”。作谓语、定语;指自成一家。清·袁枚《随园诗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不袭盛唐窠臼也。”
毛发尽竖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愤怒、惊吓等。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1回:“黑蛮龙听了,不觉腮边火冒,毛发尽竖。”
七横八竖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作定语、状语;指杂乱无章。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二竖为虐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作谓语、定语;比喻疾病缠身。《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