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审的成语

有关审的成语

有关审的成语共收录18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明法审令 审:谨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尉缭子·战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审时定势 审:详查,细究。分析时势,判定其发展趋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吕温《诸葛武侯庙记》:“乃知务开济之业者未能审时定势而大顺人心,而克观厥成,吾不信也。”
详计审处 审:审慎。详细考虑,审慎选择。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列传》:“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审几度势 省察事机,揣度形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张居正《陈六事疏》:“审几度势更化宜民者,救时之急务也。”
审曲面势 见“审曲面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礼·考工记序》:“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审慎从事 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作谓语、宾语;指人说话与做事。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熟思审处 反复思考,审慎筹划。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梁章钜《浪迹丛谈·许小琴分司》:“盖芍友遇事必熟思审处,计出万全而后行。”
审时度势 度:审。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明 沈德符《野获编》:“刘欲华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识明智审 识见明敏,智虑周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博学审问 博:广;审:详尽细密。广泛学习,详细询问。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习态度。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赏罚分审 赏罚:奖赏和惩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清楚明白。作谓语、定语;指处理问题界限分明。《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赏罚分审,白黑著明。”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宋·马永卿《懒真子》第三卷:“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审己度人 审:审查。度:估量。先审查自己,再估量别人。作谓语、宾语;指人善于反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孟君子审己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谛分审布 仔细察看分布状况。作谓语;指仔细察看。宋 秦观《奇兵》:“奕者之斗棋也,谛分审布,失其守者逐而攻之。”
审曲面埶 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审慎行事 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的。作谓语、宾语;指人说话与做事。
量己审分 估量自己,省察本分。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南齐书·刘献传》:“量己审分,不敢期荣。”
揆情审势 估量情况审察形势。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清·陈炽《<盛世危言>叙》:“我恶西人,我思古道,礼失求野,择善而从,以渐复虞、夏、商、周之盛轨,揆情审势,旦暮之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