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剥的成语

有关剥的成语

有关剥的成语共收录24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擢筋剥肤 犹言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抽筋剥皮 形容剥削压迫非常残酷。联合式;作谓语;形容非常残暴。清 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可知那州县老爷们比娼妓还要下贱!遇见驯良百姓,他治死了还要抽筋剥皮,锉骨扬灰。”
剥肤椎髓 剥:剥去;肤:皮肤;椎:捶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而公承死亡之后,掇拾之余,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
剥床以肤 剥:六十四卦之一,指伤害;床:卧具。损害到肌肤。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作宾语、定语;指痛苦之深。《周易·剥》:“剥床以肤,凶。”
剥肤之痛 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作宾语;同“切肤之痛”。《周易 剥》:“剥床以肤,凶。”
互剥痛疮 比喻互揭阴私。作谓语、定语;指相互揭短。《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潘大娘说林老太婆的媳妇结识戏子,林老太婆说潘大娘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疮。”
风雨剥蚀 剥蚀:物体受侵蚀而损坏。物体受风雨的侵蚀而损坏。作宾语、定语;用于物件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四卷:“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铓。”
椎肤剥髓 形容残酷搜刮。作谓语、定语;用于剥削。明·唐顺之《与郑户部书》:“国家惩奸之法未及于亲手欺盗之人,而椎肤剥髓、鬻妻买子之苦已波毒于穷檐无告之小民矣。”
抽丝剥茧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敲骨剥髓 犹敲骨吸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剥皮抽筋 剥:去掉壳。形容对人恨之入骨或为人极端凶残。作谓语、定语;指残忍。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2回:“梅山猴头,焉敢弄术!拿住你定要剥皮抽筋!”
剥极必复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作宾语、定语;指事物相互转化。陈其美《致黄克强书》:“剥极必复,否极必泰,循环之理,不减毫发。”
剥极将复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作宾语、定语;指事物相互转化。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上:“隋炀帝艳情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诸作,铿然独异,剥极将复之候也。”
生吞活剥 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唐 刘肃《大唐新语 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剥肤锥髓 剥:剥去;肤:皮肤;锥:敲打。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作谓语;指残酷敲诈。宋·司马光《遗留物第二札子》:“我辈剥肤锥髓,以供赋敛,而浩浩入群臣之家,如泥沙不惜,其心安得?”
重利盘剥 盘剥:指放债辗转剥削。用高利贷的方式进行残酷剥削。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你父亲所为,固难谏劝,那重利盘剥,究竟是谁干的?”
剥茧抽丝 剥:去掉外层。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连动式;作谓语;比喻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朱光潜《艺文杂谈 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剥极则复 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作宾语、定语;指事物相互转化。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抑闻大《易》之义,剥极则复,否极则泰。吾中国今日之弱,岂犹未极耶?思之思之。”
活剥生吞 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作谓语、状语、定语;指生拉硬扯。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剥肤及髓 比喻盘剥深重。作谓语、定语;指盘剥之深。《新唐书 独孤及传》:“拥兵者第馆豆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
剥肤锤髓 剥:剥去;肤:皮肤;锤:敲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残酷敲诈。
椎肤剥体 见“椎肤剥髓”。作谓语、定语;用于剥削。《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剥复之机 剥复:《周易》的二卦名,剥落与来复;机:时机。盛衰、消长的时机。作宾语;指变化时机。《周易·杂卦》:“剥,烂也;复,反也。”
剥床及肤 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作宾语、定语;指痛苦之深。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