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疮的成语
有关疮的成语
有关疮的成语共收录21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剜肉医疮 | 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唐 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
疗疮剜肉 | 挖身上的肉来医治伤口。比喻只顾眼前,不考虑后果。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壮者《扫迷帚》第24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 |
千疮百痍 | 犹千疮百孔。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漏洞多。 | 刘先煌《飞翔吧,上海机床厂》:“‘中农公司’留下的是千疮百痍的烂摊子。” |
剜肉成疮 | 本想割肉医疮,但被割之处反成新疮。比喻行事只顾一面,结果与预想适得其反。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宋·崔与之《辞免除四川制置使札子》:“剜肉成疮,有根本先拨之虑;张颐待哺,有樵苏后爨之忧。” |
互剥痛疮 | 比喻互揭阴私。 | 作谓语、定语;指相互揭短。 | 《醒世缘弹词》第十回:“潘大娘说林老太婆的媳妇结识戏子,林老太婆说潘大娘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疮。” |
剜肉生疮 | 犹剜肉成疮。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大抵宋人好矜博雅,又好穿凿;故此种剜肉生疮之说,不一而足。” |
好肉剜疮 | 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比喻无事生非。 |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玑禅师》:“说迷说悟,犹是好肉剜疮;一切平常,尽落天魔外道。” |
满目疮痍 | 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 《辛亥革命 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惟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兵连祸结,满目疮痍。” |
含血吮疮 | 吮:用口吸。用嘴吸出病人疮里的脓血。比喻将领十分关心爱护士卒。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
七疮八孔 | 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 | 作定语;指负债累累。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6回:“俗话说‘好账不如无。’在我身上一天,就在我心里一天,恨不得一剪剪齐,争乃近日手窘,七疮八孔的,难以骤完。” |
裂裳衣疮 | 撕下自己的衣服,裹扎农民的疮伤。 | ||
疮痍满目 | 疮痍:创伤;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也作“满目疮痍”。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战后或灾后严重破坏的景象。 | 清 李渔《风筝误 和鹞》:“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 |
疮痍弥目 | 疮痍:创伤;弥:满。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穷困流离,民不聊生的景象。 | 作谓语、定语;用于战后或灾后。 | 李大钊《大哀篇》:“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 |
剜肉做疮 | 犹剜肉成疮。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卷:“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货等根,逐一搜寻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 |
疮疥之疾 | 疮:疮疖;疥:疥疮;疾:疾病。比喻轻微的祸患。 | 作主语、宾语;指小毛病。 | 明·梁辰鱼《浣纱记·死忠》:“齐不过疮疥之疾,幸而胜之,不过小喜。” |
挖肉补疮 | 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 清 梁启超《外债平议》:“就财政上以论,外债之宜借者,不过为苟安目前、挖肉补疮之计。” |
千疮百孔 |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李渔《意中缘 毒饵》:“虽然得些润笔之资,以助薪水,究竟这千疮百孔,那里补救得来。” |
割肉补疮 | 比喻不计后果以救燃眉之急。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谷斯范《新桃花扇》第三一回:“老师相不必犹这些,依我看,不是‘割肉补疮’,而是‘调度有方’。” |
好了疮疤忘了痛 |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
剜肉补疮 | 为生活所迫;卖掉还没有收获的新丝新谷;虽然度过眼前的困难;却丢掉了以后的收入。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唐 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
百孔千疮 | 百;千:形容数量多;孔:小洞;窟窿。形容某种事物被破坏的程度非常严重;或形容毛病、弊病很多;也作“千疮百孔”。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社会受到严重破坏,不容弥补。 | 唐 韩愈《与孟尚书书》:“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