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灌的成语
有关灌的成语
有关灌的成语共收录14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磨砻浸灌 | 亦作“磨礲浸灌”。切磋浸染。形容勤学苦练,始终不懈。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志铭》:“君时任戴冠,通《诗》《书》,与群日讲说周公、孔子,以相磨砻浸灌,婆娑嬉游,未有舍所为为人意。” |
满堂灌 | 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教学等。 | |
灌米汤 | 比喻用好话恭维与迷惑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连日统领见了他,着实灌米汤;他亦顺水推船,一天到晚,制造了无数的高帽子给统领戴。” |
灌夫骂座 | 灌夫:西汉著名将领。指灌夫酒后骂人泄愤。形容为人刚直敢言。 | 主谓式;作宾语;形容为人刚直敢言。 | 明 陈汝元《金莲记 郊遇》:“推门看竹,何妨王子乘舆;索酒指瓶,便仿灌夫骂座。” |
抱瓮灌园 |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见一位老人抱着水瓮去灌园,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安于现状,不想改变。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
磨礲浸灌 | 见“磨砻浸灌”。 | ||
抱瓮出灌 | 抱着水瓮去灌溉。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 作谓语、定语;比喻安于现状。 | 《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
如雷灌耳 | 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 《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
如汤灌雪 | 同“如汤沃雪”。 | 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容易。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王言》:“则民之充恶,如汤之灌雪焉。” |
灌夫骂坐 | 灌夫,西汉人,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饮酒骂人。与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处使酒骂座,戏侮田蚡,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诛。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 作宾语、定语;形容为人刚直敢言。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西汉人,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饮酒骂人。与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处使酒骂座,戏侮田蚡,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诛。 |
戳心灌髓 | 刺心并深入骨髓。形容刻毒得使人难以忍受。 | 作谓语、状语;指人刻毒。 | 宋文茂《李班长学文化》:“秀英见祝怀成坐在一边戳心灌髓地说风凉话,怕又挑起事来。” |
灌瓜之义 | 灌:浇灌;惠:恩惠。比喻以德报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纠纷。 | 作宾语;用于处世。 | |
全神灌注 | 同“全神贯注”。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力集中。 | 张天翼《春风》:“丁老师全神灌注地听着,有时候他得插句把嘴。” |
醍醐灌顶 |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