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醉的成语

有关醉的成语

有关醉的成语共收录54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醉翁之意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作宾语;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生死醉梦 醉:沉酣。形容非常专心。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戴进传》:“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
酩酊烂醉 形容醉得厉害。作谓语、状语;指醉酒。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从下午吃起,直吃到黄昏时候,一个个酩酊烂醉。”
忧心如醉 心中愁苦,神智像喝醉了一样。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诗经·秦风·晨风》:“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醉生梦死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眠花醉柳 比喻狎妓。同“眠花宿柳”。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嫖妓。清李渔《怜香伴 贿荐》:“终日眠花醉柳,喝五呼幺。”
迷金醉纸 犹言纸醉金迷。作谓语、定语;指奢华糜烂的生活。清·黄树仁《<淞南梦影录>序》:“迷金醉纸开芳宴,豹舌熊蹯尝几遍。”
千日醉酒 喝了能醉一千天的酒。比喻好酒。作宾语、定语;比喻好酒。
今夕有酒今夕醉 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形容人只顾眼前享乐,没有长远打算。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茅盾《子夜》:“你的危言诤论,并不能叫小杜居安思危,反使得他决心去及时行乐,今夕有酒今夕醉!”
中心如醉 中心:内心。内心像喝醉了酒一样。形容忧思哀伤,不能自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醉玉颓山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宋·秦观《满庭芳》词:“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醉吐相茵 后以这一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汙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
目酣神醉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作谓语、宾语;用于欣赏风景。明·袁宏道《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金迷纸醉 形容使人沉醉迷惘的繁华奢侈的环境。也形容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也作“纸醉金迷”。联合式;作宾语;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宋 陶穀《清异录 金迷纸醉》:“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光莹四射,金采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恶醉强酒 强:硬要。怕醉却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孟子·离娄上》:“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我醉欲眠 我醉了,想睡觉。指为人真诚直率。作谓语、分句;指送客语。《宋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直率如此。”
如醉初醒 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刚从沉迷中醒悟过来。作谓语、定语;指刚醒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黄歇如梦初觉,如醉初醒。”
今朝有酒今朝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唐 权审《绝句》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醉酒饱德 感谢主人宴请的客气话。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诗经 大雅 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霸陵醉尉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史记·李将军列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醉尉,呵止广。……”
酩酊大醉 酩酊:醉得迷迷糊糊的。喝酒后醉得一踏糊涂。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不两个时辰,把李逵灌得酩酊大醉。”
如痴似醉 亦作“如醉如痴”。①形容因惊恐而发呆。②形容陶醉的精神状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神态失常。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石洞雷火》:“其人如痴似醉,莫知所以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自从西宫阁下,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久不临朝。”
神怡心醉 怡:安适愉快。精神愉快,内心陶醉。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7回:“听到后边,一回儿像尽是歌声,一回儿像尽是笛声,真听得神怡心醉。”
酒醉饭饱 比喻饮食得到满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饮食得到满足。元 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我着他酒醉饭饱,走不动。”
醉怒醒喜 酒醉后发怒,酒醒后欢喜。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鲁语下》:“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复句式;作宾语;含贬义。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醉死梦生 见“醉生梦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处世态度。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
如醉方醒 方:刚才。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刚从沉迷中醒悟过来。作谓语、定语;指刚醒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四回:“三藏闻言,如醉方醒,似梦初觉,乐以忘忧,称谢不尽。”
忧心若醉 心中愁苦,神智像喝醉了一样。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唐太宗入冥记》:“今受罪犹自未了,朕即如何归得生路?忧心若醉。”
纸醉金迷 比喻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豪华的生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陶穀《清异录 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我陶醉。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神思恍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石榴花》:“牡丹亭畔人寂寞,恼芳心似醉如痴。”
醉眼朦胧 朦胧:模糊不清。形容醉后两眼模糊不清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酒醉的样子。宋·苏轼《杜介送鱼》:“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
醉眼蒙胧 形容醉后两眼模糊不清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酒醉的样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只见美娘吃得大醉,侍女扶将进来,到于门首,醉眼蒙胧。”
如醉如梦 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 朱熹《答吕子约》:“恭兄文字状子已投之当路,如醉如梦,面前事尚不能管得,何可望以等。”
神醉心往 心神陶醉向往。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叶式《题<诚意伯刘公集>》:“此仆所为神醉心往,而窃怪天人之未深识也。”
饮醇自醉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作谓语、宾语;指人际关系。《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众醉独醒 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作定语、宾语;指与众不同。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梦如醉 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叶圣陶《母》:“‘我如梦如醉的离开了他。”伊揩着眼泪,继续说。”
倚酒三分醉 倚:倚仗。仗着喝点酒就装出醉态来。形容借一点因由,故意扩大事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贾琏见了人,越发‘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风来,故意要杀凤姐儿。”
心醉魂迷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今日有酒今日醉 比喻过一天算一天。也形容人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同“今朝有酒今朝醉”。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处世。茅盾《狂欢的解剖》:“他们这种‘自信’,这种‘有前途’的自觉,就使得他们的要求快乐跟罗马帝国衰落时代的有钱人的纵乐完全不同,那时罗马的有钱人感得大难将到而又无可挽救,于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了。”
如醉如狂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初刻白案惊奇》卷二五:“这些人还指望出张续案,放遭告考,把一个长安子弟,弄得的如醉如狂。”
醉舞狂歌 形容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范成大《玉楼春》词:“蓝桥仙路不崎岖,醉舞狂歌容倦客。”
酣歌醉舞 见“酣歌恒舞”。作谓语、宾语;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茅盾《血战后一周年》:“不见他们朝朝暮暮酣歌醉舞么?”
越扶越醉 对有几分醉酒的人,越扶他,他越要装醉。比喻不适当的支持或赞扬会加剧对方的不良状态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2回:“几句话把一个谭绍闻真真的撮弄成了一个当家之主,越扶越醉。”
心醉神迷 见“心醉魂迷”。作谓语、状语;指十分迷恋。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这眼光对她来说真是勾魂摄魄,令她心醉神迷。”
烂醉如泥 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样子。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大醉的样子。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下 周泽》:“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 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似醉如痴 犹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神态失常。明 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二折:“着人脑盖天灵碎,唬的他似醉如痴。”
神往心醉 欣喜若狂或神不自主的状态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理状态。
醉翁之意不在酒 之:的;意:意趣。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复句式;作分句;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自我陶醉 形容不适当地自我欣赏。陶醉:沉醉在某种境界或情绪中。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侠(渐渐激昂起来,显出自我陶醉的神气)‘我侠累,手有搏虎之力,比姜太公还要足智多谋,谁个能够把我怎样?’”
醉山颓倒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酒不醉人人自醉 指人因喝酒而自我陶醉。作宾语、定语;用于自我解嘲。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自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