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得的成语
有关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得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涸鱼得水 | 涸辙之鱼得到水。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 作宾语、定语;用于危难得到解决时。 | 《新唐书·契苾何力传》:“何力被执也,或谗之帝曰:‘何力入延陀,如涸鱼得水,其脱必遽。’帝曰:‘不然。若人心如铁石,殆不背我。’”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指只有经历艰难才能成功。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
好心不得好报 | 报:报答。指一番好心被人误解,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 作宾语、定语;指好心被人误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 |
相得无间 | 相得:彼此投合;间:嫌隙。彼此投合,没有隔阂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交往等。 | 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一旦相遇,遂不觉胶之投漆,相得无间,宜其倾倒之至也。” |
得寸进尺 | 得到了一寸又进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来越大;贪心不足。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得失相半 | 指利与弊同时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 | 作谓语;指不相上下。 |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
犹鱼得水 | 犹:如同。如同鱼得到水。比喻得到投合自己心意的人或环境。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与亮情好日密,自以为犹鱼得水也。” |
不可多得 | 得:得到;获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才或稀有物品。 | 东汉 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扬扬自得 | 十分得意的样子。语本《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得意。 | 语出《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 |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帮助。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哩。你自家一个,就歪歪到那里去?” |
意气自得 | 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魏书·北海王子颢传》:“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 |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先得我心 | 得:适合,契合。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 作宾语;用于称赞别人。 | 《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 馎饦:汤饼。如果没有米面,最灵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食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事情不可能做到。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宋·陈亮《又壬寅夏书》:“富家之积蓄皆尽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
志得意满 | 志向意愿都得到满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厄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
得休便休 | 休:停止,罢休。该罢手时就罢手。指适可而止。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回:“不如暂行停战,与他议和,若他肯就我范围,何妨得休便休,过了一年是一年,且到将来,再作计较。” |
得婿如龙 | 形容得到称心如意的佳婿。 | 作宾语、定语;用于恭喜别人。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汉李赝、孙秀俱娶太尉恒焉女,时人谓恒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 |
解人难得 | 比喻知己难得。 | 作宾语、定语;用于感叹。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马上得天下 | 喻指武功建国。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 |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
不得不尔 | 得:能;尔:如此。不得不这样。 | 作谓语、分句;指无奈。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司马芝传》:“今诸典农,各言‘留者为行者宗田计,课其力,势不得不尔。’” |
得意忘筌 | 捕得鱼后;忘了捕鱼的竹器。比喻达到目的之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心安理得 |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
得未曾有 | 从来没有过。 | 紧缩式;作谓语;指前所未有。 | 唐 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 |
穿井得人 |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 作宾语、定语;指谣言。 | 汉·王充《论衡·书虚》:“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 |
悠然自得 |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而舒适。形容态度悠闲;心情舒适。 | 偏正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 《晋书 隐逸传 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
怡然自得 |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
逼不得已 | 逼:逼迫。迫不得已。 | 作谓语、定语;指被逼无奈。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85卷:“欲此求方,终不可得,云伟骨未应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
楚弓复得 | 喻失物复得。 | 作宾语、定语;同“失而复得”。 |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六:“此图久已失去,乱后,里人于灰烬中得之,复归其家……楚弓复得,颇非偶然。”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
旋得旋失 |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吴玉章《荣县独立》:“十数州县,但都旋得旋失,没有得到巩固。” |
得意洋洋 |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 补充式;作状语;指自鸣得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得:得到,收获。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 复句式;作分句、状语;指因果报应。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古人有篇偈子说得好,道是朝看释迦经,莫念华严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毫无所得 | 一点儿也没有得到。 | 作谓语;用于事情的结果。 | 方志敏《清贫》:“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失望呵!” |
人才难得 | 难:困难,不容易。得:获得。有才能的人不容易得到。多指要爱惜人才。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感叹。 | 宋·苏轼《谢宣召入院状》:“首择辅臣,次求法从,知人才之难得,采虚名而用。” |
唾手可得 | 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新唐书 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
得财买放 | 得:贪得;放:释放。收受贿赂,私放嫌犯。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你做公差所干何事?若非用计谋死,必然得财买放,有何理说?” |
亡戟得矛 |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有失有得。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
得失参半 |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 作谓语、定语;指得失相当。 | |
安闲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 作谓语、定语;形容清闲得无所事事。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 |
挑得篮里便是菜 |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 | 作分句;指毫不挑剔。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挑得篮里便是菜,一个信送将进去,登时把陈定放了出来。” |
得便宜卖乖 | 得到好处或实惠卖弄乖巧。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真是名利双收,得了便宜卖了乖,再也没有这么美的事了。” |
自鸣得意 |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 |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 汉 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上饶集中营·炼狱杂记》:“他劝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
遨翔自得 | 自由自在的样子。 |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上不得台盘 | 台:桌子。比喻不懂礼节或地位卑微的人不能在正式的或隆重的场合出现。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台盘,只好在厨房里或女儿房里帮着量白布、称肉,乱窜。” |
得寸得尺 | 《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谓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亦谓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 作谓语、宾语;指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 《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得售其奸 | 售:推销,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计。 | 作谓语;指准备作恶。 | 章炳麟《为辛亥同志俱乐部纠正段祺瑞废止法统令通电》:“主权所在,名器不可假人,勿令矫伪者得售其奸也。” |
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 作定语、分句;指大无畏精神。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楚得楚弓 | 见“楚弓楚得”。 | 作宾语、分句;比喻利未外溢。 | 见“楚弓楚得”。 |
楚弓楚得 | 楚国人丢掉的弓;仍然被楚国人拾到了。比喻自己丢失的东西落入与自己同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手中。形容肥水没有外流。 | 主谓式;作分句;含褒义,比喻利未外溢。 | 西汉 刘向《说苑》:“左右请求之。王曰:‘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
远水救不得近火 |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比喻句。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只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实等不得那从容的事了。” |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 复句式;作状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读书得间 |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 作宾语;形容读书能探究窍门,心领神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
得其所哉 | 所:处所;哉;语气词。得到了合适的地方。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指得到所需要的。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载!” |
气得志满 | 形容春风得意,心满意足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为人。 | 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得志满,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 | 作宾语、定语;比喻情况危急。 | 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涸鲋得水 | 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同“涸鱼得水”。 | 作宾语、定语;用于危难得到解决时。 |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六节:“虽然,以当时久困地狱,渴望天日之意大利人,骤闻此语,殆如涸鲋得水,笼鸟脱樊,且距且跃,且汗且喘。” |
一得之愚 |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 偏正式;作宾语;用于自谦。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得饶人处且饶人 | 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 作谓语、宾语、分句;指适可而止。 | 《唾玉集·常谈出处》:“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
欣然自得 | 心情舒适、自觉得意貌。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鲁丕传》:“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
青云得路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作谓语、定语;用于仕途等。 | 元·施君美《幽闺记·兄妹筹资》:“一跃过龙门,当此青云得路。” |
动辄得咎 | 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 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
拔十得五 |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 | 《新唐书 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
迫不得已 | 迫:逼迫;已:停止;结束。逼得毫无办法;不得不如此。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情愿。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将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
得心应手 | 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做起来很顺手。 |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
得马生灾 |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后以“得马生灾”谓因福而得祸。 | 作宾语、定语;指因福得祸。 |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
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 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 作定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汉书 韩信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
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地方。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魏书 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
得失荣枯 | 指人生的获得与丧失、兴盛与衰败。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 | 元 沈和《赏花时 潇湘八景》套曲:“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 |
不得要领 | 要领:要点。抓不住事物的要点和关键。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抓不住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张骞传》:“骞不得要领。” |
老虎屁股摸不得 | 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听不得批评意见,一触即跳。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 |
得一望十 | 得:取得;望:希望。才得一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贪婪。 | 作谓语、定语;指贪婪。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 |
得意自鸣 | 鸣:表达。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以为是。 | 清·陈琅《玉狮堂传奇·回流记·罢宴》:“笑他井底响繁蛙,得意自鸣,甘居人下。” |
吹弹得破 | 好象吹一吹、弹一弹就会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肤非常细嫩。 | 作谓语、状语;形容面部的皮肤非常细嫩。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觑俺姐姐这个脸儿吹弹得破,张生有福也呵!” |
详略得当 | 详略:详细和简略;得当:适当,恰当。指应当详细和应当简略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妥当。 |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写文章等。 | 战国·赵·荀况《荀子·非相》:“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
渔人得利 | 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班师得胜 |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 作谓语;指胜利。 | 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
得道多助 | 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
淘沙得金 | 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取得真金。比喻除去杂质,提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 | 作宾语、定语;指去粗取精。 | 《关尹子》六七:“我之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矿沙之金。破矿得金,淘沙得金,扬灰终身,无得金也。” |
得寸思尺 | 得:取得,获得。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得无厌。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贪心。 | 《清史稿·食货志》:“小民惟利是图,往往得寸思尺。” |
自我得之,自我捐之 | 捐:舍弃,抛弃。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又从我手里失去。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
得其三昧 |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 作谓语;借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 | 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 令旗一挥,战马一到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进展顺利,一开始就取得成功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顺利时。 | 明·周楫《西湖二集·刘伯温荐贤平浙中》:“所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攻城略地如风卷残云。” |
一人高升,众人得济 |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 | 作宾语、分句;用于人事关系。 |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一人高升,众人得济。你一个人挣钱,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心满意得 | 心中满足,洋洋得意。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茅盾《子夜》六:“在这些心满意得的人们面前,他真感得无地自容。” |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 作宾语、分句、定语;用于口语。 | 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
深得人心 | 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 ||
不得已而求其次 | 次:差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 | 作谓语、宾语;指只好凑合。 | 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
得马失马 | 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典出《淮南子·人间训》。 | 作宾语、定语;指因福得祸。 |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 |
利害得失 |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 | 作主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豪杰传》第四回:“我虽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学问太浅,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详详密密说将出来,感动大众,所以稽延至今,甚为憾事。” |
超然自得 |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洒脱。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
名不虚得 |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 | 作谓语、定语;指名实相符。 | 唐·孟綮《本事诗·高逸》:“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 |
穷通得失 | 穷:不得志;通:畅达。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指人生遭遇。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生。 | 清·胡泉《<聊斋志异>续题》:“快平生,穷通得失,悲欢笑骂假荒唐。” |
宽严得体 | 得体:合乎分寸。宽厚和严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 作宾语、定语;指有分寸。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9回:“众将见绤彀宽严得体,无不悦服。” |
得鱼忘荃 | 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过河拆桥。 |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
忘象得意 | 忘记物象,得到真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齐·刘邙《答竟陵王子良书》:“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 |
蝼蚁得志 |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比喻小人得志。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