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公的成语

有关公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公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公平交易 公平合理的买卖。作主语、宾语;指公平合理的买卖。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公平交易,又不化他,又不抢他,何罪之有!”
白衣公卿 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联合式;作宾语;指古代读书人。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一 散序进士》:“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羊公鹤 羊公:人名。羊公所养的鹤。比喻名不副实。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
公是公非 公认的是非。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是非。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高阳公子 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高阳公子休闲过,不比寻常卖酒家。”
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公规密谏 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三国志·魏志·桓阶传》:“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讬公行私 犹言假公济私。
天公不做美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作宾语;指天气。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偏偏天公不做美,疾风凄雨,彻夜飘零,把这般普天同庆的大喜事,未免减色三分。”
名公钜人 见“名公巨人”。
货贿公行 同“贿赂公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公开以货财进行行贿。《魏书·刑罚志》:“天平后,迁移草创,百司多不奉法,货贿公行。”
激起公愤 激发了公众共同的愤慨。作谓语、定语;用于坏的言行等。
公私兼顾 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主谓式;作补语;指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
公报私雠 见“公报私仇”。
公买公卖 公平合理地买卖。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公平交易。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7回:“大人做道员时,驿上草料豆子,公买公卖,丝毫不亏累民户。”
丁公凿井 丁公:人名,春秋宋时丁某在自家凿一井,从而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语言传来传去而失真。汉 王充《论衡 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舍己为公 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方志敏《清贫》:“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廉明公正 廉明:清廉,不贪污受贿。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正。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十一卷:“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
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讬公报私 借公事报私怨。
卖公营私 指出卖公众利益以谋求个人私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魏书 赵黑传》:“高官禄厚,足以自给,卖公营私,本非情愿。”
大公至正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开诚布公 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坦白无私、诚恳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见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文章巨公 亦作“文章钜公”。文章大家。作宾语、定语;指人善于作文。唐·李贺《高轩过》:“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公报私仇 借公事来报私仇;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
景公求雨 祈求龙王降雨的迷信活动。比喻统治者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作宾语、定语;指不能脱离群众。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梦见周公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打瞌睡。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以私害公 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公私两利 见“公私两济”。作谓语、宾语;指对公家私人都便利。《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公公道道 不偏不倚的、公平合理的事情。作定语、状语;指公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咱们今儿可要公公道道的贴一炉子烧饼,要有一个充正经的人。”
报冰公事 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废私立公 去私为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夙夜在公 从早到晚,勤于公务。作谓语、定语;指官吏勤于政事。《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出以公心 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折臂三公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公私两便 对公家私人都便利。作谓语、宾语;指对公家私人都便利。《晋书·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公正不阿 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作谓语、定语;指人为人处世。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秉公办事 秉持公正之心做事,公事公办。作谓语、定语;用于处理公物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
贿货公行 同“贿赂公行”。作谓语、定语;指公开行贿受贿。《周书·晋荡公护传》:“任情诛暴,肆行威福,明党相扇,贿货公行。”
城北徐公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作宾语;指美男子。《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出公忘私 出于公心忘掉私情。作宾语、定语;用于忘掉私情。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尽扫刮同异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称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公听并观 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联合式;作谓语;指公正听取并看待事物。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
托公行私 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点滴归公 点滴:比喻细微的东西。指公家的东西都要交给公家。作宾语、定语;指不自私。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数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却是点滴归公。”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双方争执不下。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翩翩公子 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大公无私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歌颂人的品德。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因公假私 借公务谋取私利。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一秉至公 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公道合理 见“公平合理”。作定语、状语;指公正符合情理。西戎《纠纷》:“工要评的公道合理,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明·张居正《答工部郎中刘公伯燮言用人毁誉》:“仆近来用人处事,一秉大公。”
黄公好谦 指人过分谦虚。作宾语、定语;指人过分谦虚。《尹文子·大道上》:“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
公门桃李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贿赂公行 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主谓式;作补语、定语;指公开行贿受贿。《陈书 皇后传 后主张贵妃》:“内外勾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
以私废公 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公私交困 公家私人均陷困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境等。《明史·食货志六》:“虚糜干没,公私交困焉。”
正明公道 正大光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你这话不怕熏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没的敢说你不是个大的们!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干出来了!还要卖人的老婆?你卖坟上的树,卖老婆使不得么?”
守法奉公 守:遵守。遵守法令,奉行公事。作谓语、定语;指遵纪守法。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常则要守法奉公理遮民,屏邪除佞进忠良。”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作宾语、分句;指别有所图。李大钊《国民之薪胆》:“盖项庄之剑,志在沛公,青岛之用兵,不在报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约,殆欲借端以树兵威于我大陆,作强暴要索之先声耳。”
明公正气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公诸于世 向社会上公开,使人们知道。作谓语;指向社会上公开。《上饶集中营·茅家岭地狱》:“把许多革命青年、爱国志士的遭遇,公诸于世。”
先公后私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处理公私关系。《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公子王孙 指王公贵族子弟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王公贵族子弟。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覆公折足 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
公耳忘私 见“公尔忘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心为公。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秉公灭私 秉:掌握,主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书》:“今不务为秉公灭私,振废起坠。”
公车上书 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公正廉洁 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员等。清 昭槤《啸亭杂录 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忧公如家 忧:忧虑。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洗手奉公 见“洗手奉职”。作谓语、定语;指忠于职守。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11卷:“宫闱日用之数,视前代不过什二三,而内务府堂郎中皆视为脂膏窟泽,相沿积习,几无一洗手奉公之人。”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作宾语、分句、定语;用于口语。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至公无私 至:极,最;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歌颂人的品德。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急公好施 谓热心公益,乐于施舍。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清·顾炎武《歙王君墓志铭》:“君虽业盐,而孝友,急公好施,有远见,能自树。”
欺公罔法 欺骗公众,无视法律。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那太守就大怒道:‘这一班光棍奴才,敢如此欺公罔法。’”
公正廉明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因公行私 见“因公假私”。作谓语、定语;指假公济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宠传》:“断狱者急于蒡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
化公为私 将公有财产化为私有。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公私关系。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但是武营里的习气,所有的兵丁平时是从不习练;而且还要克扣粮饷,化公为私。”
灭私奉公 灭:消灭。消灭私念,一心为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唐·元稹《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
廉洁奉公 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指人不贪污;不受贿;一心为公。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孙力《都市风流》第12章:“你廉洁奉公,不就是个大公务员吗?”
公冶非罪 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作宾语、定语;指无辜蒙冤。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徇私废公 徇:曲从。曲从私情,弃置公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苏颂《论省曹寺监法令繁密》:“若官司措置失当,及徇私废公,致有赴诉,并委台察纠案。”
是非自有公论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奖拔公心 奖:劝勉,夸奖;拔:选拔,提升。奖励和提拔出于公心。作谓语、宾语;指用人。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封州甘为文至精,奖拔公心,亦类数公。”
公平合理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作定语、状语;指公正符合情理。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
名公大笔 名家的大手笔。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作品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公明正大 公正无私,光明磊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陈确《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则岂直如此而已。”
忧公忘私 关心公益,不顾私利。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天下为公 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成一家的私有。后指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砥节奉公 磨砺名节,奉行公事。作谓语;指人有气节。《明史·周延传》:“延颜面寒峭,砥节奉公。权臣用事,政以贿成,延未尝有染。”《明史·梁材传》:“砥节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王公贵戚 泛指皇亲国戚。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宣和画谱 李成》:“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名公巨卿 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高官。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名公巨卿。”
奉公不阿 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别人。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刚直。《东观汉记·李恂》:“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
名公巨人 亦作“名公钜人”。谓有名望的显要人物。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名人。唐·韩愈《徐偃王庙碑》:“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畏惧惊恐到极点。《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