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舞的成语

有关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舞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撞钟舞女 撞钟:奏乐;舞女:伴以美女跳舞。形容恣意行乐的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疑》:“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则虽毕戈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
眉飞色舞 色:脸色;表情。双眉挑动;兴奋愉快的表情跃然脸上。形容非常兴奋得意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得意的神态。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王乡绅一听此言,不禁眉飞色舞。”
翔鸾舞凤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凤凰翩翩起舞。比喻书画用笔生动矫健。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周紫芝《竹坡诗话》第三卷:“字画飞动如翔鸾舞凤,非世间笔也。”
抃风舞润 抃:鼓掌;润:雨水。如燕在风中飞翔,象商羊在雨中起舞。原指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后比喻意气相合。作谓语;指庆幸沾受恩惠。《宋书·孔觊传》:“觊逊业之举,无闻于乡部;惰游之贬,有编于疲农。直山渊藏引,用不遐弃,故得抃风舞润,凭附弥年。”
舞文弄法 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
舞弊营私 舞:玩弄;弊:指坏事;营:谋求。因图谋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做犯法的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坏事。《汉书 翟方进传》:“施奏咸与逄信邪枉贪污,营私多利。”
鸾飞凤舞 形容祥瑞和平的环境。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山海经 海内经》:“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见则天下和。”
酣歌恒舞 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联合式;作谓语;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尚书 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莺歌蝶舞 同“莺歌燕舞”。作谓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唐·鲍君徽《惜花吟》诗:“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舞燕歌莺 莺:黄莺。指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形容一派太平景象。作宾语、定语;形容一派太平景象。明·张凤翼《灌园记·齐王拒谏》:“计日周秦兼并,烽烟罢警,正好酣柳眠花,舞燕歌莺。”
舞枪弄棒 指使弄刀枪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试看全伙里舞枪弄棒的书生,犹胜满朝中欺君害民的官吏。”
长袖善舞 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善于钻营。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舞文弄墨 舞:弄;墨:文笔。形容玩弄文字技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扎手舞脚 动手动脚,形容手舞足蹈、毛毛草草的姿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动手动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1回:“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
弄法舞文 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歪曲法律条文。《史记 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莺飞燕舞 莺燕飞舞。象征春光明媚。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15章:“清明节前,汤河两岸换上了春天的盛装,正是桃红柳绿,莺飞燕舞的时光。”
楚舞吴歌 泛指江南的轻歌曼舞。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南方歌舞。元·萨都刺《江南乐》诗:“翡翠冠高罗袖阔,楚舞吴歌劝郎酌。”
选舞征歌 见“选色征歌”。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清·张问陶《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布衣天子哭荒陵,选舞征歌好中兴。”
凤舞龙飞 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书法笔势有力。《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只这书法也写得这等凤舞龙飞,真令人拜服。”
舞刀跃马 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作谓语、宾语;用于作战。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三卷:“岳胜怒曰:‘好贼奴,敢如此大言!’舞刀跃马,直取天佑。”
闻鸡起舞 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晋书 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涂歌巷舞 同“涂歌里抃”。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明·袁宗道《顾使君考绩序》:“一温然长者,兀坐而泣之,可立使民涂歌巷舞。”
鸾歌凤舞 比喻美妙的歌舞。联合式;作宾语;比喻美妙的歌舞。《山海经 大荒南经》:“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凤仪兽舞 《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后用“凤仪兽舞”表示圣贤教化的功效极大,能使神异的鸟兽奋然起舞。作谓语、定语;用于时局。《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舞文巧诋 玩弄文字,诋毁构陷。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
翩翩起舞 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描写舞姿。唐 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凤舞龙蟠 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不想这一拜,恰恰的合成一个‘名花并蒂’,俨然是金厢玉琢,凤舞龙蟠!”
群魔乱舞 成群的魔鬼乱蹦乱跳。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为了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红飞翠舞 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各样的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
舞凤飞龙 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张孝祥《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舞凤飞龙五百年,尽将锦绣裹山川。”
鸾回凤舞 鸾: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回:旋转。比喻书法笔势优美飞动。作定语、状语;用于书法等。明·于慎行《毂山笔塵·纪述》:“字画遒劲,鸾回凤舞,濡毫挥洒,顷刻而成。”
莺歌燕舞 黄莺歌唱;燕子跳舞。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报锦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燕舞莺歌 见“燕舞莺啼”。作谓语、定语;形容形势。宋·朱淑真《春日行》:“燕舞莺歌昼晷永,帘幕无人门宇静。”
妙舞清歌 美妙的舞蹈,清越的歌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秦观《一丛花》:“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龙飞凤舞 像龙在飞腾;像凤在欢舞。原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奔放雄伟。旧时迷信;认为是帝王气象。现形容书法笔势飘逸多姿。多指草书。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书法笔势有力。宋 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歌楼舞馆 指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歌舞场所。明·刘基《郁离子·天道》:“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
缓歌缦舞 缓:柔软;缦:通“慢”。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作谓语、宾语;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宋·李纲《荔枝词》集句:“沉香亭北倚栏杆,缓歌缦舞凝丝竹。”
百兽率舞 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作谓语、定语;形容局面。《尚书 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眉飞目舞 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得意的神态。许地山《黄昏后》:“这老人家在灯光之下说得眉飞目舞。”
缓歌慢舞 缓:柔软。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作谓语、宾语;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蜂舞并起 蜂舞:群蜂飞舞;并:一齐。像群蜂飞舞一样,一齐聚集。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等。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水、旱、饥、蝝、蛊、螟、蜂舞并起。”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善:擅长;贾:做买卖。比喻凭借优越条件,事情容易成功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清歌曼舞 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欢娱。瞿秋白《乱弹·代序》:“‘乾嘉以降’不久,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村歌社舞 指民间歌舞。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音乐。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诗:“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沂水舞雩 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析律舞文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舜钦《论五事 景佑四年五月七日阁门下》:“臣窃见州县之吏,多是狡恶之人……清白者必多方以误之,贪婪者则啖利以制之,然后析律舞文,鬻狱市令,上下其手,轻重厥刑。”
违条舞法 见“违条犯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宋·苏轼《论纲梢欠折利害状》:“一般点检,即二十九只船皆须住岸伺候,显是违条舞法,析文破敕。”
张牙舞爪 张:显露;张开;张牙:张开嘴露着牙;舞:挥舞;挥动。原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现多比喻敌人或坏人猖狂凶恶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敦煌变文集 孔子项托相问书》:“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婆娑起舞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作谓语;指舞姿优美。《尔雅》:“婆娑,舞也。”
载歌且舞 见“载歌载舞”。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乐府诗集·北齐南郊乐歌·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鸟兽率舞 率:一起。飞鸟走兽一齐婆娑起舞。形容政治清明,鸟兽也受到感化。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韩愈《贺册尊号表》:“曾不得与鸟兽率舞、蛮夷纵观为比,衔酸抱痛,且耻且惭!”
笔歌墨舞 指文笔奇妙精采。作宾语、定语;指写作。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
凤歌鸾舞 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赵善括《醉蓬莱》词:“桂子兰孙,凤歌鸾舞,介我公眉寿。”
歌台舞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作宾语、定语;泛指歌舞场所。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鸡鸣起舞 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作谓语、定语;指人勤奋。宋·韩元吉《薄幸》词:“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
矜牙舞爪 矜:通“兢”,动。形容狰狞凶猛。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神态。明·刘基《题群龙图》:“峡外六龙狞以凶,矜牙舞爪趹战攻。”
舞文玩法 见“舞文弄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歪曲法律条文。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假使真只胡涂,倒还不失为胡涂人,但他是知道舞文玩法的。”
轻歌妙舞 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作谓语、宾语;用于音乐和舞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5回:“轻歌妙舞常堪爱,锦砌花团色色怡。”
前歌后舞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尚书大传》第三卷:“师乃慆,前歌后舞。”
清歌妙舞 指清亮的歌声,美妙的舞蹈。作宾语、定语;指歌舞。唐 宋之问《有所思》:“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作宾语、分句;指别有所图。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在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龙翔凤舞 犹言龙飞凤舞。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三卷:“山势自西北来,如龙翔凤舞,掀腾而下,至凤凰山止。”
欢呼鼓舞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作谓语;指高兴。宋·苏轼《缴进免五谷力胜税钱议札子》:“去岁扈从南郊,亲见百姓父老,瞻望圣颜,欢呼鼓舞。”
项庄舞剑 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作宾语、定语;指别有所图。清·刘坤一《致张香涛书》:“[定兴]乃于署督篆任内,奏参银元局及淮山盐务,牵涉敝署,不无激射之词,论者谓为项庄舞剑,而弟因未尝稍存芥蒂也。”
支手舞脚 犹言指手画脚。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王悛有了酒意,做出财主的样式,支手舞脚的发挥。”
吹弹歌舞 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作主语、宾语;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居士,如今那高楼上吹弹歌舞,饮酒欢娱,敢管待那士大夫哩。”
舞裙歌扇 见“舞衫歌扇”。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歌舞或歌舞妓。宋·晁补之《南歌子》词:“东园捶鼓赏新醅,唤取舞裙歌扇,探春回。”
歌楼舞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作宾语、定语;泛指歌舞场所。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
欢欣鼓舞 欢欣:快乐而兴奋;鼓舞:振奋。指快乐得欢舞跳跃。形容非常高兴;非常振奋。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自公始至,释其重荷……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
足蹈手舞 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唐·陆贽《圣人苑中射落飞雁赋》:“闻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骇心惕。”
舞文巧法 玩弄文辞,巧用法令,以达到邪恶的目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汉·王充《论衡·程材》:“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
歌舞太平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安定。《南齐书·陈显达传》:“须享尘一静,西迎大驾,歌舞太平,不亦佳哉!”
燕舞莺啼 燕子在飞舞,黄莺在鸣叫。形容春光明媚。作谓语、定语;形容形势。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此时正值暮春天气,只见一路上有的是红桃绿柳,燕舞莺啼。”
色飞眉舞 色:脸色,表情。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人得意的神态。清·杨复吉《梦阑琐笔·蔡涛》:“蔡曰:‘步月山坞,忽闻清音,令人色飞眉舞。’”
舞棍弄棒 挥舞着棍棒,高压统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6章:“人民都成了反革命,而真正的反革命都戴着马克思主义的面具,在人民头上舞棍弄棒……”
营私舞弊 营:谋求;舞:玩弄;弊:坏事。为了谋求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违法乱纪。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南洋兵船虽然不少,叵奈管带……营私舞弊,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
珠歌翠舞 指声色美妙的歌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周邦彦《尉迟杯·离恨》词:“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
伯歌季舞 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联合式;作分句;形容兄弟友爱。汉 焦赣《易林 否之损》:“秋风牵手,相提笑语。伯歌季舞,燕乐以喜。”
能歌善舞 擅长歌舞。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女性。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不论才人、美人、嫔妃、彩女,或有色有才,能歌善舞,稍有一技可见者,许报名到显仁宫自献。”
选歌试舞 见“选色征歌”。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宋·周密《露华·次张岫云韵》:“选歌试舞,连宵恋醉珍丛。”
揎拳舞袖 伸出拳头,挥动衣袖。一种粗野蛮横的姿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又有一班猛勇骁悍之辈,揎拳舞袖,说强夸胜,自称好汉,相见了便觉分外兴高,说话处脾胃多燥,行事时举步生风。”
舞文枉法 玩弄文辞,巧用法令,以达到邪恶的目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6回:“稽查书办,没有一个不舞文枉法。”
欢忭鼓舞 见“欢忻鼓舞”。
龙蛇飞舞 见“龙蛇飞动”。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书法气势奔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八回:“闺臣听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举起笔来,刷、刷、刷如龙蛇飞舞一般,一连写了几句。”
手舞足蹈 蹈:跳动。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乐则生矣,全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商羊鼓舞 商羊:传说鸟名。商羊飞舞定有大雨。比喻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作宾语、定语;指大雨的预兆。《孔子家语·辨政》:“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舞榭歌楼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同“舞榭歌台”。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舞台。宋 沈唐《望海潮》词:“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他每待强巴劫深宅大院,怎知道摧折了舞榭歌楼?”
舞笔弄文 犹舞文弄墨。作谓语、宾语;指舞文弄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
不舞之鹤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
醉舞狂歌 形容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范成大《玉楼春》词:“蓝桥仙路不崎岖,醉舞狂歌容倦客。”
歌莺舞燕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作宾语、定语;形容一派太平景象。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徇私舞弊 为了个人利益或照顾私人关系而弄虚作假;做不合法规的事。徇:依从;舞弊:用欺骗的方法做违反法规的事。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3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舞弊,克减酒肉。”
舞爪张牙 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外表神态。元·李文蔚《张子房祀桥进履》第一折:“那虎他舞爪张牙,将你来拦定。”
酣歌醉舞 见“酣歌恒舞”。作谓语、宾语;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茅盾《血战后一周年》:“不见他们朝朝暮暮酣歌醉舞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复句式;作宾语、分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鼓舞人心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作谓语、定语;指消息、政策等。汉·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从者,号令乎?”
札手舞脚 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动手动脚。明·无名氏《双林坐化》第一折:“好一个配猴儿日的,札手舞脚的,恰便似个活螃蟹。”
欢忻鼓舞 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非常高兴。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故因名以劝实,因文以全质,而天下欢忻鼓舞于敦实崇质之中。”
轻歌慢舞 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作谓语、宾语;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玉如意记·赏月登仙》:“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慢舞,任星移斗横。”
莺吟燕舞 见“莺歌燕舞”。作谓语、定语;形容形势。宋·卢炳《满江红·贺赵县丞》:“日丽风和熏协气,莺吟燕舞皆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