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解的成语

有关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解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不解之缘 解:解散。不可分开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偏正式;作宾语;形容关系密切。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熏风解愠 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解铃系铃 系:缚;系上。本佛教禅宗语。意思是虎脖子的铃子是谁系上去的;谁才能把它解下来。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仍由谁去负责处理。也作“解铃还须系铃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宋 释惠洪《林间集》下卷:“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妙语解烦 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自我解嘲 掩饰、开脱自己被人嘲笑的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郁彦《闽西一老人》:“居然没有上火,反而自我解嘲地说:‘年轻人,可别火气太盛!你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蝉蜕蛇解 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解:脱。蝉脱壳,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作宾语、定语;用于变化。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无盐不解淡 比喻不下本钱就办不成事。作宾语、定语;指不下本钱就办不成事。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三卷:“但是无盐不解淡,总还得带些银子去,抚台的是垫了。”
解弦更张 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作谓语;指改革。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夙夜匪解 见“夙夜匪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壮士解腕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豁然雾解 豁然:形容开阔;解:消散。像雾消散一样,心中的疑团一下子消失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年凝滞,豁然雾解。”
解剑拜仇 谓息争释怨。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
夙夜不解 见“夙夜匪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祭统》:“其勤公家,夙夜不解。”
支分族解 见“支分节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刘大櫆《乌程闵君墓志铭》:“又善于诱掖,其言批豁畅朗,支分族解,騃童钝夫闻之,咸如梦寐惊觉。”
解人难得 比喻知己难得。作宾语、定语;用于感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桑落瓦解 象桑叶枯落,屋瓦解体。形容事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势可见。”
望风瓦解 刚看到敌方的影子就溃不成军。形容军旅不堪一击。作谓语、状语;指不堪一击。《周书·辛昂传》:“贼既不以为虞,谓有大军赴救,于是望风瓦解,郡境获宁。”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详实。作谓语;指文章。清 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瓦解星散 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飞散。比喻家人离散,各奔东西。亦作“瓦解星飞”。作谓语、宾语;指人心涣散。宋·司马光《义勇第五札子》:“殊不知彼皆队舞聚戏之类,若闻胡寇之来,则瓦解星散不知所之矣。”
跑马卖解 指在马上表演各种技艺,以此赚钱谋生作谓语、宾语;指江湖谋生。曾朴《孽海花》第六回:“是一班粤西来的跑马卖解的,里头有两个云南的苗女,走绳的技术非常高妙,能在绳上腾踏纵跳,演出各种把戏。”
不解之仇 解除不了的仇恨。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又见张权买房开店,料道是丈人暗地与他的银子,越加忿怒,成了个不解之仇。”
解黏去缚 解除粘着和束缚。
救难解危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如解倒悬 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排难解纷 排:消除;难:危难;纷:纠纷。排除危难;调解纠纷。现多指调停双方争执;解决纷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妙语解颐 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作谓语;指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汉书 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解骖推食 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解下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匹,换取食物送给急需的人。指以自己的财物解救他人之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洗玉池铭》:“维伯时父,吊古啜泣,道缝玉人,解骖推食。”
丝分缕解 缕:细致;解:分剖。形容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赵令畴《侯鲭录》第五卷:“必须尽当时事理,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始终备尽,乃可以置议论。”
解衣包火 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
解衣槃礴 形容行为随便,不拘礼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举止。清·施润章《就亭记》:“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槃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浑身解数 浑身:全身;全部的;解数:原指武术中的架势、招式;后泛指手段;本事。全身所有的本事。偏正式;作宾语;用在使出、用尽之后。明 吴承恩《西游记》:“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
消愁解闷 消除忧愁,解除烦闷。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云]我不和你撒赖撒痴的,断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断消愁解闷瓮头香。”
土崩瓦解 像土块散开;瓦片破碎一样。形容彻底崩溃;不可收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秦纪论》:“秦之积弱,天下土崩瓦解。”
犹解倒悬 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瓦解冰销 见“瓦解冰泮”。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崩溃或消失等。唐·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诗:“瓦解冰销真可耻,凝艳妖芳安是恃。”
天崩地解 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作谓语、定语;形容声音巨大。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
冻解冰释 如同冰冻融化一般。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作谓语;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复句式;作分句;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割指亦是其类,乃吉祥也。”
解衣磅礴 同“解衣般礴”。
马不解鞍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作谓语、定语;指不间断。郭小川《长江组歌 百万雄师过大江》:“马不解鞍连续战,一举解放大江南。”
自作解人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作谓语;指乱发议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解粘去缚 解:消除;缚:拘束。解除粘着和拘束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袁宗道《真正英雄从战战兢兢来》:“而竹林诸子,箕踞啸傲于醉乡,见以为能解粘去缚。”
解甲休兵 见“解甲休士”。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烧,黔中方定,旋军反旆,解甲休兵。”
条解支劈 谓细致部析。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恽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铭》:“读书条解支劈,凿虚蹑空,旁扶曲导,必窥意理之所至。”
饮鸩解渴 见“饮鸩止渴”。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方法不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此时危急情形,等于然眉,若再恃新军为保卫,无异饮鸩解渴,其危险有不忍言者。”
庖丁解牛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枝分缕解 指详尽而有条不紊地辨别分析。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清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事至则剖晰毫厘,枝分缕解,辨穷万变,而断以片言。”
阳解阴毒 谓表面和解背后下毒手。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李贽《答来书》:“盖彼皆君子路上人,决无有匿怨友人,阳解阴毒之事。”
迷惑不解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推食解衣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对人热情关怀。《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解甲释兵 解:解除;释:卸下。放下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战斗。作谓语、宾语;指停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7回:“庆氏有马,惊而逸走,军士逐而得之,乃尽絷其马,解甲释兵,共往观优。”
难分难解 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双方感情很好。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9卷:“为些风情事,做了出来,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忽然登第。”
应刃而解 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梁斌《播火记》:“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应刃而解了。”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作谓语、宾语;用于教师等。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组归田 解:脱去;组:古代绑印的绶;解组:解下印绶辞官。辞掉官职,归老田园。作谓语、宾语;用于归隐。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8回:“只消婆婆亲写一书,说爹爹因富贵已极,欲解组归田,而意不能决,必得舅公一劝,同为五湖之游。”
瓦解土崩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同土崩瓦解。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
冰散瓦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作谓语、定语;指消失。《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且听下回分解 分解:叙述。宋元以来章回小说结束语。作分句;用于说话或小说。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毕竟史进与三个头领怎地脱身,且听下回分解。”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再战斗。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难解之谜 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作主语、宾语;指难以捉摸的事物。
解衣盘磅 同“解衣般礴”。
解衣盘礴 同“解衣般礴”。
解铃须用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瞿汝稷《指月录》第23卷:“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
老妪能解 老妪:老年妇女;解:解读;明白。老年妇女都听得懂。后用以形容诗文通俗明白;浅显易懂。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通俗易懂。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第一卷:“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解甲倒戈 谓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或处事等。《北史·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誓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百思莫解 百思:百般思索。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作谓语、定语;指不能理解。李准《李双双》:“小王在一边,如坐针毡,百思莫解。”
大惑不解 惑:疑惑迷乱;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理解。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质问的场合。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解衣衣人 脱下衣服给别人穿。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百思不解 解:理解。经过百般反复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对事情感到意外,不可思议。清 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穷亡解沮 困窘逃亡,瓦解丧败。
披襟解带 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一知片解 犹一知半见。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吴泳《答赵茂实书》:“某闲居寖久,兀兀一经,今已穷年,粗有一知片解,更不复为言语词章。”
薰风解愠 薰风:和煦的风;愠:怨恨。温和的风可消除心头的烦恼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冤家可解不可结 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结仇不放。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5回:“但冤家可解不可结,莫若只早早的做了亲,使他空费了一番心机,强似挞之于市。”
百思不得其解 百:多次;思:考虑,思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理解。作谓语、宾语;指不可思议。清 梁启超《论宗教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诚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衣不解带 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多指对长辈)。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任凭少奶奶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无奈大少爷寿元已尽。”
蝮螫解腕 螫:蜂螫;解:放弃。手腕被蝮蛇咬伤,应立即截断,以免危及生命。比喻面临危险,必须弃小求大。作比喻、定语;用于处事。元·王恽《双庙怀古》诗:“二公明此机,死守誓不变。虽危所保大,如腹螫解腕。”
鱼烂瓦解 犹言鱼烂土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叶適《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余又告以鱼烂瓦解,其实未见,今外弱而形饥,非也。”
解囊相助 囊:口袋。解开口袋拿出财物来帮助别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明 张岱《琅孉文集 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发蒙解缚 发蒙:启发蒙昧;解缚:解除束缚。指启发蒙昧,解除束缚。作宾语、定语;指启蒙。明 唐顺之《与顾箸溪书》:“其龌龊处,又恨不得就明公而为发蒙解缚也。”
结不解缘 形容男女热恋,不能分开。也指两者有不可分开的缘分。作谓语;用于口语。《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解发佯狂 解发:把头发散开。佯:假装。散开头发假装癫狂。作谓语、宾语;指假装癫狂。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
分化瓦解 瓦解:制瓦时先用陶土制成圆筒形;再分部为四片;即成瓦。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秦牧《湘阴热浪记》:“则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们投降。”
刀过竹解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形容事情顺利解决。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
条分节解 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有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
迎刃立解 同“迎刃而解”。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很顺利。清·魏源《圣武记》第二卷:“苟官兵长驱,则澧州、常德、湘阴迎刃立解,可以夹攻长沙。”
茫然不解 茫然迷惘的样子。指对某事不理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可理解。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发蒙解惑 发蒙:启发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启发开导,脱离蒙昧,解除疑惑。作宾语、定语;指启蒙。汉·枚乘《七发》:“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解纷排难 谓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作谓语、定语;指为人排除危难。明·唐顺之《都督沈紫江山墓碑记》:“御土酋解纷排难不专以恩,洞其阴事。”
冰消瓦解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联合式;作谓语;用于误会、矛盾迅速消除。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迎刃而解 碰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处理;问题容易解决。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理纷解结 理:整治;解:解开。整治纷乱,解开疙瘩。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朱自清《山野掇拾》:“什么纠纷,什么葛藤,到了他手里,都是一刀两断;正眼也不去瞧,不用说靠他理纷解结了!”
排忧解难 排除忧愁,解除困难。作谓语、宾语;指排除忧愁,解除困难。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铠甲。脱掉军装;回家种地。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指战士退伍还乡。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排患解纷 见“排难解纷”。作谓语、定语;指为人排除危难。唐·崔知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明·孙慎行序:“遗形却立,终希独善之资;排患解纷,未洽随时之义。”
瓦解云散 像瓦器破碎,云彩四散。比喻群体溃散,各奔东西。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故其见敌则遂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冰解壤分 冰冻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碍消除。作谓语、定语;指解决问题。章炳麟《正名杂义》:“高邮王氏,以其绝学释姬汉古书,冰解壤分,无所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衣不解结 指不脱外衣。形容辛勤侍奉,致使不能脱衣安睡。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中州有李生者,娶妇旬余而母病,夫妇更番守侍,衣不解结者七八月。”
解衣推食 推:让。把衣服脱给别人穿;把食物让给别人吃。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