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言的成语

有关言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言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忠言嘉谟 谟:谋略。忠诚的进盲,出众的谋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陈亮《谢何正言启》:“举一世之端人正士,莫之或先;合二百年之忠言嘉谟,于斯并建。”
薄唇轻言 形容多嘴,说话随便。作谓语、宾语;指人多嘴。春秋 无名氏《灵枢经 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信口胡言 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空言虚语 虚:虚假。指不实在的话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实在的话语。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闻:听见。想要别人不听见,不如自己不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千夫所言如一喙 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章炳麟《上李鸿章书》:“然其欲连盟中国,以措亚洲舄础之安,则千夫所言如一喙也。”
知而不言 明明知道而不说。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坐树无言 见“坐树不言”。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作宾语、主语;指流言。《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扪虱而言 扪: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谈话。形容不拘细节,随便谈话。亦作“扪虱而谈”、“扪虱倾谈”。作谓语、定语;指谈吐从容。唐·房玄龄《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金玉良言 金、玉:比喻十分珍贵。良言:好话。比喻宝贵的劝告或教诲。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能言善道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由于他绝顶聪明,善于识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所以三年满师。”
套言不陈 套言:客套话;陈:陈述。套话不多说了。作谓语、宾语;用于书信等。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4回:“九娃拿了一封书,递于绍闻,书上写道:‘字启谭大哥下入目。兹启者,套言不陈。’”
不幸而言中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孔子家语 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片言只语 片言:简单短少的几句话;只语:单个的字、词。短而小的几句话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联合式;作宾语、主语;用于讲话、写信等。明 袁宗道《李卓吾》:“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店小二云:‘小人早晚言高语低,耽待些儿。’”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驷马:四匹马拉车。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拉车也难追回。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分句;指说话算数。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作谓语、定语;指说到做到。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缄口不言 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补充式;作谓语;形容沉默不语。《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沉重少言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言语不多。《魏书·道武七王传·河南王曜传》:“少有父风,颇览书传。沉重少言,宽和好士。”
言文刻深
言之有礼 说的话有道理。
一言堂 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作宾语、定语;指独断专行。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言语高低
言语路绝 犹言言语道断。
千言万说 犹千言万语。作谓语、宾语;形容说话很多。《鹖冠子·世兵》:“千言万说,卒赏谓何。”
有口难言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难言之隐。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一派胡言 指不切实际的言语。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这畜生说什么乘人不备逃出来,那全是他一派胡言罢了。”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郭沫若《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
行浊言清 说得好听而行为卑劣狠毒。形容言行不一。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李虚中《命书》卷中:“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秽言污语 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作宾语、定语;指下流话。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语论·和柔章》:“莫学愚妇,不问根源,秽言污语,触突尊贤。”
丧言不文 文:文体,辞采。指居丧其间言辞要质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孝经·丧亲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礼无容,言不文。’”
广而言之 一般说来。作状语、分句;用于口语。
心腹之言 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作主语、宾语;指真心话。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言归和好 同“言归于好”。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组织等。《清史稿·世祖纪一》:“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
言近指远 见“言近旨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直言正谏 同“直言极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家言邪学 家言:一家之言,指偏见;邪:不正当;邪学:邪说。指偏见邪说。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所以恶儒者也。”
言多语失 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说错的地方。作宾语、定语;同“言多必失”。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7回:“贤弟,你的言多语失,怎么拜把子?”
蜜语甜言 蜜:比喻甘美。说的话像蜜一样甜。形容说的话好听。作宾语、定语;指好听的话。《白雪遗音·劝嫖》:“他生就能为将人哄,蜜语甜言会装腔。”
冷言热语 犹冷言冷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讽刺话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说:‘欲待回家,难见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
隽言妙语 指才智过人,语言幽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言不践行 践行:履行。说了的话不能实行。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此刻害我做了个言不践行的人,我气的就是这一点。”
不可言宣 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作谓语;用在说事物的奥妙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天占山德韶国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淫言狎语 见“淫言媟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洪遂初》:“(襄城)一日偶至书院中,见案上一帙,观之,乃春画也。每幅有洪诗,多淫言狎语,遂为逐客。”
危言正色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作定语、状语;指忠言。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隐忍不言 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
闳言崇议 博大高远的议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观点等。《汉书·扬雄传下》:“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凙难与览者同也。”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复句式;作谓语、主语、分句;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言狂意妄 妄:胡乱。说话放肆,思想狂妄。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杜少陵》:“歜上书之明年,言狂意妄,圣天子不赐镬樵全生,弃逐岭表。”
落花无言 原来比喻诗的风格典雅。后比喻经受失败而无怨忿。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司空图《诗品·典雅》:“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能言快语 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欲遣一文武全备能言快语之士,往聘齐国。”
广开言路 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面从背言 从:听从,顺从。当面顺从,背后乱说。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
放言遣辞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作文。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要言不繁 要:简要;繁:繁杂。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繁琐。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李大爷要言不繁……”
甘言蜜语 甘:甜,甜言蜜语。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阿谀奉承话。《塞上行·百灵庙战后行》:“你们不该听他们的甘言蜜语……更不该受他们的驱使。”
能言快说 见“能言快语”。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1回:“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见了燕青这表人物,能言快说,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
闲言泼语 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废话。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宋·郭应祥《鹊桥仙·丁卯七夕》词:“独怜词客与诗人,费多少闲言泼语。”
不可言状 状:形容。没法用言辞来形容。偏正式;作谓语;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廖仲恺《再论钱币革命》:“其结果遂致钱币之购买力锐减,受契约上一定之月给以为生活者,窘苦不可言状。”
言言善果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凡今之人,言方行圆,口正心邪。”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孟子·梁惠王下》
言笑自如 见“言笑自若”。作谓语、状语;指人遇事镇定。清·方苞《通议大夫江南布政使陈介墓志铭》:“群夷纵火,牛街镇去城三十馀里,火光烛天。公言笑自如,日夜为守战计,贼不敢逼。”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孝友传·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
轻言寡信 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明·贾仲名《升仙梦》第三折:“你不要非真当假,大丈夫言出无差,轻言寡信休要耍。”
重厚寡言 持重敦厚,不爱多说话。《金史 襄传》:“襄重厚寡言,务以镇静守法。”
德言工容 见“德言容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
三言两句 见“三言两语”。作主语、宾语、状语;用于说话简明。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两句,管教他随顺哥哥便了。”
直言不讳 直率地讲话;毫不隐讳(讳:忌讳;隐讳)。联合式;作主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晋书 刘波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言气卑弱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敢怒敢言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作谓语、定语;指敢说。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设言托意 托:寄托。用言语寄寓心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人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会:领会,理解。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作宾语、定语;指只可内心体会。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瞽言萏议 萏议:草野之人的议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辞。
道古稽今,言远合近 道:讲;稽:考核;合:契合。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或说话等。汉·桓宽《盐铁论·论灾》:“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
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群音类选·〈绣襦记·蝎蛇炽恶〉》:“他是老年人,言颠语倒,不可认为闻言心旆摇。”
诗以言志 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溢言虚美 过甚其辞、不符合实际地称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方苞《书周颂清庙诗后》:“古人事君亲要于诚信,不敢溢言虚美,以滋天下后世之口实也。”
疾言倨色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直言骨鲠 直言:正直的言论;骨鲠:鱼骨卡在喉咙里。直话如不说出来,就像鱼骨卡在喉咙里般难受。比喻为人耿直,敢于直言,气节刚正。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争臣论》:“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谮赏从谏如流之美。”
形于言色 色:神色。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何无忌传》:“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悖言乱辞 指胡言乱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胡言乱语。《公孙龙子 白马论》:“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五言长城 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作宾语、定语;指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新唐书·秦系传》:“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察言观色 察;观:仔细看;言:话;色:脸色。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揣度对方的心思。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危言竦论 使人感到惊恐或震动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4回:“滞魄幽魂现形惊异类,危言竦论改过望同胞。”
流言飞文 犹言流言蜚语。作主语、宾语;指坏话。东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巧言利口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作谓语、定语;指人口才好。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陈言肤词 陈旧而肤浅的言词。作主语、宾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马南邨《燕山夜话·文章长短不拘》:“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德容言功 见“德言容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
流言飞语 见“流言蜚语”。作主语、宾语;指坏话。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相顾无言 顾:看。彼此对看说不出话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行不顾言 顾言:顾及自己所说的话。为人处事不守信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肆言无忌 肆:放肆。毫无顾忌地胡说。作谓语;指毫无顾忌地胡说。《明史·吴一鹏传》:“乃谓臣等留一皇字以战陛下,又谓‘百皇字不足当父子之名’,何肆言无忌至此。”
姑妄言之 姑:姑且;妄:随便。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做自谦之辞。偏正式;作谓语、定语;与姑妄听之连用。先秦 庄周《庄子 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药石之言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诚意劝人改过的良言。《旧唐书 高季辅传》:“(太宗)特赐钟乳一剂,曰:‘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