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辱的成语

有关辱的成语

有关辱的成语共收录5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栖遑之辱 栖遑: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的样子。四处奔忙,不得安居的劳辱。作宾语;指奔波劳苦。晋·陆机《演连珠》:“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升沉荣辱 升:上升;升沉:指仕途上的得失;荣辱:显荣与耻辱。指宦途上的升迁与降职、荣显与失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费唐臣《贬黄州》第四折:“下官苏轼,自被谗谮,远贬遐荒,谁想得复天日,我想升沉荣辱,好无定啊!”
忍辱含羞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忍受耻辱。《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屈节辱命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作谓语、宾语;指不能完成使命。《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作谓语、定语;用于责备人。
生死荣辱 生存与死亡,荣耀和耻辱。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处世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妾身国破家亡,今日生死荣辱,悉听大王之命。”
宠辱不惊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人豁达的性格。《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降志辱身 降:压抑;减损。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与世俗同流合污。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蒲鞭示辱 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
城下之辱 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进荣退辱 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作宾语、定语;指人的仕途观。唐·刘知畿《思慎赋》:“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
升迁荣辱 升:上升;荣辱:显荣与耻辱。指宦途上的升迁与降职、荣显与失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升迁荣辱,身外事耳,吾岂为此?所以然者,我心自有病也。”
主忧臣辱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身死名辱 辱:玷辱。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境遇。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进退荣辱 谓仕途的迁升或降职,荣耀或耻辱。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等。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虽鵩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
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不辱使命 辱:辜负,玷辱。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作谓语;指完成使命。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忍辱负重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含羞忍辱 含:包容;辱:耻辱。形容忍受羞耻侮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被迫的场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且含羞忍辱,待报仇之后,死亦未迟。”
含垢忍辱 含:包容;垢:通“诟”;耻辱。指容忍耻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同忍辱负重。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宁死不辱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忍辱含垢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忍受耻辱。汉 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表示不要有贪心。先秦 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包羞忍辱 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气量。作定语、宾语;指人的气量大。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辱门败户 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作谓语、定语;指败坏门风。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着他辱门败户。”
辱国殃民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荣辱与共 两者共同分享荣耀和耻辱。指关系十分密切。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荣辱与共的朋友。”
死生荣辱 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处世观。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论威》:“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奇耻大辱 奇:罕见的。极大的耻辱;罕见的耻辱。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清 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幽囚受辱 幽:监禁。被监禁受侮辱。作谓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公子纠死,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盛衰荣辱 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和事物。明·方孝孺《文会疏》:“虽盛衰荣辱,所遇难齐,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
榆次之辱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史记 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忍辱求全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委曲求全。
肆言詈辱 肆:任意妄为,放肆。詈:骂。辱:侮辱。毫无畏惧地侮辱谩骂。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洪迈《夷坚丙志·奉阇梨》:“或得酬谢不满意,辄肆言詈辱。”
丧权辱国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丧师辱国 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知荣守辱 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作谓语;道家的一种处世方式。《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主辱臣死 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知止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作谓语、定语;劝人行事不要过分。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可杀不可辱 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世。《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荣辱得失 荣耀和耻辱,得到和失去。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洪应明《菜根谭》:“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君辱臣死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作宾语、定语;指旧礼教规定。《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辱国丧师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战败。《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辱国殄民 见“辱国殃民”。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刘基《春秋明经》:“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屈身辱志 屈:降低。降低自己的人格,改变自己的心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刊大宋宣和遗事》:“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日草莽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
辱身败名 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名声。《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士可杀不可辱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语出《礼记 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忍辱偷生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作谓语、宾语;指苟且偷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胯下之辱 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作宾语;指极大的侮辱。《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宠辱无惊 宠:宠爱;辱:羞辱。受宠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无动于衷。指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作谓语、宾语;形容人豁达的性格。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宠辱皆忘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白守辱 知白:明辨是非。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暧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