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方的成语
有关方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方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血气方刚 |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血气:指精力;方:正;刚:旺盛。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
方兴未艾 | 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完结。刚兴起还没有停止。现多用来形容事物正处于兴旺阶段或形容正在蓬勃发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 宋 周煇《清波杂志》第一卷:“鸿恩锡类,方兴未艾,在位者其思有以革之。” |
西方净土 |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佛教等。 | 唐 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
方凿圆枘 | 凿:榫眼;枘:榫头。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 作宾语、定语;指不相投合。 | 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
抚绥万方 | 抚绥:安定、安抚;万方:万邦,万族。指安定天下。 | 作谓语;指安定天下。 | 《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
想方设计 | 设:筹划。多方思索和筹划解决的办法。 | 作谓语、状语;指想尽一切办法。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时里面有个老头围着一口黑的缸打转,他想方设计要拿走它,却又想不出个办法。”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处于中间位置。 | 《晋书 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尚方宝剑 | 上方宝剑。比喻极大的权力。 | 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上方宝剑”。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一回:“御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一路上代理民词。” |
助画方略 | 协助规划作战的方针策略.。 | ||
东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作宾语、定语;用于选择。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
化被万方 | 化:德化,以恩德感化;被:到;万方:四面八方。恩德感化四面八方。 | 作宾语;用于夸奖人。 | 唐·柳宗元《为李谏议贺赦表》:“恩覃九有,化被万方。” |
割据一方 | 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亦作“各霸一方”。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地方势力等。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方今朝政颠倒,宦官弄权,官家威令不行,天下英雄皆有割据一方之意。” |
省方观民 |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
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
枘圆凿方 | 比喻不调协,扞格不入。参见“枘凿方圆”。 | 作宾语、定语;指两不投合。 | 《好逑传》第十五回:“不过冥冥中若无作合,则日东月西,何缘相会,枘圆凿方,入于参差。”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 作宾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等。 | 《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 作谓语、宾语;指谋生。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方寸已乱 | 方寸:指心。心绪纷乱。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
游必有方 | 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让父母安心。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直内方外 |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
变化无方 | 方:方向,引申为准则。善于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动不因循守旧,变化多端。 | 作谓语、定语;用于各种事物或人的情绪。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小,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
方命圮族 | 方命:违命;圮族:危害族人。指不遵从法纪命令,危害同族的人。比喻民族败类。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尚书·尧典》:“吁!咈哉,方命圮族。” |
言方行圆 |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凡今之人,言方行圆,口正心邪。” |
凿圆枘方 | 凿:榫卯;枘:榫头。榫眼是圆的,榫头却是方的。比喻双方龃龉不合。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战国·楚·屈原《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
方外之人 |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 偏正式;作宾语;指僧道。 | 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
绝域殊方 | 绝域:极远的地方;殊方:他乡。极远的异域他乡。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裴秀传》:“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 |
八方呼应 | 八方:四面八方。形容各方面互相呼应;彼此配合。 | 偏正式;形容彼此呼应。 | 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上下串连,八方呼应,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到底只有较少人数。” |
以古方今 | 方:比拟。类比。拿古代的事情与当今的事情相比。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史·长孙嵩传》:“昔叔孙辞沃壤之地,萧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 |
方枘圜凿 | 见“方枘圆凿”。 | 作宾语、定语;比喻格格不入。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
食方于前 | 同“食前方丈”。 | 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 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
圆冠方领 | 冠:古代的帽子。圆形帽方领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读书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
不劣方头 |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倔强不驯。 |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我偏和那有势力的官人每卯酉。” |
方闻之士 | 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
殊方异类 | 殊方:异域,他乡;异类:指不同品类的事物。泛指异域他乡各种各样不同品类的事物。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班固《西都赋》:“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
遐方绝域 | 指边远偏僻的地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
八方支援 |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各方面都支援。 |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12章:“我又不会撒豆成兵,还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戴圆履方 | 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 | 联合式;作谓语;同戴天履地。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
大方之家 | 大方:原指深通道术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学问深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 偏正式;作宾语;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 庄周《庄子 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遁迹方外 |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 作谓语、宾语;指隐居。 |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
文圆质方 | 谓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 ||
圆凿方枘 | 凿:榫眼;枘:榫头。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知其龃龉而难入。” |
殊方同致 | 犹殊途同归。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隋书·儒林传序》:“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
各霸一方 | 各:各自;霸:强横占据。指凭借势力各自称霸一个地方。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地方势力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
规圜矩方 | 规:画圆的工具;圜:同“圆”;矩:方的工具。指合乎法度。 | 作宾语、定语;指法规。 |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 |
措置乖方 | 措置:安排;方:条理;乖方;不合条理。处理安排不合理。 | 作谓语、宾语;指人办事与处世。 | 《清史稿·王茂荫传》:“其措置乖方,人言藉藉,而无敢为皇上言者,或虑无实据也。” |
外方内圆 | 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形象。 | 《后汉书·致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
方土异同 | 方土:指各地形胜物产人情。指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形物产等共同点和不同点。 | 作宾语、定语;用于风土人情等。 | 《晋书·王浑传》:“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
方枘圆凿 | 枘:榫头;圆凿:圆榫眼;卯眼。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卵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格格不入。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
方足圆颅 | 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类。同“方趾圆颅”。 | 作宾语、定语;指人类。 | 《陈书 高祖纪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圆颅,万不遗一。” |
大政方针 | 重大的政策与措施,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指针。 | 作主语、宾语;指重大决策。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8回:“颇欲展施抱负,造成一法制国,所以一经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针宣言书,拟向国会宣布。” |
毁方瓦合 | 毁去棱角,与瓦砾相合。比喻屈己从众,君子为道不远离于人。后指毁弃自己的原则,迎合世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语出《礼记·儒行》:“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 |
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黼衣方领 | 华贵的服饰。借指王公显贵。 | ||
如日方升 | 方:刚刚。像太阳刚刚升起一样。比喻正处于兴盛阶段;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坚强的生命力。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物的发展。 | 《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
无方之民 | 古谓不知礼法的人。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
四方辐辏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 《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 |
盂方水方 | 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水也成为什么形状。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 | 先秦 荀况《荀子 君道》:“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 | 用左手画方形,同时用右手画圆形。比喻两件事都很难做成。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是以心驻于目,必志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心遗其目,则视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由心不两用……” |
有勇知方 | 有勇气且知道义。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论语 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
方头不律 | 见“方头不劣”。 | 作谓语、定语;指人固执。 | 元·郑廷玉《金凤钗》:“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
方寸万重 | 方寸:指心。万重:多话。心里头有千言万语。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皇甫牧《步非烟》:“方寸万重,悉候晤语。” |
国步方蹇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南朝·宋·谢庄《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国步方蹇。” |
方方正正 | 四四方方,规规矩矩。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
举止大方 | 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行为。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经的女子,见了人一样,不见人也是一样,举止大方,不轻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碍甚幺呢?” |
元方季方 | 东汉陈实有子陈纪字符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
刓方为圆 | 《楚辞 九章 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王逸注:“言人刓削方木,欲以为圜,……以言谗人谮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圆”。把方的削成圆的。比喻改变忠直之性,随俗俯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楚·屈原《楚辞·怀沙》:“刓方以为圆兮,常度未替。” |
好恶乖方 | 好恶:喜好和讨厌。指人的旨趣不同,爱憎有异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明·归有光《与曹按察》:“鄙人向年为吏吴兴,虽跼蹐百里,而志在生民,与俗人好恶乖方。” |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计绌方匮 | 计谋不足,方略匮竭。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王闿运《与曾侍郎言兵事书》:“平贼之要领未得,计绌方匮,又必有变,纵不横决,凋丧可立而待也。” |
半亩方塘 | 半亩池塘,形容很小的地方。 | 作宾语、定语;形容很小的地方。 | 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
殊方绝域 | 指极远的地方。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吕温《地志图序》:“名山大川,随顾奔走;殊方绝域,举意而到。” |
方骖并路 | 犹并驾齐驱。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宋书·王景文传论》:“与袁粲群公方骖并路,倾覆之灾,庶几可免。” |
欺以其方 | 欺:欺骗;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喻坏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 | 作谓语;指欺骗人。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
大梦方醒 | 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从长期的错误、蒙蔽或迷茫中开始醒悟过来。同“大梦初醒”。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俄侵外蒙、英侵西藏》:“跪读之下,伏查现在时势既至如此,而活佛指示详明,譬如大梦方醒,群疑尽释,欣感无已。” | |
方寸地 | 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 作宾语;指心。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方寸之木,高于岑楼 | 方寸:比喻小;岑:尖顶高楼。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楼的尖顶上其高度高于高楼。比喻类比不当。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较。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
方领矩步 |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联合式;作定语;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序》:“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
杖钺一方 | 杖钺:手持黄色大斧,表示威力。比喻掌握兵权或镇守一方。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尚书·牧哲》:“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
外方内员 |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形象。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
斫方为圆 | 斫:砍,削。把方的东西砍削成圆的。比喻人变方正为圆滑。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挠直为曲,斫方为圆,秽素丝之洁,推亮直之心。” |
天各一方 | 各在天底下的一边。形容离别后各居一地;相距遥远。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两地相距遥远。 | 汉 苏武《诗》:“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
仪态万方 | 仪态:容貌姿态;万方:多方面;指姿态多种多样。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姿态动人。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女子。 | 汉 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
四方八面 | 到处;各个方面。 | 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范围广。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
吃四方饭 | 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 作谓语、定语;指僧道尼等。 | 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 |
立贤无方 | 立:植,竖。指推举贤人不拘一格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汤执中立贤无方。” |
不成方圆 | 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规则等。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措置有方 | 措置:安排;方:条理。处理事务错落有致,井井有条。 | 作谓语、宾语;指人办事与处世。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2卷:“女子见他措置有方,只道投著好人,亦且此身无主,放心随他去。” |
方丈盈前 | 方丈:一丈见方;盈:满。吃饭时食物摆满一丈见方的地方。形容饮食奢华。 | 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 汉·杜笃《柭稧赋》:“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 |
方寸之地 | 指心。 | 作宾语;指心。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
枕方寝绳 | 枕方石,睡绳床。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淮南子·览冥训》:“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高诱注:“方,榘四寸也。寝绳,直身而卧也。”杨树达证闻:“寝绳谓织绳为床,人寝其上。” |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 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韩非子 功名》:“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
想方设法 | 尽量想办法。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叶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讲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设法,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 |
方圆殊趣 | 殊趣:不同的意趣。因方圆形状各异,意趣大相径庭。比喻人或事物各异,其意趣或特征也各不相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书·礼志一》:“今者见生,或年在扞格,方圆殊趣,宜听其去就,各从所安。” |
教导有方 |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 作谓语、宾语;用于老师、长辈等。 |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
五方杂厝 | 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 作宾语、定语;指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
见诮大方 | 见“见笑大方”。 | 作谓语、定语、宾语;常用于谦辞。 | 清·吴趼人《<两晋演义>序》:“庶几不以小说家言见诮大方,而笔墨匠亦不致笑我之浪用其资料也。” |
食味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作谓语、定语;形容吃的阔气。 |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问》:“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
方斯蔑如 | 方:比拟;斯:此;蔑:无。没有谁能够与此相比的。比喻人的高尚情操。 | 作谓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保衡翼殷,博陆匡汉,方斯蔑如也。” |
迈四方步 |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