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出的成语
有关出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出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出门应辙 | 犹出门合辙。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理等。 |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中国则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学者每闭门造车,出门应辙,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 |
出奇划策 | 犹言出谋划策。 | 作谓语;指为人想办法,出主意。 | 沙汀《淘金记》十二:“他就经常替他们出奇划策,为着种种吃人害人的事情准备堂皇的理由。” |
猛虎出山 |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 | 作宾语、定语;用于迅猛。 | 刘流《烈火金刚》第12回:“毁公路老百姓暴风卷土,歼敌人八路军猛虎出山。” |
鬼出神入 | 见“鬼出电入”。 | 作宾语、定语;形容变幻莫测。 | 《隋书·卢思道传》:“饴蜜非甘,山川未阻,千变万化,鬼出神入。” |
出头有日 | 日:日子。指不久之后就可以从不幸中摆脱出来。 | 作谓语、宾语;用于期望。 |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前年和去年的国民革命,客籍表示欢迎,以为出头有日。” |
出处语默 | 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
倾巢而出 | 倾:尽;倾巢:意指巢中一个也不剩。整窝的鸟儿全出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贼兵倾巢而来,必是抵死厮拼、我将何策胜之?” |
出自意外 | 出于意料之外。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 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余怜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
出众超群 | 超群:超出众人之上。胜过众人。 | 作谓语、定语;指胜过众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6回:“右手那个对立的壮士,打扮得出众超群,人中罕有。” |
计出万死 | 谓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书·武帝纪》:“不然。彼兵速锐,计出万死。” |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 驷马:四匹马拉车。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拉车也难追回。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 作谓语、分句;指说话算数。 | 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 |
拔萃出类 | 同“出类拔萃”。指高出众人。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行或才能等。 | 语出《孟子 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 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 |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语出月胁 | 出语惊人,非同寻常。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唐 皇甫湜《〈顾况集〉序》:“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 |
出谋画策 |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 |
出圣入神 | 谓神奇高妙。 | 作宾语、定语;形容高妙神奇。 | 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尽心下》:“中问六语最吃紧,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诀,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 |
出奇取胜 | 见“出奇制胜”。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或其他。 |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今用兵岁久,生民疲弊,苟非出奇取胜,大功何由可成!” |
鬼出电入 | 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变幻莫测。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 |
拔群出类 | 指高出众人。 | 作谓语、定语;多指才能。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必有天才,拔群出类。” |
烟不出火不进 | 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慢性子,用于口语。 | 老舍《四世同堂》:“孙七太太是个四十来岁,永远烟不出火不进的,不惹人注意的妇人。” |
出人意表 | 表:外。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事物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 《陈书 袁宪传》:“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 |
出淤泥而不染 |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 复句式;作定语、宾语、分句;比喻处于污浊环境保持纯洁品格。 | 宋 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
弓上弦,刀出鞘 | 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战争。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一个个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 |
出一头地 |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谓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以“出一头地”喻高人一着。 | 作谓语、定语;指超出别人。 |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出污泥而不染 |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格。 | 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合盘托出 | 指全部显露或说出。 | 作谓语;比喻全都讲出来。 | 清 李光庭《乡言解颐 地部 婚姻》:“鄙夫欣羡之眼,败家妇不足之心,合盘托出。” |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盘,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 |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探口而出 | 犹言脱口而出。 | ||
超凡出世 | 超越凡俗,离开尘世。 | 作谓语、定语;指不同一般。 | 元·马钰《清心镜·叹世》“厮是非,讲闲气。岂悟修行,超凡出世。” |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黄连:中药,味苦。哑巴吃了黄连,嘴里说不出来。比喻有苦难言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寡妇孤儿,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口出不逊 | 逊:恭顺;谦逊。说出的话非常不谦逊;没有礼貌。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非常不谦虚。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6回:“他说我讹他,还口出不逊,打了我一顿,求老爷公断。” |
名师出高徒 |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 钱钟书《围城》:“顾先生摇头道:‘唉!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 |
若出一轨 | 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 | 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嘉靖之季,以诗名者有后七子,李王为之冠,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
卓尔出群 | 卓尔:特出的样子。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 作谓语、定语;指与众不同。 | 《陈书·陆瑜传》:“晚生后学,匪无墙面,卓尔出群,斯人而已。” |
拔不出脚 | 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抽不出身来。 |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四章:“天保娘叹了口气:‘叫做陷进泥坑拔不出脚。’” |
云开日出 | 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 | 作谓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文准禅师》:“云开日出,水绿山青。” |
出语成章 | 见“出口成章”。 | 作谓语、状语、定语;与“下笔成文”连用。 | 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 |
出力不讨好 | 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 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功夫。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61回:“不但出力不讨好,而且有性命之忧。” |
利出一孔 | 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那是从事耕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管子·国蓄》:“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商君书·弱民》:“利出一孔,则国多物。” |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 |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
破壳而出 | 带壳的动植物冲破其外壳而生长。形容新生事物十分顽强。 | 作谓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 | |
拿不出手 | 由于不像样、不中看或经不起挑剔而不好意思亮出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张爱玲《创世纪》:“她尽管阔气不要紧,我们全少奶奶去回拜,少了也拿不出手啰!” |
出没不常 | 出现隐没都无规律,捉摸不定。 | 作谓语、定语;用于神秘的人或事物。 | 宋·李纲《与宰相论捍贼札子》:“盖此贼非陆地群盗之比,据重湖环千里,出没不常。” |
出以公心 | 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
喜出望外 | 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宋 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
英雄辈出 | 英雄层出不穷。 | ||
严师出高徒 | 严:严厉,严格。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 | 作宾语、定语;指教师严格的重要性。 | |
虎兕出柙 |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 作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合家见防御说得伤心,一齐号哭起来。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连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泪。” |
祸从口出 | 灾祸从讲话中引出。指说话不慎就会招来灾祸。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常与病从口入连用。 | 晋 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一麾出守 | 麾:挥斥、排挤。原指阮咸受排挤,而出为始平太守。后指京官出任地方官。 | 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颜延之《五君咏 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
秀出班行 | 秀出:高出,引伸为才能出众,优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辈。才能优秀,超出同辈。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在同辈中最为杰出。 | 唐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洪州刺史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秀出班行,乃动帝目。” |
政出多门 | 政令出自许多部门。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
人才辈出 | 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辈出:成批地连续出现。有才能的人一批接一批涌来。形容人才一批接一批不断涌现。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第六》:“犹之诗、赋、古文以及时艺,其中人才辈出,一人胜似一人。” |
出类超群 | 出:超过;类:同类。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 | 明·无名氏《误失金环》第四折:“两个夫荣妻贵,一双出类超群。”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 明 唐顺之《公移 牌》:“稍稍借贷度日,有收之年送还田主。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
自出一家 |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作谓语、定语;指独特的见解。 | 《魏书 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出公忘私 | 出于公心忘掉私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忘掉私情。 | 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尽扫刮同异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称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
舛讹百出 | 舛:错乱。讹:错误。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制不精。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籍的写作或印制等。 | |
入文出武 | 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
河出伏流 | 语出《淮南子·地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后用“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语出《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 |
出洋相 | 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带幽默的失态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2章:“只要有好处,我给咱出洋相。” |
小德出入 | 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论语 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出家弃俗 | 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
出疆载质 | 疆:边疆;质:同“贽”,古代初次见面的礼物。指带着见面礼到国外去。比喻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外国。 | 作谓语、定语;用于卖国。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
层出不穷 | 层:重复;层出:重复地出现;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有时喻指事物变幻之快。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表示连续不断地出现。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二》:“天下之巧,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岂一端所可尽乎?” |
层出迭见 | 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 清 纪昀《<水经注>目录后校记》:“今以《永乐大典》所引,各按水名,逐条参校,非惟字句之讹,层出迭见,其中脱简,有自数十字至四百余字者。” | |
不出所料 | 出:超出;料:推测;料想。指没有出乎预料。即在意料之中。 | 动宾式;作谓语;用于人对事物的推测。 | 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我从昨夜与密斯谈天之后,一直防着你,刚刚走到你那边,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坏事比好事传播快。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
日出三竿 | 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 作定语、宾语;指时间不早了。 | 《南齐书 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
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 黄连:中药,味苦。哑巴吃了黄连,嘴里说不出来。比喻有苦难言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国不知地理,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
出头椽儿先朽烂 | 椽:屋顶上的木条;朽:腐烂。露在屋檐外的椽子先腐烂。比喻抢先出头的人先遭受挫折。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雍熙乐府·点绛唇》:“张弓专等南来雁,马行崖畔收疆晚,出头椽儿先朽烂。” |
出奴入主 | 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后以“出奴入主”谓挟门户成见。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观点。 | 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
如出一口 |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
出浅入深 | 犹言深入浅出。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等。 | 阿英《敌后日记·摘抄停翅小撷》:“军长报告遂临时改题为《整风问题》……出浅入深,依具体事实,详加诠释。” |
尝出入 | 曾经来往于。 | ||
自出机轴 | 比喻作文章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和体裁。同“自出机杼”。 | 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 |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轴。” |
求忠出孝 | 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
出风头 | 出:显露。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 | 作宾语、定语;指表现自己。 |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近来有人以为新诗人的做诗发表,是在出风头。” |
进进出出 | 走进走出,穿进穿出。 | 作主语、宾语;指进出。 |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霞芬进进出出,招呼得十二分殷勤。” |
别出心裁 | 别:另外;裁:安排取舍;心裁:出于个人内心的设计、构思、筹划。指另外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新办法。也作“别出新裁”、“自出心裁”。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 | 明 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彩于回中。” |
权变锋出 | 随机应变,锋芒毕露。形容言辞辩捷锐利。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世。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朔对向响应,权变锋出,文章辞令横无穷,上颇倡优畜之。” |
事出有因 |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事物。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
略不世出 | 略:计划,谋略;世:时代。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夸奖人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
运筹出奇 | 拟订作战策略,定出奇计。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首策之臣,运筹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李贤注:“《前书》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是也。’出奇谓陈平从高祖定天下,凡六出奇计。” |
出山泉水 |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 作宾语;指不再纯洁。 | 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
河不出图 | 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 指如果没有自己人从中捣鬼就不会引来外人捣乱。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如今里外上下,背着嚼说我的不少了,就短了你来说我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
出乖弄丑 | 出丑,丢脸。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出丑。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下:“已恁地出乖弄丑,泼水再难收。” |
计出无聊 | 主意出于无可奈何。 | 主谓式;作宾语;指主意出于无可奈何。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对曰:‘……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弃之,而与更始。’” |
出言吐气 | 犹言谈吐。指说话。 | 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说话等。 |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 |
文行出处 |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岐出岐入 | 谓出入无固定的处所。 | ||
里出外进 | 出:突出的一部分;进:凹进的一部分。形容物体的表面排列不整齐;表面凸凹不平或参差不齐。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指物体的表面。 | |
出何经典 | 谓不知所说出自何书,有无根据。 | 作谓语;指诘问有何根据。 | 《后汉书·孔融传》:“融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操不悟其嘲己,问:‘出何经典?’” |
老鸹窝里出凤凰 | 老鸹:乌鸦;凤凰:古代鸟王。比喻在卑微的环境中出了高贵的人物。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
出奇制胜 | 奇:奇兵;计;制胜:夺取胜利。①原指作战时运用奇兵或奇计;出敌人不意;制服敌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办法获胜。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或其它行动。 | 唐 陆贽《论替换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厮养贱品,因时扰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坚殪敌之雄,出奇制胜之略。” |
出师有名 |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 作宾语、谓语;用于军事或处事等。 | 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
事出无奈 | 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同窗友认假作真》:“而今我们匆匆进京去了,心下如割,却是事出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