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望的成语
有关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望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代马望北 |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 作宾语、定语;指思恋故乡。 | 汉·王符《潜夫论·实边》:“且夫人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代马望北,狐死首丘,边民谨顿,尢恶内留。” |
获陇望蜀 | 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 作谓语、宾语;指人贪心不足。 | 《后汉书 岑彭传》载:东汉初年,隗器和公孙述分别割据于陇、蜀两地,光武帝刘秀使岑彭等率军攻打隗器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并在给岑彭的信中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
可望而不可及 |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 |
望风希指 | 指说话行事见机迎合他人意旨。 |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默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 |
一望而知 | 一看就明白。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
望影揣情 | 谓观察事物的表象即能测知其实质。 | ||
倚闾而望 | 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 作宾语;多用于父母等。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
望眼将穿 | 见“望眼欲穿”。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盼望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妻父母望眼将穿,既蒙壮士厚恩完聚,得早还家为幸。” |
望秋先零 |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晋 顾恺之《家传》:“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 |
望云之情 |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 作宾语;指思念父母的心情。 | 《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
望尘靡及 | 见“望尘莫及”。 | 作谓语、定语;指远远落在后面。 | 清·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耳。” |
想望风采 | 想望:仰慕。风采:风度神采。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见。 | 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
倚闾之望 | 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 作宾语;多用于父母等。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9回:“姑母接了此信,见了阿妹,也好放心,也免许多倚闾之望。” |
徘徊观望 | 徘徊:来回地行走。形容应该决断时犹豫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指不能决断。 | 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势已穷蹙,而犹徘徊观望,不肯自归于失败。” |
意望已过 | 已经超出了原先的愿望。 | ||
望风瓦解 | 刚看到敌方的影子就溃不成军。形容军旅不堪一击。 | 作谓语、状语;指不堪一击。 | 《周书·辛昂传》:“贼既不以为虞,谓有大军赴救,于是望风瓦解,郡境获宁。” |
可望不可及 | 及:接近。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达不到。 | 王朔《橡皮人》:“锦绣之地远去,虽历历在目可望不可及。” |
想望风概 | 想望:仰慕;风概:节操。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见 | 作谓语;指非常仰慕。 | 元·揭傒斯《与萧维斗书》:“天下之士,莫不想望风概,咨嗟叹息曰:‘萧公真贤矣哉。’” |
望风承旨 | 见“望风希指”。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晋书·石崇传》:“骏戚属尊重,权势赫奕。内外有司,望风承旨。” |
望文生义 | 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文:文字;语句;义:意义。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清 张之洞《輶轩转语 语学》:“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
首丘之望 |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思念故乡或归葬故土之情。 | 作宾语;比喻不忘本。 | 宋·苏轼《惠州谢表》:“衰疾交攻,无复首丘之望。” |
望风而逃 |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风:风声;气势。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
喜出望外 | 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宋 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
迟回观望 | 同“迟疑观望”。 |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能决断。 | 《清史稿·李森先传》:“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
德隆望重 | 犹言德高望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老人。 | 《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
望梅止渴 |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德尊望重 | 见“德高望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老人。 | 《东周列国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献上良马,以备驱驰之用。” |
权重望崇 | 权力大而威望高。 | 作宾语、定语;用于权势。 |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素骄贵,又以时乱,天下之权重望崇,莫我若也。” |
望梅阁老 | 喻徒有虚名之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白居易《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辄窃有所叹惜因成长句以咏所怀》:“望梅阁老无妨渴,画饼尚书不救饥。” |
这山望着那山高 |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 作宾语、分句;指不知足。 | 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
望断白云 | 形容想念父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新唐书·狄仁杰传》:“亲在河阳,仁杰在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
名德重望 | 犹德高望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 | 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
望屋以食 | 见“望屋而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叶适《外论》:“而绛灌之为丞相主国论者,故奋挺大呼望屋以食之人也,是亦安能知先王之意哉!” |
望尘莫及 |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尘:尘土;莫:不;及:赶上。 | 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
锐挫望绝 | 谓受挫而希望破灭。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境。 | 清·魏源《圣武记》第七卷:“前戈矛,后邪许,得险即守,寸步而前,而后苗锐挫望绝,薪烬焰息,堤塞水止。” |
望其肩项 | 形容赶得上或达得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议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
迟徊观望 | 犹言迟疑观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刘揆一《黄兴传记》:“主张国内军事当局,乘日本大隈内阁迟徊观望之时,及早自动,以武力收回青岛。” |
入井望天 |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
望尘僄声 | 比喻听见风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虚实真伪。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尘僄声而已矣。” |
道高望重 | 犹言德高望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郑观应《与青城山人书》:“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张大同,联合世界异同之民族,组织全球统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纲,必以道德为本。” |
得一望十 | 得:取得;望:希望。才得一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贪婪。 | 作谓语、定语;指贪婪。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 |
望岫息心 | 见“望峰息心”。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南史·何点传》:“豫章王嶷命驾造点,点从后门遁去。司徒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吾当望岫息心。’” |
望洋惊叹 |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 | 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
望风希旨 | 指说话行事迎合上面和意旨。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旨,甚于受属。” |
引领而望 | 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 作谓语、定语;指渴望。 |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望杏瞻榆 | 杏:杏花。指按时令劝勉耕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隋书·音乐志下》:“瞻榆束来,望杏开田。” |
重望高名 | 拥有崇高的名望。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
昂首望天 | 昂首:抬起头。仰着头看天。形容态度十分傲慢;眼光向上;不深入基层或做事脱离实际;也作“昂首天外”。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眼光向上而脱离群众。 | 清 归庄《王大痴像赞》:“昂其首,睅其目,举觞而望青天者,是为王大痴。” |
项背相望 | 项:颈项。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行人拥挤。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 |
年高望重 | 年纪大,声望高。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而且不仅知识青年的自由安全毫无保障,甚至年高望重为中外人士所敬佩的马寅初先生,也……” |
誉望所归 | 誉:名誉;望:声望;归:归向。指声誉所托为众人所敬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卢钦兼掌,誉望所归,元集兹日。” |
望门投止 |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 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
观望风色 | 观望:看风头。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7章:“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观望风色。” |
悬悬而望 | 形容一心一意地期待、盼望。 | 作谓语、定语;指期待。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五:“吾怜君而相赠,岂望报乎?君可速归,恐尊嫂悬悬而望也。” |
迟疑顾望 | 犹言迟疑观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唐·刘餗《惰唐嘉话》卷中:“[李勣]今若即发者,我死后可亲任之,如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
大旱望云 | 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 |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形容渴望解除困境。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
鹰觑鹘望 | 形容视觉敏锐。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视觉敏锐。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忽听得门内笑声,崔生鹰觑鹘望,去门缝里一瞧。” |
功高望重 | 功:功劳,功绩。望:名望,声望。功劳和名望都很大。 | 作谓语、定语;指功劳大而名望高。 | 明·孙梅锡《琴心记·相如受世》:“将军不必怨怅,你功高望重,不久自明。” |
一望无垠 | 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 | 作谓语、定语;形容地域辽阔。 | 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一轮火红的太阳升起来,普照着一望无垠的原野。” |
望风捕影 | 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迹象为依据。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10回:“怎幺能够身临其境,将水寨内探访明白,方好行事;似这等望风捕影,实在难以预料。” |
观望徘徊 | 观望:看风头,犹豫不决;徘徊:来回地走。形容犹豫不定,坐观事态发展。 | 作谓语、定语;形容犹豫不决。 | 李群《杀人篇》:“总之因循苟安之积习牢不可破,观望徘徊,不肯身先发难,所以然者畏杀而已。” |
众望所依 | 望:期望。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众中威望很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
大旱望云霓 | 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 作谓语、补语;形容渴望解除困境。 | 《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
云霓之望 | 比喻迫切地盼望。 | ||
望帝啼鹃 |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 作宾语、定语;指冤魂的悲鸣。 | 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
望屋而食 | 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贾谊《新书·过秦》:“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
纵目远望 | 纵目:放眼远望。放眼向远处眺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杜甫《登充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
望其肩背 | 形容赶上或达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吕留良《与吴孟举书》:“德器必能脱去凡近,所造日高,非弟所能望其肩背也。” |
东瞧西望 | 指到处乱看。 | 作谓语、状语;指乱看。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 |
迟疑观望 | 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清·李渔《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什么还要迟疑观望?” |
终虚所望 | 最后使希望落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 |
望文生训 | 见“望文生义”。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左襄二十六传》……按即‘潜’字之变,杜望文生训耳。” |
威望素著 | 威望:威信,声望;素:一向;著:明显。一向很有威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史 宗泽传》:“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并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民赖以安。” |
大有希望 | 指做成某事或实现某种愿望的可能性很大。 | 作谓语、宾语;指有盼头。 |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我想他觉得坏,只怕倒合了那些大考官的胃口,倒大有希望哩!” |
出人望外 | 犹出人意表。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 宋·叶適《高夫人墓志铭》:“每族里计较家事,极为退懦卑约,示若无有,人或颇忽易,逮其一旦张丰大,出人望外数等,人皆惊不意,以为何术能然,直以为勉强然尔;至其久无不然。” |
悲观失望 | 对世事怀有丧失信心消极的看法。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消极处世。 | 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我们决不悲观失望,我们是乐观的。” |
望尘奔溃 | 亦作“望尘奔北”。谓只看见敌方军马扬起的尘土便奔逃溃散。形容军无斗志。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处事等。 | 《北史·魏纪二·太武帝》:“诸军同日皆监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附者不可胜数。” |
资深望重 | 资格老,声望高。 | 作谓语、定语;指人声望高。 | 宋·苏轼《答试馆职人启》:“非独使之业广而材成,抑将待其资深而望重。” |
人微望轻 | 谓身份低下,资望不足。多用作自谦之词。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份及地位低。 | 宋·岳飞《奏乞罢制置使职事状》:“窃念臣人微望轻,难任斯职。” |
众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为大家所敬仰。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蔡襄《答赵内翰书》:“足下语论,众所瞻望。” |
大眼望小眼 |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怎么办好。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大眼望小眼,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 |
窥觎非望 | 窥觎:窥伺可乘之隙;非望:非分之想。指伺隙谋夺帝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桓温传》:“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 |
才望兼隆 | 才:才学;望:声望,名望;隆:高。才能和威望都很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 |
望子成龙 |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德公望子成龙,一会想送他上英国,一会又想送他上美国。” |
瞻望咨嗟 | 咨嗟:赞叹。左顾右看,不停地赞美。形容感触颇深。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
一线希望 | 还有一点微弱的希望。 | 作宾语、定语;用于期盼。 | 丁玲《水》:“他们还留着一线希望,这希望使他们一天一天地瘦起来,然而却一天一天地清醒起来了。” |
跂予望之 | 跂:抬起。抬起脚跟远望。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 |
肩背难望 | 指难以相比,难以企及。 | 作定语;指难以相比。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七卷:“则尤簪缨世胄,肩背难望者矣!” |
望穿秋水 | 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的程度。秋水:比喻人的眼睛像秋水一样晶莹。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对远方亲友的殷切盼望。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若不去啊,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
望尘追迹 | 比喻赶上别人的前进速度。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其时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学术工艺,几与近代之欧美并驾齐驱,其进步之速,大非秦汉以后所能望尘追迹也。” |
大失所望 |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对人、事、物。 | 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
有负众望 | 辜负众人的期望。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
行下春风望夏雨 | 行:从事;望:希望。比喻因有所施而望有所报。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元·白仁甫《墙头马上》第四折:“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待要做眷属,枉坏了少俊前程,辱没了你裴家上祖。” |
得陇望蜀 | 陇:古代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东部;蜀:古代地名;相当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陇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东观汉记 隗嚣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
望其项背 | 见“望其肩项”。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
望尘而拜 |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晋书 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
硕望宿德 | 犹言德高望重。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宋濂《送用明上人还四明序》:“净觉大师以硕望宿德为释子所宗,亦以上人为法器,俾出世于菩提律夺。” |
极目迥望 | 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
引首以望 | 抬头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 作谓语、定语;指渴望。 | 《孟子 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新五代史 唐臣传 郭崇韬》:“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
巴高望上 | 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指巴结比自己强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