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智的成语
有关智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智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智均力敌 |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
高世之智 | 高世:超出世人;智:才智。超出世俗的才智。形容非凡的才智。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 |
运智铺谋 | 运用计谋。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无名氏《临潼斗宝》头折:“未知那小将军,怎生排兵布阵,运智铺谋,有何计策,保某赴会去也。” |
见仁见智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对同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囊底智 | 囊:口袋。口袋底的智慧。指十分有智有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慕容垂载记》:“及闻慕容德之策,笑曰:‘吾计决矣。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 |
使智使勇 | 使:用。用人所长,以收其功。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 《新唐书·侯君集传》:“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 |
智珠在握 | 智珠:佛教指本性的智慧。比喻人有很高的智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袁枚《与刘介石太守》:“阁下智珠在握,或小试其使贪使诈之才,而仍有毅然不惑之见,恐非香亭之所能知也。” |
全智全能 |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辨证方法》:“我看要是自称全智全能,像上帝一样,那种思想是不妥当的。” |
智昏菽麦 | 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朝秀晨终,龟鹤千岁,年之殊也。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 |
智藏瘝在 | 指贤人隐遁,病民之臣在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书 召诰》:“厥终智藏瘝在。”周秉钧易解:“纣政不善,贤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
弃智遗身 |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
矜智负能 | 矜:夸耀。夸耀智能和才能。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夸耀自己。 | 宋 陆九渊《与包显道书》:“此理苟明,则矜智负能之人,皆将失其窟宅。” |
经一失,长一智 | 经:经历;智:智慧,聪明。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亲身经历就能长知识。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
上智下愚 |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智勇兼备 | 智:智谋。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个性。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9回:“此人智勇兼备,善于用兵,主公即当调回,可以退敌。” |
极智穷思 | 竭尽才智和思虑。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侯方域《豫省试策四》:“圣人所极智穷思而以为无奇者,乃就十数肉食之人而询焉,采焉……则亦徒见其劳民伤财而已矣。” |
聪明智慧 |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 作宾语;指人的智力过人。 | 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慧,熟于经史。” |
见智见仁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作谓语、宾语;指看法不一。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智勇兼全 | 同“智勇双全”。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个性。 | 明·张凤翼《红拂记·奸宄觊觎》:“我一向颇有窥西京之意,叵耐杨素那老儿威名甚重,智勇兼全,故此掩甲收兵,未遂所愿。” |
聪明睿智 | 聪明:天资高,智力发达。睿智:智能,英明而有远见。天资高,有智能,有远见。亦作“聪明睿哲”、“聪明睿达”。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夸奖人。 | 《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
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归有光《乞休申文》:“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
做张做智 | 张:模样;智:灵智。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 作谓语;指装模作样。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回头一看,见丈夫手忙脚乱,做张做智,老大疑惑。” |
大智大勇 | 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称赞。 | 陈立德《前驱》:“他们需要探求真理的大智大勇,需要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 |
利令智惛 |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形容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 | 作谓语、定语;指贪财。 | 《晋书·王沉传》:“心以利倾,智以势惛。” |
孙庞斗智 | 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 作宾语、定语;指钩心斗角。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
计穷智短 | 计:计谋;穷:尽;智:智谋;短:缺少。计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够用了。形容已经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元 无名氏《百花亭》:“我为那贺家姐姐,烦恼的小生计穷智短了。” |
外愚内智 | 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 | 作谓语、定语;指为人。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
利令智昏 |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
竭智尽力 | 用尽智慧和力量。 | 联合式;作谓语;指竭尽全力。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四》:“臣虽尽力竭智,死不复见于王矣。” |
大智如愚 | 谓才智极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好象愚笨。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有智慧的人不露锋芒。 |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百龙之智 | 龙: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代表,著有《公孙龙子》;智:智慧,聪明。100个公孙龙的智慧。形容非常聪明。 | 作主语、宾语;指人聪明。 | 《孔丛子·公孙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 |
智名勇功 | 智:智谋,谋略;勇:勇力。形容人文武全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自序》:“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 |
施谋用智 | 施:施行;智:智慧,计谋。运用策略计谋。 | 作谓语、宾语;指人运用计谋。 | 明·无名氏《破天阵》第四折:“两阵之间,怎生施谋用智,你说一遍,老夫试听者。” |
研精毕智 | 犹研精竭虑。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唐顺之《〈右编〉序》:“经国之士,研精毕智,所以因势而曲为之虑者,虽不可为典要,而亦未尝无典要也。” |
矜己任智 | 矜:夸耀;智:聪明。夸耀自己,显示才智。 | 作谓语、宾语;指人爱显示自己。 | 晋·陆机《丞相箴》:“矜己任智,是蔽是欺。” |
失张失智 |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举动慌乱。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
智勇双全 | 智:智谋。智谋和勇敢两方面都齐备。指既有智慧;又很勇敢。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元 关汉卿《侯宴》第三折:“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韬,智勇双全,寸铁在手,万夫不当之勇。” |
挈瓶小智 | 挈瓶:汲水用的瓶;智:智慧。比喻肤浅微薄的见识。 | 作宾语;指知识浅薄。 | 《南齐书·刘善明传》:“徒以挈瓶小智,名参佐命,常恐朝露一下,深思不酬。”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袭人故智 | 袭:因袭,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 | ||
挈瓶之智 | 挈瓶:汲水用的容量小的瓶子。比喻浅薄的知识或智谋。亦作“智类挈瓶”、“挈瓶之知”。 | ||
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
竭忠尽智 | 毫无保留地献出一片忠诚和所有才智。 | 《屈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
神智不清 | 神智:意识。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 作谓语、定语;指精神错乱。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他遍体鳞伤,呼吸微弱,神智不清,不吃不喝,只等着死了!”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对某问题的不同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智者所见略同 | 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略:大致。指有见识者所持见解大致相同。 | 作宾语、定语;对意见相同的表示赞美的话。 | 晋·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
三智五猜 |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多方猜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
聪明才智 | 聪明:耳聪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智力发达。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
停留长智 | 指事情耽搁久了,就会想出主意来。 | 连动式;作谓语;指事情耽搁久了会想出主意来。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91回:“常言道'停留长智'。那妖精倘或今晚不睡,把师父害了,却如之何?” |
人贫智短 | 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思想迟钝,办法也就不多了。同“人穷智短”。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穷人的智力。 | 《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道‘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
灰身泯智 | 见“灰身灭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佛教等。 | 明·智旭《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盘。” |
智穷才尽 | 智能与才能已经穷尽。 | ||
人急智生 | 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 复句式;作谓语、补语、分句;含褒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智深见了,‘人急智生’,便把禅杖倚了,就灶边拾把草,把春台揩抹了灰尘。” |
殚智竭力 | 殚:竭尽。用尽智能和力量。 | 作谓语、定语;指尽心尽力。 | 《吕氏春秋 本味》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 |
智周万物 | 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周易 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
绝圣弃智 |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联合式;作谓语;指摒弃聪明智巧。 | 先秦 孔子《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灰身灭智 |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佛教等。 | 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
智圆行方 | 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文子 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 |
人穷智短 | 指人穷了,言行也就显得笨拙不聪明。 |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 《鸡肋编》下卷引陈无己诗:“人穷令智短,百巧千穷只短檠。” |
予智予雄 | 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是一个极骄贪的人,以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自己所得的物都是不够的,因之,予智予雄,任性妄为。” |
才薄智浅 | 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 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
豪取智笼 | 犹言巧取豪夺。 | 作谓语、定语;用于掠夺财富等。 | 宋·陈亮《金元卿墓志铭》:“及其为家也,以俭勤自将,铢积寸累,迄用有成,而豪取智笼之术一切置不用,故无怨恶于人。” |
智小言大 | 谓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旧唐书·江夏王道宗传》:“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 |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智:聪明才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宋·悟明《联灯会要·道本禅师》:“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识明智审 | 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
急中生智 | 智:智谋;对策。在紧急中猛然想出了应付的好办法。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唐 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君,然敌则气生,急则智生。” |
经一事,长一智 |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 复句式;作主语、状语、分句;指亲身经历就能长知识。 | 《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
智小谋大 | 谓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庾亮传论》:“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周书·李弼传》:“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英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
流言止于智者 |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 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指谣言。 |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
竭智尽忠 | 竭:尽。用尽智力,竭尽忠诚。 | 作谓语;指用尽智力,竭尽忠诚。 | 战国 楚 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 |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 复句式;作主语、定语;用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
私智小慧 | 私:个人的;慧:智慧。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齐·管仲《管子·禁藏》:“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其法乱。”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好行小慧,难矣哉!” |
大智若愚 | 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 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智过万人 | 智:才智。形容才智极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为之豪,十人者谓之杰。” |
足智多谋 | 足够的才智;大量的计谋。形容善于动脑筋出主意。谋:计谋。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元 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
吃一堑,长一智 | 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分句;用于总结经验教训。 | 明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与薛尚谦书》:“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
只可智取,不可力敌 | 敌:抵挡,抵抗。只能用智谋取胜,不能以实力相拼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1卷:“钱镠与二钟商议道:‘我兵少,贼兵多,只可智取,不可力敌,宜出奇兵应之。’” |
计穷智极 | 见“计穷虑极”。 | 作谓语、定语;指无计可施。 | 明·李东阳《冰玉斋记》:“及其计穷智极,几微仓卒之际,盖有赪面泚颡,而不能自己者。” |
斗智斗力 | 斗;争斗;智:智慧,聪明;力:气力。用智谋来争胜负,凭力气分胜负 | 作谓语、定语;指竞争。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 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 | 智:智谋,指巧诈,诡辩。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刘向《说苑·臣术》:“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 |
韬迹隐智 |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北齐·刘昼《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韬迹隐智,以密其外。” |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 智:智谋,指巧诈,诡辩;谏:规劝。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
智尽能索 | 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
没魂少智 | 智:智慧。形容失魂落魄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同“失魂落魄”。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四回:“晃大舍因一连做了两个梦,又兼病了两场,也就没魂少智的。” |
全能全智 | 见“全智全能”。 | 作宾语、定语;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它是‘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全能全智。” |
至智弃智 | 智慧达到极点,就可舍弃智慧不用。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 |
夸能斗智 | 夸:夸耀。以聪明才智炫耀争胜。 | 作谓语、宾语;指人不谦虚。 | 明·梅鼎祚《玉合记·入道》:“看你峨冠委佩,羞人沐猴,任你夸能斗智,驱人火牛。” |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 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要过分自信。 | 《旧唐书 宇文融传》:“臣闻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夫千计,亦有一得。” |
聪明智能 |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 明 周楫《西湖二集 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能,熟于经史。 | |
尽智竭力 | 智:智慧,聪明;竭:完。比喻用尽心思和力量。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春秋·齐·管仲《管子·君臣》:“群臣尽智竭力以没其上。” |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 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 | 作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
饰智矜愚 | 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山木》:“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 |
用智铺谋 | 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韩元帅率领军卒,驱将校用智铺谋。”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 复句式;作分句;指不要过分自信。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秦智虞愚 | 春秋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无所作为,虞亡后入秦,辅佐穆公建立霸业。指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发挥。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楚材晋用,国土所以长嗟;秦智虞愚,贤哲为之永叹。” |
情急智生 | 情况紧急时;突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汤升情急智生,忽然想出一条注意。” |
舞文饰智 | 谓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伪。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新唐书·魏元忠传》:“贞观中,万年尉司马景舞文饰智,以邀干没,太宗弃之都市。” |
智尽力穷 | 智慧和能力都已用尽。 | 作谓语、定语;指没办法了。 |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八回:“世充只有一城,智尽力穷,旦暮可克。” |
矜愚饰智 | 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装作有智能,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 庄周《庄子 山木》:“ 饰知(智)以惊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