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遮的成语

有关遮的成语

有关遮的成语共收录3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遮天蔽日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恶势力或气势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蔽日遮天 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宽广。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恶势力或气势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崖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东掩西遮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作谓语、状语;指左右遮掩。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遮掩耳目 见“遮人眼目”。作谓语、定语;指欺骗。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一床锦被遮盖 比喻请求别人通融、庇护。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宋 周密《齐东野语 淮西之变》:“寻常伏事太尉不周,今日乞做一床锦被遮盖。”
片云遮顶 比喻得到别人的恩泽。作宾语、定语;用于受恩等。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小人到前面死了呵,那生那世,做驴做马,填还这债,若不死呵,但得片云遮顶,此恩必当重报也。”
遮地盖天 同“遮天盖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数量多。李季《五月端阳·打横山》:“大小据点一扫光,红军和赤卫军遮地盖天。”
遮天迷地 同“遮天盖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数量多。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六回:“风起处遮天迷地,火来时烟飞焰裹。”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作定语、状语、分句;指非常贫困。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遮人眼目 谓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作谓语、定语;指欺骗。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你只见庵观寺院的和尚贫财好色,明蔬暗荤,遮人眼目,俺庄内须与他们不同,荤酒俱有,待人甚恕。”
一掌遮天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泼妇骂街似地指着三姨太:‘你还敢一掌遮天吗?’”
衣不遮体 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生活贫困。清·石玉昆《小五义》第96回:“后来自己落魄,病在店中,衣不遮体,食不充饥。”
遮人耳目 玩弄手法,掩盖真相。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遮前掩后 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宋·朱熹《答叶正则书》之四:“大家讲究到底,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话,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不亦快哉!”
无遮大会 无遮: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平等看待。佛家语,原指布施僧俗的大会。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称。作宾语;指布施僧俗的大会。《梁书·武帝本纪》:“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
遮羞包丑 指掩盖感到羞耻和丑陋的东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钱钟书《围城》:“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遮遮掩掩 指要隐瞒某种真相而行为不爽利。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却夫人,一般也老落起来。”
花遮柳隐 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作定语、状语;形容悄悄地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五儿听罢,便心下要分些赠芳官,遂用纸另包了一半,趁黄昏人稀之时,自己花遮柳隐的来找芳官。”
遮三瞒四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作状语、定语、宾语;用于说话。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遮羞布 系在腰间遮盖下身的布。借指用来掩盖羞耻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其实她没什么好怕的,别说身上还有块遮羞布,就是一丝不挂,再眼尖的观众也看不着什么。”
遮天映日 同“遮天蔽日”。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回:“高继能把蜈蜂袋一抖,好蜈蜂!遮天映日,若骤雨飞蝗。”
前遮后拥 遮:阻拦。形容十分拥挤、喧闹的样子。作定语、状语;指十分拥挤。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你这里齐臻臻前遮后拥,美甘甘笑口欢容,只待要静巉巉幕天席地。”
遮天压地 形容数量多。形容来势凶猛,弥漫充满于天地之间。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数量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只见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
遮天盖日 同“遮天蔽日”。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浩然《石山柏》:“眼看要走进另一道川,忽然间被一座遮天盖日的大山挡住了。”
遮风挡雨 比喻起保护作用。作谓语、定语;指保护。冯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1章:“大叔,闺女没有好的孝敬你,让小赤松长大,给你遮风挡雨!”
横遮竖挡 见“横拦竖挡”。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老舍《赵子曰》第三:“守门的手足并用,横遮竖挡的不叫球攻入门内。”
后拥前遮 遮:阻拦。形容十分拥挤、喧闹的样子。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十分拥挤。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8回:“果是英雄,凭着自己本领,怕甚王孙公子,又怕甚后拥前遮。”
遮天盖地 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严阵《竹矛 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
云遮雾障 云雾遮挡视线,看得很模糊。
花遮柳掩 比喻行动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亦作“花遮柳隐”。作状语;指行动掩掩遮遮。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窃符记·如姬窃符》:“花遮柳掩防人至,觅常山宝符。”
遮地漫天 同“遮天盖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数量多。《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团空搅阵,不分南北西东;遮地迷天,变尽青黄赤黑。”
口没遮拦 指说话没任何顾忌,信口胡言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
遮空蔽日 同“遮天蔽日”。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恶势力或气势等。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十九回:“军行腾起地中尘,遮空蔽日;马走踏翻拦路草,偃土摇风。”
东遮西掩 指左右遮掩,隐瞒真相。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遮西掩,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
衣不遮身 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生活贫困。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曹州有一个穷汉,叫做贾仁。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
柳暗花遮 形容深夜花柳形影朦胧的景色。作宾语、定语;用于朦胧的景色。元 吴昌龄《端正好 美妓》套曲:“漏永更长烛影香,柳暗花遮曙色分。”
一手遮天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