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闲的成语

有关闲的成语

有关闲的成语共收录69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蹄闲三寻 见“蹄间三寻”。
野草闲花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辛弃疾《定风波》词:“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
闲情逸志 同“闲情逸致”。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4回:“要知世间好事甚多,谁有那些闲情逸志去做。”
闲曹冷局 无足轻重的清闲的官署。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宋濂《送张礼部兼晋相府录事序》:“纵调矣,或处闲曹冷局,首尾拘畏,不能展其志者有矣。”
闲言泼语 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废话。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宋·郭应祥《鹊桥仙·丁卯七夕》词:“独怜词客与诗人,费多少闲言泼语。”
安闲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作谓语、定语;形容清闲得无所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
闲居无聊 闲居:独居。单独生活,无所事事。形容寂寞孤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昨闻侯生闲居无聊,欲寻一秦淮佳丽,小弟已替他物色一人,名唤香君。”
游手好闲 游手:闲着手不干事;好闲:喜欢安逸。游荡懒散;不愿意参加劳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
清闲自在 清静空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安闲舒适。作谓语、定语;指生活安闲。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四卷:“昼之所思,夜之所梦,连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闲自在。”
帮闲钻懒 指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和兴趣。联合式;作谓语;形容那些阿谀奉承、投机取巧的人。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
神闲气定 神气悠闲安静。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明·冯梦龙《智囊补·捷智·张佳胤》:“当命悬呼吸间,而神闲气定,款语揖让,从眉指目语外,另构空中硕画。”
钻懒帮闲 ①谓逢迎凑趣,耍弄乖巧。②指逢迎凑趣,耍弄乖巧的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他他他似这般钻懒帮闲,便是他封妻荫子。”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我想着香闺少女……怎守得三贞九烈,敢早着了钻懒帮闲。”
高雅闲淡 高妙雅正,安闲恬淡。作谓语、定语;用于作品或生活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闲茶浪酒 指没正经的吃喝、浪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与您做参辰卯酉,谁待吃这闲茶浪酒!”
闲情逸致 逸:安闲;致:兴致。指毫无事物所累;轻松超逸的情趣。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联合式;作宾语;含讥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这趟出来,更是闲情逸致,正要问问沿途的景物。”
闲鸥野鹭 ①比喻退隐闲散之人。②比喻非正当男女关系中的女方。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龚自珍《水调歌头》词:“贱子平生出处,虽则闲鸥野鹭,十五度黄河。”
闲神野鬼 迷信指流散的鬼神。多比喻不务正业,到处游逛,寻事生非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9卷:“有我们这样老无知老禽兽,不守本分,惯一招引闲神野鬼,上门闹吵。”
闲杂人等 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作主语、宾语;指无关人士。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
闲非闲是 见“闲是闲非”。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高明《琵琶记·五娘劝解公婆争吵》:“空争着闲非闲是,只落得双垂泪。”
雍荣闲雅 雍荣: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闲雅:文雅。形容态度从容,举止文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荣闲雅甚都。”
等闲之辈 无足轻重的寻常人。等闲:寻常;一般。偏正式;作谓语;用于否定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心闲手敏 闲:熟悉;敏:灵敏。形容技艺熟练了,心里闲静,手法灵敏。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技艺高。三国魏·嵇康《琴赋》:“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
等闲人物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作宾语;指一般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1回:“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神闲气静 见“神闲气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负曝闲谈》第27回:“也有在车厢里抽出书来看的,也有扯过马褥子来盖着睡觉的,无不神闲气静。”
野鹤闲云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作宾语、定语;指不受任何约束的人。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视为等闲 等闲:无关紧要。把它看成无关紧要,不予重视。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否定句,反问句。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视为等闲而不用。”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 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作谓语、分句;用于说话。王朝闻《论凤姐》第16章:“闲话休提,书归正传;看来袭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过。”
闲言碎语 ①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②与正事无关的话。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恶意中伤的议论或话。明·冯惟敏《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一个道紧急军情奉火牌,闲言碎语须耽待。”
好管闲事 对别人的事表现出不应有的好奇。作谓语、定语;指爱管闲事。茅盾《谈月亮》:“什么都是我好管闲事闹出来的。”
闲云孤鹤 漂浮的云,孤飞的鹤。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宋 文莹《续湘山野录》:“州亦难添,诗亦不改,然闲云野鹤何天而不可飞邪?”
闲言闲语 指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没有根据的话。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街坊上很有些闲言闲语。”
雍容闲雅 谓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风度气质。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闲花埜草 见“闲花野草”。
非同等闲 非:不;等闲:寻常,一般。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抛弃了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个非同等闲的人。”
闲言赘语 无关紧要的话;多余的话。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秦牧《艺海拾贝·鹩哥的一语》:“一句千锤百炼、寓意深远的说话,就抵得许许多多不着边际的闲言赘语。”
讪牙闲嗑 谓闲得无聊,磨牙斗嘴以为笑乐。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元·薛昂夫《端正好·高隐》套曲:“挺王留讪牙闲嗑,李大公信口开河。”
闲情逸趣 同“闲情逸致”。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茅盾《幻灭》:“他们都是儿女成行,并且职务何等繁剧,尚复有此闲情逸趣,更无怪那班青年了。”
拉闲散闷 说闲话,闲聊解闷。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拉闲散闷耍子而已。”
荡检逾闲 形容行为放荡,不检点。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行为放荡不检点。清 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饥寒之不免,理义之不知,而荡检逾闲之事作。”
云梦闲情 指男女欢会之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抱佛脚:拜佛。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作宾语、分句;指临时慌忙应付。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正是‘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各各暗笑,落得受了买东西吃。”
浪酒闲茶 指风月场中的吃喝之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风月场。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浪酒闲茶,卧柳眠花,半世禁害杀,自矜自夸。”
悠闲自在 自在:无拘无束。形容神态从容,无拘无束。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张贵胜《遗愁集·忠义》卷四:“此之谓从容就义也,死是何等事,乃能夫妇同心,又做得如此悠闲自在。”
多管闲事 没有必要而插手管别人的事。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瞎操心。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四回:“你这人好生无礼。谁叫你多管闲事?”
游闲公子 指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富家子弟。《史记·货殖列传》:“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安闲自在 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清闲得无所事事。明 李贽《焚书 预约 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闲情别致 同“闲情逸致”。作宾语、定语;含讥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2回:“我们是有公事来的,拿我们丢在一边,倒有闲情别致在里头替人家画画儿!”
闲话少提 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事上来。作谓语、分句;用于说话。
游手偷闲 同“游手好闲”。作谓语、定语;指无所事事。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诚以游手偷闲,所以长其心之淫欲,劳心劳力,所以增其量之所不能。”
闲愁万种 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愁情满怀。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真乃是消磨了闲愁万种。”
闲言长语 议人长短的唠叨话。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沈瀛《减字木兰花》词:“昏如醉酒,羞见总龟灵且寿。笑杀常何,空有闲言长语多。”
闲话休题,书归正传 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作谓语、分句;用于说话。鲁迅《呐喊·阿Q正传》:“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书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忙里偷闲 偷:抽出;闲:空闲。比喻在繁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偏正式;在谓语、定语;用于善于调剂时间。宋 黄庭坚《和答赵令同前韵》:“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
花腿闲汉 指市井无赖。
等闲之人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作宾语;多用于否定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闲是闲非 无关紧要的是非、议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我待和他计较来,与这厮争甚么闲是闲非。”
闲邪存诚 闲:防备,禁止。约束邪念,保持诚实。作谓语、宾语;指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周易·乾》:“闲存其诚。”孔颖达疏:“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
等闲视之 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否定句,反问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闲见层出 先后一再出现。
仪静体闲 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作谓语、定语;指女子仪态。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环姿艳溢,仪静体闲。”
闲言冷语 没有根据的讥刺他人的话。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白雪遗音·马头调·烟花场》:“坑完了你,休想交欢,闲言冷语,骂地呼天。”
闲云野鹤 闲:无拘束。飘浮的云,野生的鹤。旧指生活闲散、脱离世事的人。作宾语、定语;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六:“州亦难添,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
逾闲荡检 逾、荡:超越;闲、检:指规矩、法度。指行为不规矩,不守礼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明史 杨时乔传》:“逾闲荡检,反道乱德,莫此为甚。”
投闲置散 投、置:安放;闲、散:没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唐 韩愈《进学解》:“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偷闲躲静 指偷懒。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偷懒。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独他是不能脱得的。”
嫉闲妒能 嫉、妒: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闲花野草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作宾语、定语;指男子除妻子以外的女人。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他和那青松翠柏为交友,野草闲花作近邻。”
闲言淡语 ①无关紧要的话。②同“闲言冷语”。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马烽《吕梁英雄传》:“这些闲言淡语,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闲话休题 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事上来。作谓语、分句;用于说话。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闲话休题。如今且说杭州城中一个团头姓金名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