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安的成语

有关安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安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覆盂之安 像覆置的盂那样安稳。比喻稳固,不可动摇。亦作“覆盂之固”。作宾语;用于比喻句。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盂。”
跼蹐不安 形容恐惧不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跼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安然无事 犹言平安无事。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指平安顺利。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哥哥当日在汉江之上,情愿舍了嫂嫂、侄儿,留您兄弟。岂知嫂嫂、侄儿安然无事。”
安安逸逸 安闲舒适,自由自在。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给他娶了亲,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过日子,不想命该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个不安静的,所以哥哥躲出门的。”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因循守旧。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问安视寝 见“问安视膳”。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宋·陈亮《廷对策》:“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词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
长安道上 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旧喻名利场所。作宾语、定语;指名利场所。五代·无名氏《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
安魂定魄 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策略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安分守常 分:本分;守:保持;常:常规。规矩老实,安守本分,不惹是生非。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为人规矩老实。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你可好生用心学习,再如不安分守常,你可仔细。”
入土为安 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清 吴趼人《胡涂世界》:“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
安如磐石 安;安稳;磐石:厚而重的大石头。像磐石一样安稳不动。形容稳固;不可动摇。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安民告示 安:安定;告示:布告。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②现借指把要办的事或问题预先通知下来;让大家有所准备。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提前通知人做好准备。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25回:“李秀成全不费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复汝宁、饶州各郡县。”
安老怀少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处世的美德。南朝 梁 陆倕《石阙铭》:“安老怀少,伐罪吊民,农不迁业,市无易贾。”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作宾语;指栖身的地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安时处顺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联合式;作谓语;指习惯现状,随机应变。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适来,夫子时来;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份守己 安守本分,规矩老实。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中性,指为人规矩老实不越轨。李劼人《天魔舞》第17章:“所以我们对于空子,应该广劝他们安份守己的好。”
相安无事 安:平安。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保境安民 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作谓语、宾语;指军队的职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正襟安坐 正襟:正一正衣襟。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地坐着。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卷:“昔贬涪州,过汉江,中流船几覆,举舟之人皆号泣,伊川但正襟安坐,心存诚敬,已而船及岸。”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安宅正路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作宾语、定语;指为人。《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治国安民 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安常守分 分:本分,自己分内的。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安守本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如有一般人,只安常守分,不恁求利,然有时意思亦是求利,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稳处,一节深一节”。
为万安计 为绝对安全着想。
盘石之安 形容极其安定稳固。偏正式;作宾语;形容极其安定稳固。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存:存留;附:附着。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安眉带眼 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作定语;指同样是人。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
心安理得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心安神泰 泰:通畅,平安。心神安宁,泰然自若。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心态等。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诵得久了,狄希陈口内常有异香喷出,恶梦不生,心安神泰。”
安如盘石 安:安稳;盘石:大石头。像盘石一样安稳不动。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
日近长安远 长安:西安,古都城名,后为国都的统称。旧指向往帝都而不能达到。作宾语、分句;指愿望没达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反侧自安 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作谓语、定语;用于政策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乐道安命 乐守正道而安于天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南朝·宋·鲍照《园葵赋》:“荡然任心,乐道安命。”
偷安旦夕 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三国魏·钟会《移蜀将吏士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俱碎。”
不安其室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作谓语、定语;形容已婚女子思外遇。《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寝不安席 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作谓语、定语;指心事重重。《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安闲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作谓语、定语;形容清闲得无所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
燕安酖毒 谓沉溺于安逸享乐,犹如饮毒酒自杀。
安家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活安定,精神富足。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梨元咸安家乐业。”
忸怩不安 忸怩:羞惭的样子。不好意思;心里慌乱。联合式;作补语;形容人羞涩的样子。茅盾《子夜》七:“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了忸怩不安的气色。”
安土重居 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作谓语、宾语;指安于本乡本土的生活。《后汉书 杨终传》:“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迩安远至 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作谓语、定语;指政治局面。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习故安常 指习惯于规。陈炽《〈盛世危言〉序》:“中国乃闭关绝市而不能,习故安常而不可。”
安邦治国 使国家安定太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使国家安定。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宴安鸠毒 宴安:贪图安逸、享乐;鸠毒:喝毒酒自杀。安乐就象毒药。指贪图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杀。紧缩式;作分句;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宴安鸠毒,不可怀也。”
治国安邦 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安贫守道 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穷不愿改变。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富贵安乐 指富裕而有显贵的地位,过着安宁快乐的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
安危相易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作宾语、定语;指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安如太山 见“安如泰山”。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坚固不可摧毁。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卧不安席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事重重。《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体国安民 体:划分;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定民众。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安贫乐贱 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贱。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蔡邕传》:“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安生服业 服:从事。平稳地生活,安心地从事自己的生业。作谓语、状语;指安居乐业。梁斌《红旗谱》:“她想到冯老兰,不一定肯让朱老忠安生服业地活下去,她的心情更加忧惧不安。”
反侧获安 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作谓语、定语;用于政策等。唐·陆贽《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昨者改元施令,悔往布新,将反侧获安,则干戈日弭。”
安良除暴 安抚善良的人,铲除强暴的人。作谓语、定语;指帮助弱势人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侠五义》间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
稍安毋躁 稍:稍微;毋:不要。稍微安静一下,不要急躁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皓(带着那种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
神安气集 精神安定,气息凝集。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拿些姜汤灌他,他微微开口,咽下去了;又调些粥汤来灌他,弄了三四更天气,看看苏醒,神安气集。”
少安勿躁 少:略微;安:安定;躁:急躁。稍微耐心点,不要急躁作谓语;用于劝诫人。曾朴《孽海花》第29回:“愿少安勿躁!且待千秋军火到此,一探彼会内情,如有实际,再谋举事。”
问安视膳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子女侍奉父母。《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居安资深 形容安心学习,造诣很深。联合式;作谓语;指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偷安苟且 苟且:得过且过;偷安:贪图安逸。只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苏轼《乞蠲减星子县税钱第二状》:“其幸存者,亦皆偷安苟且,不为子孙长久虑。”
闾阎安堵 指平民安居乐业。作宾语;指安居乐业。清 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行于其野,闾阎安堵,击壤以嬉,如是者民类治世。”
贪图安逸 追求个人享受。作谓语、宾语;指追求个人享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若是借口不肯前去,便是贪图安逸,在家恋着妻子,乃是不孝之子。”
安其所习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作谓语;指习惯的作用。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吕安题凤 比喻造访不遇。作宾语、定语;比喻造访不遇。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
远至迩安 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国安民泰 安:安定;泰:平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修己安人 修己: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转危为安 由危险转为平安。危:危险。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安分守己 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动的范围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节。指谨慎老实;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规矩;不越轨外求;亦指安于现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中性,指为人规矩老实不越轨。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八卷:“自以为一己之能,万一人主见喜,则超臘奋迅何事不可为,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宴安鸩毒 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左传 闵公元年》:“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杜预注:“以宴安比之鸩毒。”
变危为安 变危急为平安。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安之若素 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头上安头 比喻多余和重复。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宋 黄庭坚《拙轩颂》:“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安于盘石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作定语、状语;指非常稳固,不可动摇。《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杨倞注:“磐石,盘薄,大石也。”
安步当车 安:安详从容;不慌不忙。步:步行;当: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偏正式;作谓语;中性,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于安思危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作谓语、宾语;用于自勉。《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立国安邦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鸡犬不安 见“鸡犬不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军队挠民。刘流《烈火金刚》第十回:“我这是何苦,烧香引鬼,搬砖打人砸了自己的脚面,闹得我鸡犬不安!”
安如泰山 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安心落意 放心,无忧虑。
安常履顺 习惯于正常生活,处于顺利境遇。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习惯于安逸的生活。清 方苞《方任二贞妇传》:“凡士之安常履顺而自检其身,与所以施于家者,其事未若二妇人之艰难也,而乃苟于自恕,非所谓失其本心者与?”
安忍无亲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残忍。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安然如故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作谓语、状语;用于事后。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你只看这一个,那一个,都是为谁而卒?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
居安虑危 同“居安思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宋书·文五王传》:“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
惶恐不安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随遇而安 随:顺从;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计算起来,也是吾生有限,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相安相受 谓互相帮助,使彼此安居。
上下相安 上下:指尊卑、长幼、上级与下级;安:安稳,安定。上面和下面,相安无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晋书·束皙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嫠缨之请,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人不自安 人心惶惶,动摇不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社会局势。《魏书 慕容盛传》:“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虽忠诚亲戚,亦佥怀离贰。”
可同患,难处安 患:患难;处:相处,交往。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指忘恩负义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安故重迁 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守旧。西汉 刘向《说苑 修文》:“触情从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
卧不安枕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事重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然则带兵呢?成日里卧不安枕,食不甘味,又将如何?”
立命安身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着落。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精神。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去危就安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乐业安居 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过着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定正常。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安居乐业”。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见如今四海无虞,八方黎庶皆丰富,乐业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