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半的成语

有关半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半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一支半节 谓一小部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节之权利者,实含有亡国民之根性,明也。”
减师半德 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作宾语;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宋 陈善《扪虱新话 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又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半推半就 推:推辞;就:靠拢;接受。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愿意,表面推辞。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半生尝胆 半生:半辈子;胆:苦胆。半辈子尝苦胆。指受了半辈子的劳苦。作谓语、宾语;指受苦。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志气类·尝胆》:“自叹劳苦曰半生尝胆。”
一资半级 犹一官半职。泛指官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无名氏《玉泉子 裴晋公度》:“裴晋公度为门下侍郎,过吏部选人官,谓同过给事中曰:‘吾徒侥幸,至于此辈,优与一资半级,何足问也?’”
半真半假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不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得失相半 指利与弊同时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作谓语;指不相上下。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半半路路 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极大折磨、摧残的状况。没有精神;毫无生气;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业萧条。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或事物没有生气。清 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事倍功半 事:做事;功:功效。用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孟子 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半生不熟 半:不完全。指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作谓语、定语;指不熟练。茅盾《过封锁线》:“五个中间的老徐能说几句半生不熟的广府话。”
徐娘半老 指中年妇女虽不再娇美;但尚有风韵。后泛指有风韵的妇女已过中年。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人。《南史 后妃传下 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半筹不纳 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一点办法都想不出。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半老徐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半死半生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或事物没有生气。汉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深更半夜 深夜。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深夜。元 李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兄弟,深更半夜,你唤我做什么?”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得失参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作谓语、定语;指得失相当。
片鳞半爪 喻事物的极小部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陈田《明诗纪事·孙宜》:“余观其诗,剽拟字句,了无意味,求杜之片鳞半爪不可得。”
三更半夜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深夜。《宋史 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半梦半醒 谓睡眠尚未清醒。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卖命·半梦半醒》:“说来说去,我究竟在半梦半醒之间,做了些甚么呢?”
鹤知夜半 鹤夜半而鸣。比喻各有专长。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
半路修行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作宾语、定语;形容中途开始干某事。参见“半路出家”。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半子之谊 半子:女婿。半个儿子的情分。作主语、宾语;指女婿情分。《旧唐书·回纥传》:“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夜半更深 更:古时夜间计时单位,1夜=5更,1更=2小时。深夜。作宾语、定语;指深夜。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急忙奔走,夜半更深,不认路途而行,只要保全性命。”
凉了半截 比喻非常失望。作谓语;比喻非常失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黛玉听了,凉了半截。看紫鹃推门进来时,尚拿手帕拭眼。”
半间不界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彻底。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4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泛说若是谦辞。然圣人之为人,自有不可及处,直要做到底,不做个半间不界底人。”
半夜敲门不吃惊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心里踏实。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半文不白 见“半文半白”。作谓语、定语;指说话或文章。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来信》:“半文不白,半死不活的语言,对于大众仍旧是不顺的。”
半痴不颠 痴:呆傻;颠:同癫,疯癫。装疯卖傻的意思。作定语、状语;指装疯卖傻。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歌重会珍珠衫》:“这婆子俐齿伶牙,能言快语,又半痴不颠的惯与丫环们打诨,所以上下都喜欢他。
半心半意 半:不完全。不充分地或不完全地,不十分热心地,只是敷衍应付。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应付。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力倍功半 指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收效小。作谓语;指劳而无功。明 刘基《赠陈伯光诗序》:“防微遏几,百病不生。几动形见,力倍功半。”
半间半界 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作谓语、定语;指不彻底。参见“半间不界”。
半丝半缕 缕:线。半根丝,半缕线。形容数量少,价值极其微小的东西。作宾语、定语;形容价值低微的东西。清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言半字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三遂平妖传》第二回:“袁公此时那有心情回答他一言半字,舒着双臂拉开,径奔石床上,取了如意册儿,翻身复上天门。”
半亩方塘 半亩池塘,形容很小的地方。作宾语、定语;形容很小的地方。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夜敲门心不惊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作谓语、分句;指心里踏实。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半信不信 指不完全相信。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似信非信。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半文不值 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作谓语、定语;用于价值。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倘若事事让他,他一定拿你看得半文不值。”
半壁山河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作主语、宾语;指保存丧失的部分国土。李光《集诗述感》:“半壁山河话战争,布衣空负鲁连名。”
土埋半截 比喻活不了多久。作定语;用于口语。萧乾《皈依》:“别瞧我土埋半截儿,我还稀罕我这条老命呢。”
一男半女 指一个子女,一个儿子或女儿。作宾语;指一个子女。《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员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绝了香火。”
半生半熟 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作谓语、定语;指没成熟。元 元怀《拊掌录》:“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野(魏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座客大发一噱。”
半新半旧 指不新不旧。作谓语、定语;指不新不旧。《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次日,宝玉贾兰换了半新半旧的衣服,欣然过来见了王夫人。”
以半击倍 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或处事等。《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尹知章注:“敌国器备,不可施行;故此虽半,可以击彼之倍。”
半低不高 中等;不高不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我们行户人家,到是养成个半低不高的丫头。”
一班半点 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作宾语、定语;指很少。宋·黄庭坚《望远行》词:“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二出:“近日来与小生有一班半点之事,争奈撇不下此妇人。”
一官半职 一定的官衔职位。多指比较低微的头衔职称。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
半吞半吐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说话含糊。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寸丝半粟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作宾语、定语;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掐得寸丝半粟孝敬父亲,倒要破费了父亲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心里愧恨之极!”
半面不忘 半面:见过面。见过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作谓语;形容记忆力极强。《北齐书 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思过半矣 指已领悟大半或事情已获大部解决。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周易·系辞》:“知者观其蒃辞,则思过半矣。”
半夜三更 三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半夜子时为三更;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泛指深夜。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东南半壁 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作主语、宾语;指长江流域。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
江山半壁 江山:国土;半壁:半边。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作主语、宾语;指保存丧失的部分国土。
毁誉参半 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对人的评价无一致的意见。梁启超《管子传·自序》:“管子亦毁誉参半。”
半新不旧 半:二分之一。指不新不旧。作谓语、定语;指不新不旧。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只见一个七八十岁的白须老儿,戴一顶牙色绒巾,穿一件半新不旧的褐子道袍。”
事半功倍 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功:功效。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半半拉拉 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朱自清《论说话的多少》:“最麻烦的是人多的时候,说得半半拉拉的,大家或者交头接耳说他们自己的私话,或者打盹儿,或者东看看西看看,轻轻敲着指头想别的,或者勉强打起精神对付着你。”
一言半句 见“一言半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朱子语类》卷十一:“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
半上半下 指两可之间。作定语;指出于中间位置。《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遽急改之。”又卷十九:“微子去却易,比干则索性死,他(箕子)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典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作宾语、定语;用于中年女性。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一时半晌 犹一时半刻。作宾语;指很短的时间。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人生死则在一时半晌。你叫我断了金波绿酿,却不等闲的虚度时光。”
一知半见 谓不成熟的一点见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清·方以智《东西均·道艺》:“讵知后世之门庭张网者,偶窃一知半见,谓人悟门,便住门限上,登曲录床,此生不可复下。”
一点半点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作宾语、定语;指微小而不定的数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
半吊子 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骂人。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他却说自己是‘半吊子文人’,也是一种夸大,是不真实的。”
一差半错 变故,差错。作宾语;指可能发生的意外。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就是桂姐有些一差半错,不干小的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作分句;用于劝诫人。《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半瓶子醋 比喻稍有一点知识而知识并不丰富,略有一点本领而本领并不高强的人。作宾语、定语;指人不精通。杨朔《我的改造》:“可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我,这些年转弯抹角的,直到现在还是个半瓶子醋。”
一些半些 形容极少。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来。”
夜半三更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半夜。指深夜。作宾语、定语;指深夜。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八回:“那一个?夜半三更,大呼小叫。”
半斤八两 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和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联合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月衔半规 衔:含;规:圆形。指农历初八、九或二十二、二十三,月亮上弦、下弦的日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至户外,不见朱,翘首西望,月衔半规,昏黄中犹认旧径,见南向一第,朱坐门石上。”
一言半辞 见“一言半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半路出家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中途开始干某事。《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半饥半饱 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作定语、状语;用于饮食等。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半瞋半喜 瞋:通“嗔”,生气。形容欢喜中又带责备。作谓语、定语;指又喜又怒。《动摇》:“方太太的回答是半瞋半喜的一笑。”
半三不四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情。《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半面之旧 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作宾语、定语;指一面之缘。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半壁河山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作主语、宾语;指保存丧失的部分国土。清 钮琇《觚剩 虎林军营唱和》:“昊《怀古》四首《咏岳忠武》云:‘将军野战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撑。’”
一阶半级 阶、级:是封建时代的等级品位。指非常低微的官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秀才人情纸半张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一鳞半爪 鳞:鱼类的鳞片。爪:鸟兽的脚趾。指绘画中龙飞腾于云雾中;只显露出部分鳞片和几只爪。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残缺不全。唐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一时半霎 犹一时半刻。作宾语;指很短的时间。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我觑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
话不投机半句多 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不投合的场面。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26回:“这日大家畅饮,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不知不觉,喝了个酩酊大醉。”
秀才人情半张纸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谊。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明·玩花主人《妆楼记·考试》:“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张纸’,聊备一杯水酒,和你作别。”
半死辣活 指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作谓语、宾语;指不死不活。参见“半死半生”。
一知半解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半疑半信 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似信非信。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疑信参半 怀疑相信各占一半。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同将信将疑。宋 魏了翁《江陵别安抚书》:“少之时,有言人之簠簋不饰者,辄咎其诬人;迨稍涉世,疑信参半,今则信其有是人也。”
黑更半夜 指深夜。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深夜。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有好差使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没良心的忘八羔子!”
半工半读 一面劳动一面学习的个人学习方案。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萧乾《落日》:“好容易有这么个半工半读的地方,你怎么一来就没长性——”
半身不遂 遂:顺;如意;指能活动。半边身体不能活动自如。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患病,半身瘫痪。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半涂而罢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同“半涂而废”。作谓语、状语、定语;比喻做事有始无终。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
一时半刻 指很短的时间。联合式;作宾语;指很短的时间。元 范居中《金殿喜重重 货郎儿》:“才离了一时半刻,恰便似三暑十霜。”
一阶半职 同“一阶半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便博得一介半职,何足算,不堪题。”
半斤八面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亦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半斤对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