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倍的成语
有关倍的成语
有关倍的成语共收录24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事倍功半 | 事:做事;功:功效。用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孟子 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精神百倍 | 形容特别有精神。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断,齐放掌中,连揉带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红。随即放人口内,只觉芳馨透脑。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 |
倍道兼行 | 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指加倍速度行进。 | 作谓语;指加速行进。 | 《孙膑兵法 善者》:“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 |
力倍功半 | 指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收效小。 | 作谓语;指劳而无功。 | 明 刘基《赠陈伯光诗序》:“防微遏几,百病不生。几动形见,力倍功半。” |
声价倍增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指声誉和社会地位成倍增加,迅速提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物品等。 | 宋·洪咨夔《诸庄提举启》:“品题一出,声价倍增,四学士之名等华岳而俱重,六君子之选与日星而并垂。” |
倍道而进 |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 作谓语;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
以半击倍 | 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或处事等。 | 《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尹知章注:“敌国器备,不可施行;故此虽半,可以击彼之倍。” |
声价十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这大人们伯乐一顾,便声价十倍,何愁那州县不极力奉承。” |
事半功倍 | 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功:功效。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遁天倍情 | 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庄子·养生主》:“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
卷甲倍道 |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 | 作谓语;指急行军。 | 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事》:“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
身价百倍 | 身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人地位提高。 | 明 娄绍书《无声诗史》:“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
倍道兼进 |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行进。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指加快速度行进。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22回:“迎二帝于沙漠,救生民于涂炭,尔其倍道兼进,以慰朕怀。” |
身价倍增 | 建立或增进个人的权威、影响或声望。 | 作谓语、定语;指个人的权威、影响或声望。 | |
倍日并行 | 日夜赶路。 | 作谓语;指日夜赶路。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
一登龙门,身价十倍 | 忽然得到荣耀,从而身价倍增。 | 作谓语、分句;指人一朝得志。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
事捷功倍 |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既示必死之期,又开可生之路,利害悬殊,事捷功倍。” |
声价百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作谓语、定语;指名誉地位。 |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董其昌》:“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
声誉十倍 | 比喻声望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作谓语、定语;指名誉地位。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
倍道而行 |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 作谓语;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 《失街亭》:“司马懿背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倍:更加;思:思念。每到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节日。 |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利市三倍 | 形容买卖得到的利润极多。 | 作谓语、定语;形容买卖得到的利润极多。 | 《易·说卦》:“为近利,市三倍。” |
乡利倍义 | 趋向私利,违背正义。乡,通“向”。倍,通“背”。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乡利倍义乎!” |
弃义倍信 | 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 作谓语、定语;用于揭露、指责、谴责的场合。 | 战国·赵·荀况《荀子·强国》:“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