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与的成语
有关与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与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相与一口 | 串通一气,异口同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 |
事与原违 |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 ||
鸿鹄与鸡 | 形容认真考察身边的有用之材。 | 作宾语、主语、定语;指人的区别。 | 《新序·杂事第五》:“君尤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鸿鹄举矣。” |
与鬼为邻 | 和鬼做邻居。形容离死已不远。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文莹《湘山野录》上卷:“写一诗于厅壁,诗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 |
与天地同寿 | 寿:寿命。与天地一样长久。比喻寿命很长。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楚·屈原《九原·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
色授魂与 | 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见到美色而神魂颠倒。 | 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李善注引张揖曰:“彼色来授,我魂往与接也。” |
与日月齐光 | 同日月一样有光辉。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战国·楚·屈原《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生杀与夺 | 生:叫人活;杀:叫人死;与:赏赐;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 作定语、宾语;指统治者的大权。 | 《通典·职官》:“《周官》内史掌王之八柄,爵禄废置,生杀与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 |
无与伦比 | 伦:类;同类。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形容非常突出或程度高。 |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唐 卢氏《逸史》:“置于州,张宠敬无与伦比。” |
曾无与二 | 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 作谓语、定语;指独一无二。 | 晋 刘琨《劝进表》:“亿兆攸归,曾无与二。”《晋书 解系孙旂等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 |
命与仇谋 | 仇:仇敌。命运使自己经常与仇人打交道。形容命运不好,常遇挫折。 | 作谓语、定语;指命运不好。 | 唐·韩愈《进学解》:“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
与天地同休 | 休:停止。生命力与天地相同。比喻无穷无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神异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取一樽,一樽复生,与天地同休,无干时。” |
与时消息 | 指事物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 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后汉书 孔融传》:“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 |
相与为一 | 相与:相互。相互结合成为一体。 | 汉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同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卷第十:“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 | |
与世偃仰 | 偃仰:俯仰。指没有一定的主张,随大流。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荀子 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 |
与世长辞 | 世:人世;长:永远;辞:辞别;告别。和人世永远告别。是死的委婉语。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汉 张衡《归田赋》:“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常辞。” |
与物无忤 | 谓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周书·苏亮传》:“宝夤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 |
咸与维新 | 指一切除旧更新。 | 偏正式;作谓语;指一切除旧更新。 | 《尚书 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 |
事与心违 | 同“事与原违”。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北齐·魏收《魏书·王叡传》:“诚思竭尽力命,以报所受,不谓事与心违,忽婴重疾。”宋·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
与古为徒 | 古:古人,古代;徒:同类人。同古人做朋友。借古讽今或推崇古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
与世推移 |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楚辞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卵与石斗 | 鸡蛋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一定失败。 | 主谓式;作宾语;比喻自不量力,一定失败。 | 汉 焦赣《易林 艮之损》:“卵与石斗,麋碎无疑。” |
习与体成 | 习:习惯。长期的习惯将会形成一定的性格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孔丛子·执节》:“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矣。” |
与世俯仰 | 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史 文苑传六 米芾》:“[米芾]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 |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 穷:穷人;富:富人;斗:争夺,斗争;官:官吏。穷人斗争不过富人,富人斗不过官府。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回:“自古道:‘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况在途路之中,众人只得隐忍,自行收拾。” |
与世靡争 | 靡:无。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消极避世。 | 晋·潘岳《许由颂》:“邈哉许公,执真履贞,辞尧天下,抱朴隐形,川停岳峙,澹泊无营,栖迟高山,与世靡争。” |
杀生与夺 | 杀:叫人死;生:叫人活;与: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 作定语、宾语;指统治者的大权。 |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
与草木俱朽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 |
时不我与 | 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 作宾语、分句;同“时不我待”。 |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与狐谋皮 | 见“与虎谋皮”。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幻想。 | 《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
与日月争光 | 指人的精神或事业可以同日月比光辉。 | 作谓语、定语;用于称赞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丰取刻与 | 丰:多;刻:刻薄;与:给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荀况《荀子 君道》:“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9卷:“陈辛曰:‘我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数日,去赴选场,偕众伺候挂榜。” |
吾谁与归 | 我同谁一起相处。指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求。 | 作谓语、分句;用于疑问句。 | 《国语 晋语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
与草木同腐 |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太息送秦少章》:“虽然,自今观之,孔北海、盛孝章犹在世,而向之讥评者,与草木同腐久矣。” |
祸与福邻 | 邻:接近。福与祸相距不远。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 |
虚与委蛇 | 待人处事没有真心诚意;只在表面敷衍应酬。虚:表面的;委蛇:随便应顺;敷衍。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
与羊谋羞 | 羞:美食。要吃羊肉却同羊商量。比喻同有利害冲突的对方谋求合作一定不会成功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实与有力 | 与:参与,在里面。确实在里边出了力。 | 作谓语;指确实在里边出了力。 |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 |
与死扶伤 | 与: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辅助受伤的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
日不我与 | 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要抓紧时间。 | 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面有过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
与世浮沉 | 见“与世沉浮”。 | 作谓语、定语;指随大流。 | 宋·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若无人,故所至龃龉。” |
与众不同 | 和大家不一样。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出色。 | 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
人取我与 | 取:拿;与:给。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出售以获厚利。 | 作谓语、定语;指待时出售以获厚利。 | 《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
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 | 宁愿与千人做朋友,不要与一个人为敌。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
目窕心与 | 眉目传情,内心相许。 | 作谓语;用于男女之间。 | 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
无与为比 | 犹无与伦比,无可比拟。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较等。 |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荣宠之盛,无与为比。” |
羞与为伍 | 把跟它在一起看作羞耻的事。形容蔑视对方;不愿意同行或同列。伍:在一起;作同伴。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列传》:“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 得到别人金钱等好处就得为别人办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4回:“惟小子弄惯了这管笔头,才知里边缘故,叫做得人钱财,与人消灾,只顾骗准,值些甚么?” |
多许少与 | 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 作谓语、定语;指乱许诺。 | 宋·张商英《素书》:“多许少与者怨。” |
与民偕乐 | 君王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 作谓语、定语;指地位高的人。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故尧舜与民偕乐,以仁德化天下。” |
选贤与能 | 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爱惜人才。 | 《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
鱼与熊掌 | 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 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
与君周旋 | 周旋:追逐驰逐。奉陪你较量较量。指表面礼貌实际不客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其左执鞭弭,右属橐腱,以与君周旋。” |
相与为命 | 相互依赖,维持活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 | 宋·陈亮《祭蔡行之母太恭人文》:“夫君既没,整齐家道,母子相与为命。” |
患难与共 | 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与共:在一起。指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
与时浮沉 | 与世俗潮流一起俯仰。与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独立的处事方针。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晋书·王戎传》:“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沉,户调门选而已。” |
与草木俱腐 | 腐:腐朽。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新唐书·高俭窦威传赞》:“古来贤豪,不遭兴运,埋光铲采,与草木俱腐,可胜咤哉!” |
付与东流 | 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作谓语、定语;比喻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 唐·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
男不与妇敌 | 男的不与女的争斗。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李渔《十二楼·夺锦楼》:“得罪了边氏,使她发起性来,‘男不与妇敌’,莫说被她咒骂不好应声,就是挥上几拳,打上几掌,也只好忍痛受苦。” |
福与天齐 | 齐:同,并。形容福运极佳。 | 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等。 | 明·无名氏《群仙朝圣》第一折:“因当今福与天齐,行仁孝神圣皆知。” |
与民除害 | 替百姓除祸害。 | 作谓语;指清官或勇士。 |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心当枭夷。” |
褒贬与夺 | 与夺:给予或夺取。指对人或事物给予赞扬或批评。 | 作宾语、定语;指对人的态度。 |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准格。” |
善与人交 | 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 作谓语;指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巧:灵巧。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规矩,不能使人心灵手巧。指必须要主观努力,不能单依靠客观条件。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与民休息 | 与:帮助;休息:修养生息。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 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 | 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与民更始 | 跟人民一起又有新的开端。指除旧布新。 |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
与草木同朽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
荣辱与共 | 两者共同分享荣耀和耻辱。指关系十分密切。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荣辱与共的朋友。” |
与草木俱灰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陈继儒《晚香堂·附赞·有序》:“既为男子,忍与草木俱灰!” |
男不与女斗 | 男的不与女的争斗。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男不与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 |
与民同乐 | 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 作谓语、定语;指地位高的人。 | 《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
羞与哙伍 | 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 作谓语、定语;指耻与为伴。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
无与比伦 |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同“无与伦比”。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王禹偁《西京谢上表》:“永宫宠遇,无与比伦。” |
与时偕行 | 变通趋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易 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
与日俱增 | 与:跟着;日:时间;俱:一起。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思想感情。 | 《清史稿 圣祖纪三》:“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廷者当以慈为先。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 |
民胞物与 |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 联合式;作宾语;指泛爱的一切人和物。 | 宋 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竖子不足与谋 | 竖子:小子;谋:计议,商量。这小子不足以商量大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与日俱新 | 伴随时间的推移新事物不断出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8卷:“耳目唯有聪察,神彩弥加精明。颜与日而俱新,智将年而共远。” |
与时俯仰 | 时:时势;俯仰:随宜应付。跟着世风进退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
未与人接 | 和社会上的人没什么交往。 | ||
耻与哙伍 | 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 | 作谓语;用于为人。 |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
与世隔绝 |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常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4卷:“山野废人,与世隔绝,不习跪拜,望陛下优容之。” |
与世沉浮 | 与:和,同;世:指世人;沉浮:随波逐流。随大流,大家怎样,自己也怎样。 | 作谓语、定语;指随大流。 | 《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变黑。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变坏。 | 作分句;指环境对人的影响。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安危与共 | 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 |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 |
与时推移 |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 李白《冬夜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 |
与虎谋皮 | 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纯属幻想。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 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同将夺固予。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
休戚与共 | 彼此有福有祸都共同承受。休:福;欢乐;戚:忧愁。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与皇上患难相随,休戚与共,愿自不同于诸臣,一切大政自得与闻。” |
不足与谋 | 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 作谓语、补语;指不能信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与世无争 | 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
与虎添翼 | 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 作谓语、定语;指为虎作伥。 | 《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今乘万民之力而反为残贼,是为虎傅翼,曷为弗除。” |
习与性成 | 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 紧缩式;作谓语;同习惯成自然。 | 《尚书 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给他人便利,他人也会给自己便利。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劝人通融。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
天与人归 | 旧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拥护。 | 联合式;作宾语;指帝王受命于天,人心所向。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
与人为善 | 与:赞成;为:做;善:好;好事。原指赞成人学好。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与人方便 | 与:给。给予他人各种便利。 | 作谓语、定语;常与“自己方便”连用。 | 元·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第一折:“俺在这梁园城一交却又早二十年,常则是与人方便,会客周全。” |
莫之与京 | 莫:没有什么,没有谁。京:大,高。大得没有什么可与之相比。形容首屈一指,无与伦比。亦作“大莫与京”。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