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违的成语
有关违的成语
有关违的成语共收录5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逆天违众 | 谓违背天理人情。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夫以吴众不能成功者,何也?诚逆天违众而不见时也。” |
违恩负义 | 违逆自己的恩人,有负其往日情义,使之受到伤害。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忘恩负义。 | 《南齐书·扶南国传》:“永不恭从,违恩负义,叛主之愆,天不容载。” |
负心违愿 | 负:辜负。辜负和违背自己的心愿。 | 作谓语、定语;指辜负和违背自己的心愿。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浩不能忘旧情,乃遣惠寂密告莺曰:‘浩非负心,实被季父所逼,复与孙氏结亲,负心违愿,痛彻心髓。” |
事与原违 |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 ||
循道不违 | 循:依照;违:违背。遵循道德规范而不违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循道不违,厥声弥劭。” |
乐行忧违 | 谓所乐的事就去做,所忧的事则避开。语本《易·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语出《易·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
违天悖人 | 违背天理人情。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八卷:“若浚此举违天悖人,可取浚头归苗傅,不然,一有退缩,悉以军法从事。” |
违害就利 | 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吴子·图国》:“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 |
逆天违理 | 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违背常规。 | 汉·荀悦《汉纪·孝武帝纪》:“诚逆天违理而不见时也。” |
事与心违 | 同“事与原违”。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北齐·魏收《魏书·王叡传》:“诚思竭尽力命,以报所受,不谓事与心违,忽婴重疾。”宋·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
弃信违义 | 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 作谓语、定语;用于指责、谴责的场合。 | 清·陈确《分三秦论》:“弃信违义,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虽得天下,其亡益违。” |
违天悖理 | 见“违天逆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史·王直传》:“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 |
违天逆理 |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伦理。 | 作谓语、定语;指办事与天道相违背。 | 《周书·文帝纪上》:“侯莫陈悦违天逆理,酷害良臣,自以专戮罪重,不恭诏命,阻兵水洛,强梁秦陇。” |
违天害理 | 见“违天逆理”。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南齐书·魏虏传》:“武帝之胤悉被诛戮,初无报效,而反为今主尽节,违天害理。” |
色仁行违 |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
灭德立违 | 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处世。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
违条犯法 | 违犯法律条文。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 |
不违农时 | 违:不遵守。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 | 动宾式;作谓语;指不要错过播种季节。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违世乖俗 | 同“违时绝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 |
违强凌弱 | 违:避去;凌:欺侮。避回躲开强者,欺侮凌辱弱者。 | 作谓语、定语;指欺弱怕强。 | |
纠缪绳违 | 纠:督察,纠正;缪:同“谬”,错误;绳:纠正;违:过失。纠正错误与过失。 | 作谓语、宾语;用于改正。 | 《旧五代史·崔沂传》:“入梁,为御史司宪,纠缪绳违,不避豪右。” |
德音莫违 | 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 作谓语;用于劝诫人。 | 《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
违条舞法 | 见“违条犯法”。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宋·苏轼《论纲梢欠折利害状》:“一般点检,即二十九只船皆须住岸伺候,显是违条舞法,析文破敕。” |
用违所长 | 违:违背。用人没有使用他的专长。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史·郭逵传论》:“逵料葛怀敏之败,如烛照龟卜,一时最为知兵。虽南征无功,用违其长,又何尤焉。” |
避迹违心 | 指违背本意而隐匿。 | 作谓语、定语;指违心隐居。 | 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其为荆公与非荆公,亦难逃后世之公,某万不敢避迹违心,以负兄夙所教督之意。” |
违时绝俗 |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 作谓语、定语;指有创新精神。 |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
迁善塞违 | 犹言向善而防堵邪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谭嗣同《刘淞芙<湘报馆章程>跋》:“闻见既溥,法戒乃兴,迁善塞违,教治以懋。” |
靖言庸违 | 指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 | 作谓语、宾语;指言行不一。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尊传》:“伤害阴阳,为国家忧,无承用诏书之意,靖言庸违,象龚滔天。” |
逆理违天 |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违背常规。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宝剑记·避难遇义》:“我存仁义,肯从他逆理违天。” |
违信背约 | 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 | 作谓语、定语;指毫无信义。 | 《周书·武帝纪下》:“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
静言庸违 |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尚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
违世绝俗 | 同“违时绝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陈师道《上苏公书》:“谢公江海之士,违世绝俗乃其常耳。” |
违强陵弱 | 避开强暴的,欺凌弱小的。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 |
阳奉阴违 | 阳:表面;奉:奉行;遵守;阴:背后;暗里;违:违背。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明 范景文《革大户行召募疏》:“如有日与胥徒比,而阳奉阴违,名去实存者,断以白简随其后。” |
违世异俗 | 同“违时绝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宣和书谱·宣召纪》:“米芾性好洁,世号‘水淫’,违世异俗,每与物迕,人又名米颠。” |
不得违误 | 公文用语,不得违反命令,耽误公事。 | ||
忠不违君 | 违:违背。忠直的人不会违背他的君主。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义不背亲,忠不违君。” |
违法乱纪 | 违犯法令,破坏纲纪。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任斌武《无声的浩歌》:“毫无疑问,这是一起地地道道的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违法乱纪事件。” |
不相违背 | 指不会互相不符。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两者之间。 |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结束其传统的对外妥协,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错误政策,将国民党引导到和人民愿望不相违背的地位。” |
昭德塞违 | 彰明美德,杜绝错误。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左传·恒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 |
予违汝弼 | 违:过失;弼:纠正。我有过失,你应帮我纠正。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尚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
依违两可 | 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史 方从哲传》:“举朝力争,从哲依违两可。” |
言与心违 | 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吴子·图国》:“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
泥古违今 | 泥:拘泥,约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陈规硬套今天的事物。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楼钥《荐黄肤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违今,直可据经而从事。” |
违利赴名 |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 | 作谓语、定语;指放弃财利,求取功名。 | 汉·王充《论衡·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
违心之论 | 与内心相违背的话。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违背内心的话。 | 鲁迅《书信集 致王志之》:“也姑且不要求太求全,因为求全责备,则有些人便远避了,坏一点的就来迎合,作违心之论。” |
违乡负俗 |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昔苏季、张仪违乡负俗,尚复招三方以事赵,请六国以尊秦。” |
违心之言 | 违;违背。违背个人心意的言论。 | 作宾语;指不是真话。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8回:“仙凡路隔,尤不应以违心之言,释当日之恨。” |
绳愆纠违 | 绳:束缚,扶正;愆:过失;纠:纠正。指举发过失,纠正错误。 | 作谓语、定语;指举发过失,纠正错误。 | 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中丞之职,非徒绳愆纠违,亦当顾国家大体。” |
事与愿违 |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三国 魏 稽康《幽愤》诗:“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