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国的成语
有关国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国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国利民福 | 利: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5回:“如车有辙,如舟有舵,无旁挠,无中阻,以专趋国利民福之一途。” |
捐生殉国 | 捐生:舍弃生命;殉国:为国家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 作谓语、宾语;指为国捐躯。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 | 作宾语、分句;用于号召人。 | 周作人《杨柳》:“大抵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类的大题目,文章又照例是空泛的。”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
上医医国 | 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
卖国求荣 | 荣:荣华富贵。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洪迈《容斋续笔 朱温之事》:“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
破国亡家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 | 唐 汪遵《咏酒二首》诗:“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 |
国步艰危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
民生国计 |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 作宾语、定语;指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 | 《荀子 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误国害民 | 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 |
体国经野 |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泛指创建与治理国家。 | 《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
独立王国 | 指主权完整的国家。比喻不受上级或制度约束,自行其是的地区、部门或单位。 | 作宾语;指独立的单位。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8章:“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目的在于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 |
破家为国 | 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 作谓语;指一心为国。 | 汉·侯霸《李通辞位议》:“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 |
治国安民 | 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 | 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
万国来朝 | 万:概数,多;朝:朝贡,朝拜。很多国家来朝拜。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太平盛世。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2回:“太平年万国来朝,雍熙世八仙庆寿。” |
蠹国害民 | 蠹: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
国中之国 | 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 | 作宾语;用于口语。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
尽瘁事国 | 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事:服务,效力。比喻用尽心思和精力为国家效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
忧国忘家 |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 作谓语、定语;指一心为国。 | 《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
国家栋梁 | 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国家栋梁。” |
蠹国残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 宋 苏轼《张诚一责授左武卫将军制》:“乃者奸言诐行,蠹国残民之状,论者纷然,方议其罪,而悖德隐恶,达于朕听,考实其状,至不忍言。” |
祸国殃民 | 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
富国彊兵 | 使国家富裕,军力强盛。亦作“富国强兵”。 | ||
举国一致 |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 作宾语、定语;指全国一致。 | 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
形亲之国 | 指边界相邻而友好的国家。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传》:“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 |
朝章国典 | 见“朝章国故”。 | 《隋书·牛弘传》:“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著《新簿》。虽古文旧简,犹云有缺,新章后录,鸠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训范当世。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 | |
入国问禁 | 进入别国境界,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适应异国文化。 | |
国脉民命 | 脉:命脉。国家和人民的命脉。比喻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当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于内,国脉民命,岌岌可危矣。” |
国家大计 | 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 作主语、宾语;指与国有关的事情。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 |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为国捐躯 |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9回:“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
朝章国故 | 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日记或书信,是向来有些读者的。先前是在看朝章国故,丽句清词,如何抑扬,怎样请托,于是害得名人连写日记和信也不敢随随便便。” | |
蠹国耗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彼募化亦谋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织为蠹国耗民,彼不耕不织而蠹国耗民者,独僧尼耶?” |
国计民生 |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续黄梁》:“国计民生,罔存念虑。” |
大盗窃国 | 窃:盗取。形容坏人窃取国家政权。 |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等。 | 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国耳忘家 | 见“国而忘家”。 | 作谓语、定语;指人爱国。 |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窃钩窃国 |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 作宾语、定语;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国之存亡,匹夫有责 | 匹夫:平民男子。指国家兴亡大事,每个平民都有责任。 | 作宾语、分句;用于号召人。 | |
图身忘国 | 图:谋取。只谋取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安危。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白居易《有木诗序》:“余读汉书列传,见佞顺媕婀,图身忘国,如张禹辈者。” |
富可敌国 | 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形容极为富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母银越多,丹头越精。若炼得半合许丹头,富可敌国矣。” |
国之四维 | 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 | 作主语、宾语;指治国的纲纪。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 |
国富民强 |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
安邦治国 | 使国家安定太平。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使国家安定。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
捐躯殉国 |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 作谓语、宾语;指为国捐躯。 | 北魏·杨衒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
隐然敌国 | 见“隐若敌国”。 | 作定语;指人作用大。 | 宋·阳枋《谢交割启》:“隐然敌国,咸称细柳之真;贤若长城,岂类棘门之戏。” |
治国安邦 | 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
国恨家仇 | 恨:怨恨。国家被侵略和家园被破坏之仇恨。 | 作宾语;指共同的仇恨。 | 《二度梅》第四场:“我良玉幸而留下残生……诛灭卢贼,以雪国恨家仇。” |
天府之国 |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 偏正式;作宾语;专指四川。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
体国安民 | 体:划分;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定民众。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德宗》:“柳考当日户口虚盈之数,而晏体国安民之心,不可没矣。” |
爱国如家 |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把国当成自己的家。 | 汉 荀悦《汉纪 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 |
国无二君 |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
悮国欺君 | 悮:耽误;欺:欺骗。欺骗君王,祸害国家。 | 作谓语、定语;指祸害国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假如有一等做官的,悮国欺君,侵剥百姓,虽然官高禄厚,难道不是大盗?” |
国步多艰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唐·郑谷《读前集》:“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 |
黼国黻家 | 谓国家文教之治,美如锦绣。 | ||
精忠报国 |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 《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
父母之国 | 自己出生的国家。指祖国。 | 作宾语;指祖国。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了何为莫出?” |
经邦纬国 |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 作宾语;指治理国家。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
国安民泰 | 安:安定;泰:平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平。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
窃钩盗国 |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成为诸侯。讽刺小盗被杀、大盗窃国的反常现象。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廖仲恺《有感》:“窃钩盗国将谁咎?扃鐍缄滕只自欺。” |
经国大业 | 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 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国而忘家 |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 作谓语、定语;指爱国。 |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
移国动众 | 动摇国基及民心。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管子 五辅》:“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 |
国步艰难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旧五代史 萧顷传》:“时国步艰难,连师倔强,率多奏请,欲立家庙于本镇,顷上章论奏。乃止。” |
民富国强 |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
毁家纾国 | 见“毁家纾难”。 | 作谓语、宾语;指大公无私。 | 清·钱谦益《清文华殿中书房办事大理寺副汪镳授儒林郎》:“夫毁家纾国,大臣之有事;急病让夷,君子之所贵。” |
国步方蹇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南朝·宋·谢庄《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国步方蹇。” |
敌国外患 |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 | 作宾语、定语;用于国家局势。 |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立国安邦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
赤心奉国 | 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为国效力。 |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莫不赤心奉国,忠孝全身。” |
病民害国 | 病:损坏,祸害。害人民、害国家。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严复《救亡决论》:“从未问津,致一是云为,自亏自损,病民害国,暗不自知。” |
忧国哀民 | 忧虑国事,体恤百姓。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
杀身救国 | 不惜牺牲生命以报答国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 |
亡国大夫 | 《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 |
家亡国破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 | 晋 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
亡国之声 | 指淫靡的音乐。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
年经国纬 |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 ||
共商国是 | 国是:国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 ||
于民润国 | 润:滋益,有利。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
尽忠报国 | 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北史 文苑传 颜之仪》:“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
国事蜩螗 | 蜩螗:蝉鸣扰人。形容国家处于纷乱不堪的状态 | 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5回:“但是现在国事蜩螗,人心震动,外交失败,内政不修,正是岌岌可危的时候。” |
以身报国 | 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 作谓语、定语;指为国捐躯。 | 《魏书 辛雄传》:“卿等备位纳言,当以身报国。” |
病国殃民 | 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病国殃民。” | 作状语、定语;同“祸国殃民”。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安邦定国 |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后泛指国家。定:使安定。使国家安定、巩固。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使国家安定。 | 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老将军无阵云收,若题着安邦定国,受赏封侯。” |
安国宁家 | 指治理国家。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治理国家。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 |
专权误国 | 专权:独断行事。指坏人独揽大权,贻误国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闻其专权误国……朕当即为处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
众人国士 | 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 联合式;作宾语;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
殃国祸家 | 殃:造祸为害。使国家家庭受到祸害。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萧衍《净业赋》:“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 |
国无宁日 | 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 作谓语、定语;指国家没有太平的日子。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
兴国安邦 | 兴:兴盛;邦:国家。国家兴盛安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林海》:“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 |
益国利民 | 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利。 | 作谓语、定语;指利国利民。 | 《周书·文帝纪下》:“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新制。” |
同舟敌国 | 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 作宾语、定语;指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
天姿国色 | 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作谓语、宾语;形容女子貌美。 | 《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
忧国忘私 | 忧:忧虑。忧虑国事,忘记了私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古文苑·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 |
佐国之谋 | 佐:协助;谋:谋略。协助治国的谋略。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拔于囚虏之中,信其佐国之谋。” |
经帮纬国 |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 |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怀:怀藏。胸中怀藏祖国,眼光要放远到全世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张双林《解读北京人》:“上海人过于讲实惠,讲自家的事,而北京人确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爱国一家 | 热爱祖国,像一家人。 | 作定语;指人爱国。 | 《人民日报》1958.10.11:“都本着‘爱国一家’的原则,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 |
误国殃民 | 给国家人民带来祸害。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杨继盛《请诛贼臣疏》:“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