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之的成语
有关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之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覆盂之安 | 像覆置的盂那样安稳。比喻稳固,不可动摇。亦作“覆盂之固”。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盂。” |
寒泉之思 |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偏正式;作宾语;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诗经 邶风 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
熊罴之士 | 比喻勇士。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尚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 |
计无所之 | 犹言计无所出。 | 作谓语、定语;指想不出什么办法。 | 《梁书·王僧辩传》:“子仙等困蹙,计无所之,乞输郢城,身还就景。” |
堂堂之阵 | 堂堂:盛大的样子。军容壮大的阵势。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计然之术 | 见“计然之策”。 | ||
床笫之私 | 笫:竹编的床席。床笫:床铺。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私事。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汉 孔鲋《孔丛子 答问》:“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 |
崤函之固 | 比喻地势十分险要。 | 作宾语;指险要的地方。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决胜之机 | 决胜:决定最后胜负;机:时机,形势。决定最后胜负的时机。 | 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等。 |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此天赞我决胜之机也,彼必无备。” |
居之不疑 | 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 作谓语;指深信不疑。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说秦凤梧跟了张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闹在一起,吃喝顽笑,大家知道他是个有钱的财主,恭维他观察长,观察短,秦凤梧也居之不疑。” |
三夫之言 |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作宾语、主语;指流言。 |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
拨乱之才 | 拨:治理。平定乱世、能使天下恢复安定的人才。 | 作主语、宾语;指杰出治国人物。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3回:“事到骑虎之势,家国所关,非真拨乱之才,一代伟人,总难立脚。” |
俯仰之间 | 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 作宾语;形容时间极短。 | 《汉书·晁错传》:“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
凌霄之志 | 凌霄: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 作宾语;指人的志向。 | 《晋书 慕容垂载记》:“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 |
不解之缘 | 解:解散。不可分开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 偏正式;作宾语;形容关系密切。 | 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
犄角之势 | 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 作宾语;用于战争或局势。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公子元列营于左殿,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相约为犄角之势。” |
下车之始 | 指官吏刚到任所。同“下车伊始”。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隋书 刘行本传》:“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 |
燕岱之石 | 比喻庸才下品。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隋 江总《让尚书令表》:“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楫之材;燕岱之石,混同瑚琏之器。” |
千金之体 | 形容富贵女子的娇贵身体。 | 作主语、宾语;用于女性。 | 老舍《老张的哲学》第24回:“女儿千金之体万一有些差错,咱们祖宗的名声可要紧呀!” |
栖遑之辱 | 栖遑: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的样子。四处奔忙,不得安居的劳辱。 | 作宾语;指奔波劳苦。 | 晋·陆机《演连珠》:“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
醉翁之意 |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 作宾语;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渑池之功 | 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肘腋之患 | 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偏正式;作主语;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
箕山之风 | 指隐士的风范。 | 作宾语;指隐士的风范。 | 清 王晫《今世说 雅量》:“[丁药园]谪居五载,略无迁谪状,躬耕自乐,洒然有箕山之风。” |
盗跖之物 |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 作宾语;用于赃物。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
乌集之众 | 犹言乌合之众。 | 作主语、宾语;指杂乱的一群人。 |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五年之中而成帝业。” |
千金之家 | 指富豪之家。 | 作主语、宾语;指富贵之家。 |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十五回:“颠倒是非,飞片纸能丧数人之命;变乱黑白,造一言可破千金之家。” |
立于不败之地 | 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 | 补充式;作谓语、宾语;用于组织或个人。 | 孙武《孙子 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菜蔬之色 |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 作宾语;指人的脸色。 | 晋·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
社稷之器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器: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蜀·诸葛亮《又称蒋琬》:“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
引而伸之 | 伸:展开。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负俗之累 |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 |
即兴之作 | 即兴:根据当时的兴致和感觉;作:作品。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 | 作主语、宾语;用于文章或书画等。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13章:“历史从来都是即兴之作。” |
金兰之契 | 金:黄金。兰:香草。契:投合。指情投意合的朋友。也指结拜弟兄。 | 偏正式;作宾语;指情投意合的朋友或结拜弟兄。 |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九泉之下 | 九泉:地下最深的地方。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 | 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 | 《魏书 旧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洋之下,实深重恨。” |
恒河之沙 | 恒河:南亚大河,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佛教语,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 | 作宾语、定语;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夫死生转毂,因果循环,如恒河之沙,积数不可以测算。” |
驷之过隙 | 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后用以喻光阴飞逝。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 |
函牛之鼎 | 函:包含,包容。能容纳一头牛的大鼎。形容气势宏大。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不敢入。” |
搏牛之虻 |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
一饭之先 | 时间上先吃一顿饭。指年龄比别人稍长。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寡人礼先壹饭矣。” |
东山之志 | 指隐居的念头。 | 作宾语;指人的志向。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急人之危 | 急:着急;危:危急。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 作谓语、定语;指帮人解决困难。 | 《新五代史·刘守光传》:“公三晋贤士,独不急人之危乎?” |
长舌之妇 |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 作主语、宾语;用于挑拨是非的女性。 |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君子:有才德的人。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 |
蛇雀之报 |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
灭顶之灾 | 灭:淹灭;顶:头顶。像大水淹没了头顶一样的灾难。比喻致命的、毁灭性的灾难。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毁灭性、致命性的灾难。 | 《周易 大过》:“过渉灭顶,凶,无咎。” |
刎颈之交 |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高世之智 | 高世:超出世人;智:才智。超出世俗的才智。形容非凡的才智。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 |
负薪之议 | 负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下层人或卑贱者的议论。 | 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采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 |
绳之以法 |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
肤寸之地 | 肤寸:古代长度单位,1肤=4寸。指面积狭小的土地。 | 作主语、宾语;指面积狭小的土地。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
九年之储 |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 作宾语;指储备。 | 《淮南子 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统治者。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簠簋之风 | 簠簋:古代食器、祭器。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 作主语、宾语;用于社会风气等。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
祖逖之誓 | 指晋代志士祖逖毅然立誓之事。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祖逖传》:“元帝时藩王争权,晋室大乱,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逖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千里之任 | 指远行千里的重任。后亦比喻重任。 | 作主语、宾语;指责任大。 |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今处此而求大功,犹绊良骥之足,而责以千里之任。” |
有生之年 | 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即指馀年。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老年人。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8回:“俾臣得保蚁命,此后有生之年,莫非主上所赐,惟求格外垂怜。” |
丧明之痛 | 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 作宾语;指丧子的悲伤。 | 《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
安身之处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作宾语;指栖身的地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謇谔之风 | 謇谔: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风。 | 作主语、宾语;指敢直言的风气。 | 《晋书·裴秀传》:“骞素无謇谔之风,然与帝语傲。” |
北风之恋 | 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 偏正式;作宾语;指思念家乡。 | 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无耻之徒 | 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 作宾语;用于骂人。 | |
眉睫之间 | 就在眉毛和睫毛之间。比喻极近的距离。 | 作宾语、定语;形容近在眼前。 | 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作谓语、宾语;指意志坚决。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犬马之疾 | 谦称自己的疾病。 | 作宾语;指有病。 | 汉·张衡《东京赋》:“值余有犬马之疾,不能究其精详。” |
缧绁之忧 |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被囚禁的忧虑。指有坐牢的危险。 | 作宾语;指有坐牢的危险。 | 鲁迅《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
经世之才 | 经世:治理天下。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唐 杜甫《舟中上水遗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
风树之感 | 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 | 作主语、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 |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奔走之友 |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 作宾语;指朋友。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何嵎》:“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
金兰之友 | 指亲密的朋友。 | 《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
终身之忧 | 指一生的忧虑。 | 作宾语;指永久的忧虑。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
纪群之交 | 纪、群:人名,陈纪是陈群的父亲。比喻累世之交情。 | 作宾语;用于交往等。 | 《三国志·魏书·陈群传》:“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 |
终天之恨 | 到死的时候也不能消除的憾恨。终天:终身。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明 归有光《震川集 请敕命事略》:“及先人之方殁,而始获一第,曾不得一日之禄养,所以为终天之恨也。” |
兼而有之 | 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 | 偏正式;作谓语;指同时占有或具有有关的各方面。 | 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
渭阳之情 | 渭阳:渭水的北边。传说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直到渭水之北。指甥舅间的情谊。 | 作宾语;指甥舅情谊。 | 《诗经 秦风 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后汉书 马援传》:“其令许侯思愆田庐,有司勿复请,以慰朕渭阳之情。” |
无所用之 | 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 |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言之有礼 | 说的话有道理。 | ||
累卵之危 | 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危险。 | 偏正式;作宾语。 | 汉 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
知遇之恩 | 给予赏识或重用的恩情。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
万家之侯 | 指诸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有大小,根据每个诸侯统治的家庭而决定。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诸侯。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万家之侯。” |
中庸之道 | 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投鼠之忌 | 见“投鼠忌器”。 | 作宾语;用于处事。 | 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台疏,圣意不择,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 |
脱缰之马 | 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 偏正式;作宾语;指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 茅盾《夜读偶记》:“但因采取了漫谈的方式,信笔所之,常如脱缰之马,离题颇远。” |
小康之家 | 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小康之家,就看得赌具是解闷的要紧东西。” |
一面之词 | 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 | 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否定句。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
岸谷之变 |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 作宾语;指重大变故。 | 《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痛之入骨 | 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作谓语、定语;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 《全相平话·七国春秋》:“齐为无道,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 |
地主之仪 | 见“地主之谊”。 | 作宾语;用于接待外地朋友。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 |
一时之标 | 标:出色。一个时期里最出众的人物。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
涸辙之鱼 | 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 作主语、宾语;比喻处于困境中的人。 | 明·无名氏《四贤记·告贷》:“惊心草木皆兵,举目椿萱何在,累累如丧家之犬,圉圉似涸辙之鱼。” |
轩輶之使 | 轩輶:古代士大夫乘坐的车;使:使者。指帝王的使臣。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袁宏道《邑钱侯直指疏荐序》:“轩輶之使,旁午于道。” |
持久之计 | 持久:持之以久,即长久。长久的打算或谋略。 | 作宾语;指长远的打算。 |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
屠龙之技 | 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战国 郑 列御寇《庄子 列御寇》:“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
东观之殃 | 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卯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 | 作宾语;指杀身之祸。 |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东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 |
阳九之厄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厄:灾难。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
寤寐求之 |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 | 作谓语、定语;指希望迫切。 |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耒耨之利 | 耒耨:农具。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 | 作宾语;指农事。 | 《周易·系辞下》:“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
磬石之固 | 比喻不可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