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论的成语

有关论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论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平心而论 论:说。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偏正式;作分句;表示公正。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
数白论黄 白:白银;黄:黄金。比喻计较金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汤显祖《邯郸记 赠试》:“有家兄打圆就方,非奴家数白论黄。”
知人论世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姑置勿论 姑:姑且。置:放在一边。姑且放在一边不去谈论。亦作“姑置不论”、“姑置勿陈”。
论功行赏 论:按照;行:施行。按照功劳的大小给以不同奖赏。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顾谭传》:“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虚论高议 不切实际,高妙空洞的议论。亦作“高谈虚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谈话等。《六韬·上贤》:“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
凿空立论 凿空:缺乏根据,牵强附会。比喻本来缺乏根据,却挖空心思穿凿附会地作出论断。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宋·朱熹《朱子全书·学》:“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迂谈阔论 犹言高谈阔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驺衍等迂谈阔论,虚而无实。”
崇论闳议 崇:高;闳: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议论。作主语、宾语;比喻见解超出众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论功行封 评定功劳之大小给予封赏。作谓语、定语;指按功劳大小给予奖赏。《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论资排辈 论:根据;资:资历;资格;辈:大小或前后顺序。根据资历深浅;辈分的大小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考组织路线来保证》:“现在有些地方对选进领导班子的年轻人,还是论资排辈,发挥不了他们的作用。”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复句式;作分句;指一般的看法,没有新意。东汉 班固《汉书 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舆论哗然 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耳食之论 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作主语、宾语;指无稽之谈。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论辩风生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辩论等。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张九龄论辩风生,升此座,余人不可阶也。”
面争庭论 同“面折庭争”。作宾语、定语;指为人敢说话。宋·欧阳修《上范司谏书》:“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必范君也。”
危言竦论 使人感到惊恐或震动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4回:“滞魄幽魂现形惊异类,危言竦论改过望同胞。”
格杀弗论 见“格杀勿论”。作谓语;指可将拒捕的人当场打死。清·夏燮《中西纪事·粤民义师》:“洋人入其界者,登时格杀弗论。”
争斤论两 指在细枝末节上与人相争理论。作谓语、宾语;指人放不开。
论心定罪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判案等。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
论黄数白 ①谓任意评论是非好坏。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极言财富之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丘濬《投笔记·投笔空回》:“笑弩骀言不逊,论黄数白不堪听。”
成败论人 论:衡量;评定。以成功或失败为评价人物的标准。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以后。宋 苏轼《孔北海赞序》:“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英雄之列。”
争短论长 犹争长竞短。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当下一边是落难之际,一边是富厚之家,并不消争短论长,已自一说一中。”
数黑论白 见“数黑论黄”。作谓语、定语;指说长道短。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非是俺巧言令色,素与您数黑论白。”
议论纷纷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主谓式;作谓语、主语、定语;指意见不统一。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新令既出,百姓议论纷纷,或言不便,或言便。”
危言谠论 危:高耸的样子;谠:正直。指正直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安石《答孙元规大资书》:“伏惟阁下危言谠论,流风善政,简在天子之心,而讽于士大夫之口,名声之盛,位势之尊,不宜以细故苟自贬损。”
讲古论今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作谓语;形容话题广泛。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以快言论 以:目的连词;快:使痛快。使言论痛快。作谓语;指使言论痛快。清·刘开《问说》:“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论甘忌辛 说到甘甜的就忌讳辛辣的。比喻有所好而偏执。作定语;指有所好而偏执。南朝梁·江淹《杂体》诗序:“至于世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
直言正论 正直公道的言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拔剑论功 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作谓语、定语;指争论激烈。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崇论谹议 见“崇论闳议”。
执一而论 执一:固执一义,不知变通。只抓住一点或一个方面就进行评论。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论短道长 见“论长说短”。作谓语、宾语;同“说长道短”。欧阳山《苦斗》:“当着众人也对她评头品足,论短道长起来。”
成千论万 犹言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作定语、状语;表示数量多。《镜花缘》第七一回:“你到女儿国酒楼戏馆去看,只怕异姓姐妹聚在一处的,还成千论万哩。”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作宾语、分句;用于人的见识。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论功封赏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作谓语、定语;指按功劳大小给予奖赏。《晋书 石季龙传上》:“季龙入辽宫,论功封赏各有差。”
数短论长 犹言说长道短,说三道四。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说长道短。明 无名氏《九宫八卦阵》第三折:“我当初梁山要强,受不的闲言剩语,数短论长。”
危言覈论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笃论高言 确切高明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清 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笃论高言,谆谆训诫,沃我心灵,开我眉瞆。”
樽酒论文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后遂以“樽酒论文”谓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道长论短 指评论好坏是非。作谓语、宾语;指评论。丁玲《三日杂记》:“车子转动的声音扰成一片,人们在周围道长论短,娃娃们跑来跑去,喊着妈,哄笑着,闹成一片。”
又作别论 见“又当别论”。作谓语、宾语;指另外评价。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又《无常》:“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
相提而论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作谓语、宾语;指同等对待。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争长论短 长、短:指是非;优劣。指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争论谁是谁非;谁高谁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柳开《穆夫人墓志铭》:“异性相聚,争长竞短。”
格杀勿论 格:打;格杀:打死;勿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复杂式;作谓语;指可将拒捕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清 林则徐《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驶近夷路,概行追击,倘敢逞凶拒捕,格杀勿论。”
论世知人 犹言知人论世。谓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亦泛指鉴别人物,评论世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范石夫朋旧尺牍跋语》:“石夫高尚之情,谨慎之识,俱可见焉。附录之,亦可以论世知人也。”
论高寡合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物论沸腾 沸腾:水涌起的样子。议论纷纷,指舆论强烈。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宋·苏舜钦《诣匦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论沸腾,故疾缠其身,灾仍于国。”
浮言虚论 浮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浮泛不切实际的言谈论调。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宋·叶适《制科》:“当制举之盛时,置学立师,以法相授,浮言虚论,披抉不穷。”
论今说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纷纷议论 纷纷:众多杂乱的样子。形容很多人谈论的情景。作谓语、定语;指意见不统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4回:“这里李纨等纷纷议论,便传唤看园子的一干人来,叫把园门锁上。”
一概而论 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粲花之论 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作宾语;指人的言论。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粲花之论》:“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忠言谠论 谠:正直。出言忠诚,立论正直。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宋孝宗《经进东坡文集序》:“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争多论少 为得到的多少而争吵。形容斤斤计较。作谓语、定语;指放不开。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开,还是二位伯伯总管在那里,扶持小儿女大了,但凭胡乱分些便罢,决不敢争多竞少。”
衡短论长 比较、评定事物的优劣。作谓语、宾语;指评论事物。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末学肤受,本无定事物的优劣。而抑扬其间,妄相拟议,遂与比类纂辑之业同年而语,而衡短论长,岑楼寸木且有不敌之势也,岂不诬哉?”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结束后。宋·王禹偁《刻石为丘行恭赞序》:“奋匹夫之命,轻若鸿毛,救万乘之尊,急于虎口,论功受赏,我无愧焉。”
议论风发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戴良《申屠先生墓志铭》序:“平居议论风发,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闻之,率为之夺气。”
议论英发 指崇论弘议,才华横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续传灯录 洪英禅师》:“时会下龙象杂沓,而师议论英发,常倾四座,声名藉甚。”
危言核论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太传》:“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一褱而论 见“一概而论”。
谈古论今 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作谓语、宾语;指夸夸其谈。元 张可久《端正好 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高谈弘论 弘:大。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作宾语;指指不切实际的言谈。晋·袁宏《后汉记》第四卷:“尝疾俗儒高谈弘论,不切时务。”
议论纷纭 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后汉书 袁绍传》:“是以远近狐疑,议论纷错者也。”
说短论长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随意谈论各种事情。汉 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谈论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作谓语;指人健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素豪,谈论风生,孝儿亦倜傥。”
高谈剧论 剧:剧烈。高妙空洞而激烈的议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宋·沈瀛《念奴娇》词:“尔汝忘形,高谈剧论,莫遣人来促。”
是非自有公论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论道经邦 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孔传:“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
相提并论 相提:相比;相对照;并:一起;并列;论:谈论;对待。把两个人或两件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天道宁论 谓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大发议论 发:表达,传达。尽情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作谓语、宾语;指评论。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谈起来,一会儿大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
就事论事 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宋 杨时《杨龟山集 荆州所闻》:“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论事。”
格杀无论 见“格杀勿论”。作谓语、定语;指可将拒捕的人当场打死。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清政府以‘格杀无论’对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杀无论’对待卖国贼。”
高谈虚论 高妙空洞、不切空际的议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谈话等。《六韬·上贤》:“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高谭清论 谭:同“谈”。高妙清正而空泛不实的言谈。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东观汉记·赵勤传》:“到叶见霸,不问县事,但高谭清论,以激励之。”
持平之论 持平:保持公正;没有偏向。公正的议论或调和折中的言论。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二》:“先师刘文正公曰:‘神仙必有,然必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必非今之说法禅僧。’斯其持平之论矣。”
议论蜂起 蜂起:指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飞舞。种种议论像蜜蜂一样涌现出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陈亮《又乙巳春(答朱元晦秘书熹)书》:“秘书与叔昌子约书,乃言‘诸贤死后,议论蜂起’。有独力不能支之意。”
访论稽古 探求讨论古代的言论和典实。作谓语、宾语;多用于考古。汉·赵歧《孟子题辞》:“矜我劬瘁,睠我皓首,访论稽古,慰以大道。”
拨万论千 形容财产众多,花钱以万千计。作谓语、状语;指人很富有。元 郑廷玉《忍字记》条二折:“谢兄弟肯留纳,我将那拨万论千这回罢,深山中将一个养家心来按捺。”
齿牙馀论 比喻随口称誉的话联合式;作宾语;指随口称誉的话。《南史 谢脁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
奇谈怪论 非常古怪又不合情理的谈论、文章。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清 钱泳《履园丛话 春旧 仲子教授》:“乾隆戊申岁,余往汴梁,遇华秋帆中丞幕中,两眼若漆,奇谈怪论,咸视异物,无一人与言者。”
长谈阔论 犹高谈阔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谈话等。《红楼梦》第二二回:“往常间只有宝玉长谈阔论,今日贾政在这里便唯唯而已。”
珠玉之论 形容精辟的言论,卓越的见解。作宾语;用于书面语。《书言故事·谈论类》:“不聆珠玉之论。”
放言高论 谓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典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置之弗论 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关心。鲁迅《无常》:“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说长论短 同“说长道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嘴多。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论议风生 谈论得极其生动而又风趣。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谈话、作文等。《宋史 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论德使能 选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选拔人才。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
评头论足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态度,评头品足。”
略迹论心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论列是非 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书 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高谈阔论 高:大声地;阔:广阔。指志趣高雅、范围广泛的谈论。多含褒义。也指大发议论或不着边际地谈论。多含贬义。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唐 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不易之论 易:变更。不可变更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偏正式;作宾语;用于指论点或意见正确。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执笔,则是不易之论。”
同日而论 犹言相提并论。作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上篇上论 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言论风生 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作谓语、状语;用于说话。清·袁枚《新齐谐·赵李二生》:“[书生]邀入坐,言论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