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偏的成语

有关偏的成语

有关偏的成语共收录2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偏三向四 谓偏向、袒护某方。作谓语、宾语;用于偏袒。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无偏无党 偏:不公正;党: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尚书 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偏信则暗 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作宾语、定语;指不能明辨是非。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无偏无陂 不偏向;不邪曲。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无偏无倚 谓笔直而无偏斜。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当中却有一条无偏无倚的荡平大路。”
救偏补弊 纠正偏向,补救弊端。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与其高谈性命,而无益于用,不如救偏补弊,随事干蛊,为有实效也。”
无偏无颇 见“无偏无陂”。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汉·王符《潜夫记·释难》:“无偏无颇,亲疏同也。”
不可偏废 偏废:偏重这个放弃了那个。指对相互关联的事物不能偏重一个方面;废弃或忽视另一个方面;而应同时并重。偏正式;作谓语;指对双方同等看待。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山谷下》:“读《庄子》,令人意宽思大,敢作;读《左传》,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书不可偏废也。”
无党无偏 同“无偏无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宋·范仲淹《王者无外赋》:“令出惟行,宁分乎远者近者;德广所及,但见乎无党无偏。”
偏乡僻壤 荒凉偏僻的地方。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荒凉地。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徇私偏向 曲从私情,偏袒一方。指处事不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偏安一隅 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作谓语、宾语;用于国土沦丧时。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7回:“赖尔岳飞竭力勤王,尽心捍御,得以偏安一隅。”
偏听偏信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以为真;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偏听偏言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不偏不倚 偏、倚:不正;歪。原指儒家的中庸之道。现指不偏袒任何一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表示公正、中立。宋 朱熹《中庸集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以偏概全 以:用;拿;偏:片面;一方面;概:概括;全:全部;全面。以片面代替全面。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偏怀浅戆 偏怀:胸怀狭窄;戆:愚拙。胸怀狭窄,见识浅陋愚拙。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投石。”
补偏救弊 弊:害处;毛病。补救偏差;纠正错误。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中。宋 魏翁《鹤山文集》:“臣愿陛下以臣前所陈未喻六条行之,以明白洞达为目前补偏救弊之策。”
祸福无偏 偏:不正,倾斜。祸福的来临是不偏不倚的。指祸福是由人自身造成的。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无名氏《锁白猿》第四折:“果然道祸福无偏,善恶相连,则为你昧己瞒心,因此上惹罪招愆。”
没偏没向 指为人公正无私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为人公正。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9回:“我就怕你挑眼,先把话说明,没偏没向。”
一偏之见 偏于一面的见解。作宾语;用于处事。《宋史·刘述传》:“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
巧言偏辞 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便巧的话。指花言巧语。作宾语、定语;指花言巧语。《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复句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领导者。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不偏不党 不偏向任何一方。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公正。春秋 鲁 墨翟《墨子 兼爱下》:“《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