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无的成语

有关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无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道无拾遗 同“道不拾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学无常师 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安然无事 犹言平安无事。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指平安顺利。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哥哥当日在汉江之上,情愿舍了嫂嫂、侄儿,留您兄弟。岂知嫂嫂、侄儿安然无事。”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计无所之 犹言计无所出。作谓语、定语;指想不出什么办法。《梁书·王僧辩传》:“子仙等困蹙,计无所之,乞输郢城,身还就景。”
相得无间 相得:彼此投合;间:嫌隙。彼此投合,没有隔阂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交往等。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一旦相遇,遂不觉胶之投漆,相得无间,宜其倾倒之至也。”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无可柰何 见“无可奈何”。
无天无日 犹言不见天日。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唐训方《里语徵实》下卷:“况是人间瞻仰地,无天无日有何因之句,多及朝廷休咎,仁宗不之罪。”
无其奈何 犹言无可奈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宣和遗事》前集:“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
孜孜无怠 同“孜孜不怠”。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勤奋。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贵而好礼,怡寄典坟,虽牵以物役,孜孜无怠,乃撰《四部要略》。”
坐树无言 见“坐树不言”。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无瑕白玉 瑕:玉上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作宾语、定语;指人或事物。清·孔尚任《桃花扇·奇扇》:“得保住这无瑕白玉身,免不得揉碎如花貌。”
郐下无讥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后以“郐下无讥”言其微不足道。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值一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无所见。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行若无事 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若:好像。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反脸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但自日俄战争结束后,它就反脸无情,和清朝反动政府勾结起来。”
变化无穷 穷:尽;完;结束。变化多种多样;没有止境。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各种事物。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厚颜无耻 颜:脸面;脸皮。脸皮厚;不知羞耻。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含贬义。《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薛荔蒙耻。”
贪求无厌 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作谓语、定语;指贪得无厌。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将门无犬子 将门:将、相的家庭。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不会有庸才俗辈。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虚无飘渺 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
于事无补 对事情毫无补益。作谓语;用于口语。丁玲《风雨中忆萧红》:“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
喜怒无常 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无所顾惮 见“无所顾忌”。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没有什么顾虑。《周书·宣帝纪》:“唯自尊崇,无所顾惮;国典朝仪,率情变改。”
至仁无亲 道德高尚仁慈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无亲疏之别。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
无耻之徒 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作宾语;用于骂人。
荒唐无稽 稽:考查。十分荒唐,不可凭信。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极其荒唐。清 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那个神字,原是野蛮世界拿出来哄着愚人的话,如今科学大明,这些荒诞无稽的谬说,那里还能立足呢?”
天无宁日 宁:安定。没有一天安宁的时候。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梁斌《红旗谱》第一卷:“自从孙大炮革起命来,把清朝的江山推到,天无宁日。”
无盐不解淡 比喻不下本钱就办不成事。作宾语、定语;指不下本钱就办不成事。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三卷:“但是无盐不解淡,总还得带些银子去,抚台的是垫了。”
世上无难事 天下没有难事。复句式;作分句;常与只怕有心人连用。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第九卷:“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
至人无梦 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尚的人。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无梦,梦境忽来,未必无兆。”
兵无血刃 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北史 序传 凉武昭王李暠》:“昭王以纬世之量。为群雄扬奉,兵无血刃,遂启霸业,乃修敦煌旧塞。”
无独有偶 独:一个。偶:一对。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清 壮者《扫迷帚》:“闻简某系蜀人,而此女亦是蜀人,可谓无独有偶。”
纤毫无犯 纤毫:非常细微;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作谓语、定语;指军纪严明。《北齐书·元景安传》:“显祖闻之,遗使推检,同行诸人赃污狼籍,唯景安纤毫无犯。”
束手无计 同“束手无策”。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申时行《杂记》:“设奸人窜入其中,为害叵测,即有缓急,外廷不得闻,宿卫不得入,吾辈大臣,束手无计,此皆公等剥肤之患也。”
无所用之 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
虚构无端 假造没有根据的事。
福无双降,祸不单行 降:降临。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作宾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5回:“这才是福无双降,祸不单行。我才脱了天条死难……又撞着这般恶魔,他来害我!”
匕鬯无惊 形容法纪严明,无所惊扰。同“匕鬯不惊”。作谓语、定语;形容镇定自若,纪律严明。黄远庸《弹劾案与新内阁》:“吾曹固甚望此震烁中外,匕鬯无惊之新阁出现者也。”
其道无由 见“其道亡繇”。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
一无所见 什么也没有看见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悄呼芸名而祝之,满室寂然,一无所见。”
无所适从 适:往;从:听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不知怎幺办才好。宋 姚宽《西溪丛语》:“观古今诸家潮之说者多矣……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招揽生意的用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
无恶不为 见“无恶不作”。作谓语、定语;指干尽了坏事。《隋书·杨秀传》:“嫉妒于弟,无恶不为,无孔怀之情也。”
无迹可求 见“无迹可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杳无人烟 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作谓语、定语;指地方偏僻荒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师兄差疑了,似这杳无人烟之处,又无个怪兽妖禽,怕他怎的?”
横行无忌 横行:行动蛮横;倚仗暴力干坏事;无忌:肆无忌惮。仗势无所顾忌地干坏事。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坏人。《明史 赵南星传》:“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
无所不知 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作谓语、定语;指万事通。《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万无失一 万: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有绝对把握。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7卷:“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一也。”
狂悖无道 狂悖:狂妄背理。狂妄猖獗,蛮不讲理。作谓语、定语;指人蛮横。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中》:“汉大臣征贺为嗣,即位,狂悖无道。”
无私无畏 因为不自私而无所畏惧。作谓语、定语;指人公正。
美玉无瑕 瑕:玉斑。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的无缺点。作谓语、定语;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他是个娇滴滴美玉无瑕,粉脸生春,云鬓堆鸦。”
相安无事 安:平安。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征敛无度 征:征收。敛:聚。指统治者无限度地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亦作“征敛无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
视有若无 视:看待。把有这回事看得就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形容不当一回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8回:“宝之这戏子见怪贤闲事,视有若无。”
六亲无靠 形容很孤独,没有亲属可依靠。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形容乐声美妙。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我家现在六亲无靠,故乡举目无亲,除叔叔外,别无可托之人。”
无计奈何 谓无法可施。语本宋欧阳修《渔家傲》词:“愁倚画楼无计奈,乱红飘过秋塘外。”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宋·欧阳修《渔家傲》词:“愁倚画楼无计奈,乱红飘过秋塘外。”
余味无穷 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作谓语、定语;指事物耐人回味。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五章:“须是如我方才的样子,轻吸慢嘘,不惟安然无恙,且觉余味无穷哩!”
无间冬夏 见“无冬无夏”。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无间冬夏,读书恒至夜半。”
无关紧要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作谓语、定语;指不会影响大局。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可见字音一道,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大贤学问渊博,故视为无关紧要;我们后学,却是不可少的。”
无颠无倒 犹言颠颠倒倒。谓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老儿也似这般烦恼的无颠无倒,越惹你揉眵抹泪哭嚎啕。”
无尤无怨 尤:怨恨。毫无怨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
渺无人踪 很少看见人的踪影,形容空旷寂静。作宾语、定语;形容空旷寂静。王汶石《大木匠》:“田间是静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静悄悄的渺无人踪。”
一无所有 什么都没有(一:一概;完全)。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敦煌变文集 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
有一无二 指事物独特,极难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难得。明 姚子翼《遍地锦 劝主》:“似这等才调,也算得有一无二的了。”
皇天无老眼 皇天:上天。老天爷没有长着眼睛,不能公正对待世事。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不公。唐·杜甫《送惠二归故居》:“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
叩阍无路 叩:敲。阍:宫门。无法敲到宫廷的门。形容百姓无处伸冤。亦作“叩阍无计”、“叩天无路”。作谓语;用于有冤无处诉。《明史·翟凤翀传》:“大臣造膝无从,小臣叩阍无路。”
洁白无瑕 洁白:指没有其它颜色污染的白色。无瑕:指没有瑕疵(斑点)。原指纯白无斑点的玉,现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污点。
一无长物 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作谓语、定语;形容贫困。《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强将手下无弱兵 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穷极无聊 无聊;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原形容生活贫困;生活没有着落。现多形容无事可做;精神上非常空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朝 宋 费昶《思公子》诗:“虞卿亦何命,穷极若无聊。”
身无寸铁 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境遇。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庑下预伏壮士,突然杀出,将二人砍为数段。虽有从人,身无寸铁,一时毕命。”
有恃无恐 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无所畏惧;毫无顾忌。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生死无贰 贰:背叛,有二心。至死没有二心。指十分坚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立场等。《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陷阵则生死无贰,其所以致胜于我者,殆不尽由船坚炮利之故。”
贻患无穷 贻:遗留;穷:尽。留下无穷的祸患。形容后果极坏,影响严重。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然事事养痈不治,亦贻患无穷。”
旷邈无家 旷:空阔;邈:远。远离家乡,没有家室。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兄旷邈无家,我夙夜代筹久矣,行当为君谋一佳耦。”
无往不克 无论到哪里,没有不胜利的。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通典·食货》:“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溪壑无厌 溪壑:山里的溪流和深谷;厌:满足。比喻人的贪欲太大,难以满足。作谓语、定语;指人很贪心。《南齐书·谢脁传》:“自尔升擢,超越伦伍,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
有屈无伸 屈:委屈,冤枉。蒙受冤枉而无法伸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女姑姑》第四折:“想当日酷刑害逢危遭困,您那一日便逼的我有屈无伸。”
无从置喙 没有话可说,没有可插嘴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庆兰《莹窗异草三编·宠眉叟》:“卢年禾三旬,断狱精严,令人无从置喙。”
渺无影踪 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作谓语、状语;指没有踪迹和影子。茅盾《腐蚀 十一月十三日》:“努力追忆昨夜的颠倒迷梦,然而——已经渺无影踪。”
黯淡无光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昏暗不明亮。作谓语、定语;指自然或社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无路可走 处于极限,到达不可能逾越之处。作谓语、状语;指绝境。
无虑无思 犹言无忧无虑。作谓语、定语;形容无所用心。《魏书·李顺传》:“故言肆欲,无虑无思。”
无恶不作 恶:坏事。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
无施不可 用在任何地方均甚得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馎饦:汤饼。如果没有米面,最灵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食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事情不可能做到。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宋·陈亮《又壬寅夏书》:“富家之积蓄皆尽矣,若今更不雨,恐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日无暇晷 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
朴素无华 俭朴:不浮华。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人品。《元史·乌古孙泽传》:“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阒无一人 阒:空。指空荡荡,没有一人。作谓语、定语;指空荡。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曾梦至一处,见禅床几杖萧然,而阒无一人。”
无所畏惮 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顾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茫无涯际 辽阔浩渺而无边际。亦作“茫无边际”。作谓语、定语;用于巨大。瞿秋白《〈饿乡纪程〉跋》:“如今幸而见着心海中的灯塔,虽然只赤光一线,依微隐约,总算能勉强辨得出茫无涯际的前程。”
无如之奈 犹无如之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乔吉《两世姻缘》第四折:“也是他买了个赔钱货,无如之奈。”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态度。《晚清文学丛钞》:“雪岩若无其事,说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
毫无逊色 表示比得上,丝毫不差。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