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迟的成语
有关迟的成语
有关迟的成语共收录23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迟疑不定 | 犹言迟疑不决。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
迟迟吾行 | 迟迟:慢慢地。原指慢慢考虑考虑再走。形容恋恋不舍地离开。 | ||
必里迟离 | 阴历九月九日。 | 作宾语;指重阳节。 | 《辽史 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 |
迟回观望 | 同“迟疑观望”。 |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能决断。 | 《清史稿·李森先传》:“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
迟徊观望 | 犹言迟疑观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刘揆一《黄兴传记》:“主张国内军事当局,乘日本大隈内阁迟徊观望之时,及早自动,以武力收回青岛。” |
迟疑顾望 | 犹言迟疑观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唐·刘餗《惰唐嘉话》卷中:“[李勣]今若即发者,我死后可亲任之,如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
迟眉钝眼 | 指眼神呆滞,不灵活。 | 作宾语、定语;指呆板。 |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并且迟眉钝眼地,看着人憨痴痴地,比蔡兴顺精灵不到多少。” |
迟疑观望 | 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清·李渔《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什么还要迟疑观望?” |
毫不迟疑 | 毫:一点儿。一点儿也不迟疑。 | 作谓语、状语;指很果断。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 |
说时迟,那时快 | 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 作分句;旧小说用语。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
迟暮之年 |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 作宾语;比喻晚年。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三回:“年兄之论固正,但只是年兄迟暮之年,当此严冷之际,塞外驱驰,良不容易。” |
姗姗来迟 | 旧时形容女子走路迟缓从容的样子。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表示迟到的意思。 | 东汉 班固《汉书 外戚传上 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
船到江心补漏迟 |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 复句式;作分句;指事先没准备,临时措施不得力。 | 元 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 |
美人迟暮 |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 主谓式;作宾语;指流光易逝,盛年难再。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珊珊来迟 | 同“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 作谓语、宾语;表示迟到的意思。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第三集:“备蜀锦十端,踵门请见,丽珊珊来迟,贾恨相见晚。” |
迟疑不断 | 犹言迟疑不决。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唐 韩愈《沦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
迟疑未决 | 形容拿不定主意。 | 作谓语、宾语;指犹豫不定。 | 《新五代史 前蜀世家 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
迟日旷久 | 犹言旷日持久。 | 作谓语、定语;指时间久。 | 《商君书·君臣》:“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 |
迟徊不决 | 犹言“迟疑不决”。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为朝廷计,与其迟徊不决以启天下之疑,何如明示政纲以箝党人之口。” |
欲速反迟 | 速:快;迟:慢。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达到目的。 | 《论语 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宋 刘克庄《答陈璘司户》:“老来怯酬唱,欲速反成迟。” | |
马迟枚疾 | 见“马工枚速”。 | 作宾语;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 清·陈祖范《寄沈归愚》诗:“鹤怨猿惊怀故地,马迟枚疾斗新篇。” |
事不宜迟 | 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杨春道:‘好计!我和你便去,事不宜迟!’” |
迟疑不决 |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 作谓语、宾语;指犹豫不定。 | 《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