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因的成语
有关因的成语
有关因的成语共收录63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互为因果 | 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 作谓语、定语;指相辅相成。 | 韩振波《多余的人》:“老师教得十分尽力,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再攀艺术高峰;学生非常刻苦,进步之快超出教师的逆料。于是,二者互为因果。” |
因袭陈规 | 沿用老规章。因袭:继续使用。陈规:过时了的规章制度。 | 作谓语、定语;指不知变通。 | |
因敌取资 | 因:依,靠;资:财物,资用。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 偏正式;作谓语;指从敌人方面取得所需的物资。 | 《北史 燕凤传》:“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
因祸为福 | 变坏事为好事。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
倒因为果 | 颠倒因果关系,把原因说成结果。 | 作谓语、宾语;指颠倒了因果关系。 | |
天假因缘 | 假:借。上天给予的美好姻缘或缘份。也指难得的好机会。同“天假良缘”。 | 作宾语;指良好机遇或缘分。 | 清 黄宗羲《复秦灯岩书》:“然其至非言可传,天假因缘,或在异日。” |
倒果为因 | 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 连动式;作谓语;指颠倒了因果关系。 | 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曾不问资本所以群趋于都会之故,是所谓倒果为因者耳。” |
因树为屋 | 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绝迹于梁饧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 |
因果报应 |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
因公假私 | 借公务谋取私利。 |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
事出有因 |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事物。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
等因奉此 | 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下文”。现多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
怠惰因循 | 怠惰:懈怠、懒惰。因循:拖延。形容懒散拖沓。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愿尽其学,职事羁缠,未得继清,怠惰因循,不能自疆(强)。” |
不因人热 |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人独立,不依靠别人。 | 汉 刘珍《东观汉记 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
相因相生 | 互相承袭,互相促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谢榛《四溟诗话》第四卷:“夫因朴生文,因拙生巧,相因相生,以至今日。” |
因人成事 |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 偏正式;作谓语;指依凭他人办成事情。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因缘为市 | 旧指官吏借不公正的判决,收受贿赂。 | 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刑法志》:“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死则予死比。” |
兰因絮果 |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 清 龚自珍《丑奴儿令》:“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掐也凄迷,梦向楼心灯火归。” |
因公行私 | 见“因公假私”。 | 作谓语、定语;指假公济私。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宠传》:“断狱者急于蒡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 |
因敌为资 | 犹因敌取资。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 |
因风吹火 | 因:顺着。顺着风势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常用作谦词。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因风吹火,用力不多,一发搭了他去。” |
收因结果 | 谓了却前缘,得到结果。旧有因果报应之说,谓前有因缘则必有相对的后果。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晁瑞礼《柳初新》:“共伊合下,深盟厚约,比望收因结果。” |
因小见大 |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的方面。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看问题等。 | |
因利乘便 | 因:顺着。凭藉有利的形势。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汉 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
转转相因 | 因:因循。辗转相传,互相因循。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成帝纪》:“传以不知,周行天下”如淳注曰:“在位者皆不知阴阳时政,转转相因,故令后人遂不知也。” |
用天因地 | 利用天时,顺应地利。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观汉记·公孙术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也。” |
祸因恶积 | 积:积聚。灾祸产生是因为坏事做多了。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看修行似福缘善庆,论因果是祸因恶积。” |
因乌及屋 | 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关事物。 |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过分偏爱。 | 《尚书大传·大战》:“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
因事制宜 | 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根据不同的事情,制定适宜的措施。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西汉 班固《汉书 韦贤传》:“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 |
收因种果 | 见“收因结果”。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当日要一文钱没处求,今日享千种粟飞嫌薄……权做个收因种果。” |
因地制宜 | 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
苟且因循 | 苟且:只图目前,得过且过;因循:拖沓,疲沓。沿袭旧的,敷衍应付,得过且过,不求进取。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会变通。 | 宋·王安石《让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
因循守旧 | 因循:沿袭;照老一套不改变;守旧:死守旧的一套;因袭死守着旧的一套。指思想保守;不解放;缺乏创新精神。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
因循苟且 | 因循:沿袭;苟且:敷衍;马虎。沿袭旧的一套;敷衍了事;不求革新。形容只图维持现状;得过且过。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宋 吕祖谦《答潘叔度》:“以此等语言自恕,则因循苟且,无一事可为矣!” |
因果不爽 | 爽:失。佛教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因果报应从来不会违背。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
不因不由 | 犹言无意之中。 | 作状语;用于无意识的行动。 |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西门庆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观看。” |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智:聪明才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宋·悟明《联灯会要·道本禅师》:“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
因任授官 | 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 作谓语、宾语;用于选拔干部。 | 《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
因循苟安 | 因循:照旧不改;苟安:苟且偷安。沿袭旧的一套,苟且偷安过日子。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老舍《四世同堂》:“他觉得北平人并不尽像他自己那么因循苟安。” |
因人而异 |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作谓语、定语;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
来因去果 | 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 作宾语;指事情的原委。 | 谢觉哉《不惑集 领会》:“领会是‘心领神会’,不仅懂得文件的意义,而且懂得文件的来因去果。” |
因时施宜 | 因:根据;宜:适当。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 作谓语、宾语;指根据时间来处理。 | 东汉·班固《汉书·韦贤传论》:“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 |
因陋就寡 | 谓满足于简陋苟且,不求改进。 | 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处事。 |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
造因结果 | 谓无论制造何种因缘,必得相应之后果。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结果的这场公案,原是上天给众生开得一个公共道场。” |
因时制宜 | 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晋书 刘颂传》:“所遇不同,故当因时制宜,以尽事适今。” |
因陋守旧 | 陋:不合理;守旧:保持旧的。指因袭不合理的老一套而不加改进。 | 作谓语、定语;指不会变通。 | 《宋史·欧阳修传》:“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 |
因循敷衍 | 沿袭旧的,敷衍应付。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会变通。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8章:“炮兵营营长杨某,好像染有嗜好,整天萎靡不振,因此办事也提不起精神,只是因循敷衍。” |
因势利导 | 因:循;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推动。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
前因后果 | 佛教讲;先前种什么因;后来就结什么果;指事情发生的起因和它的结果。指事情的全部过程。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线索。 | 梁 萧子显《南齐书 高逸传论》:“史臣曰:‘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琐相袭。’” |
因循坐误 | 因循:迟延拖拉;坐误:坐失。指情况有了变化,还照老一套办,因而耽误了事情。 | 作谓语;指误事。 | 曾朴《孽海花》第24回:“照这样因循坐误,无怪有名的御史韩以高约会了全台,在宣武门外松筠庵开会。” |
因材施教 |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进行;教:教育。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因难见巧 | 因:由于某种缘故;巧:巧妙。由于难而更显出技艺的巧妙。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宋 欧阳修《六一诗话》:“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 |
香火因缘 |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 作宾语;指彼此契合。 | 《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
因人制宜 | 因:依据;制:制定;宜:合适。根据人们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李欣《老生常谈·以人为鉴》:“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人制宜。” |
因噎废食 | 噎:食物堵塞在咽喉;废:停止;食:吃。因吃东西卡过喉咙;从此就停止吃东西。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就停止不干。 | 偏正式;作定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 汉 刘向《说苑》:“一噎之故,绝谷不食。” |
因小失大 | 因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汉 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
絮果兰因 |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夫妻。 |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 |
因陋就简 | 因:沿袭;陋:简陋;就:将就。马虎凑和;任其简陋;不求改进。指就着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褒义。 | 汉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
造因得果 | 见“造因结果”。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可见造因得果,虽有人为,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 |
因其固然 | 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 ||
因势乘便 | 根据形势顺便达到目的。 | 作谓语、定语;指顺势。 | 汉·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因祸得福 | 因遭遇灾祸之后反而得到福。指对祸患处理得当;坏事变成了好事。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
陈陈相因 | 陈:旧;因:沿袭。原指皇家粮仓里;陈粮再加上陈粮;年年堆积。后用以比喻沿袭旧的一套;没有改进和创新。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毫无创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