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骤的成语

有关骤的成语

有关骤的成语共收录18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骤雨暴风 亦作“骤雨狂风”。亦作“骤风暴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归途记》:“初六日壬辰,阴晴不定……入夜骤雨暴风一阵。”
骤雨不终日 骤:急速;终:竟,从开始到末了;终日:整天。攀雨下不了整天。比喻势头很猛不能持久。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春秋·楚·李耳《老子》第23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骤不及防 谓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作谓语、状语;指突然。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我海军亦于天明发炮,向丹水池一带清军射击,毁美孚洋油栈及火车五辆。清军骤不及防,退之二道桥。”
骤雨狂风 见“骤雨暴风”。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宣和书谱·释怀素》:“自谓得草书三昧……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臯、钱起之徒皆有诗美之。状其势以谓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暴风骤雨 暴:突然而猛烈的;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有时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迅疾而猛烈的风雨或群众运动。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
风驰雨骤 形容像风雨一样迅捷猛烈。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风雨。《旧五代史 梁书 谢彦章传》:“每敦阵整旅,左旋右抽,虽风驰雨骤,亦无以喻其迅捷也,故当时骑士咸乐为用。”
骤风急雨 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骤雨狂风”。宋 郭熙淳《林泉高致 画诀》:“夏山雨过,浓云欲雨,骤风急雨,又曰飘风急雨。”
齐驱并骤 见“齐驱并驾”。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宋·王安石《上邵学士书》:“则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
狂风骤雨 原形容大风大雨。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武王伐纣平话》下卷:“我是龙身,去处有狂风骤雨。”
龙驰虎骤 谓群雄逐鹿。作宾语、定语;用于乱世等。明·沈寿民《江上行》:“龙驰虎骤真人出,手挽经纶分乱麻。”
云奔雨骤 骤:迅速。像云一样聚散,像雨一样迅急。形容人的聚散迅速作谓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唐·无名氏《庐山远公话》:“须臾之间,见听众云奔雨骤,皆至寺内。”
急风骤雨 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作主语、宾语;形容声势浩大。章炳麟《五无论》:“至于神话,希腊、印度皆立男女二神,而急风骤雨则群指为天神战斗之事。”
疾风骤雨 疾:又快又猛;骤: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风雨来势猛。《淮南子 兵略训》:“何谓隐之天?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车驰马骤 形容车马奔驰迅猛。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魆风骤雨 犹暴风骤雨。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白兔记·私会》:“魆风骤雨,不入寡妇之门。”
猛风骤雨 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作主语、宾语;形容迅疾而猛烈的风雨。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忽见乌云陡暗,猛风骤雨,冰雹如阵一般打来,打得那些丁夫,跌跌倒倒,往后退避。”
骤风暴雨 见“骤雨暴风”。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柳青《铜墙铁壁》第八章:“众人都担心这时正是下雷雨的节令,猛不防来一阵骤风暴雨,人们藏在地洞里难免遭水淹。”
飘风骤雨 同“飘风暴雨”。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大雨。《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