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磨的成语

有关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磨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耳鬓斯磨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作谓语、定语、状语;多指小儿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一处,耳鬓斯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
攻大磨坚 磨:物体相摩擦;坚:硬。比喻艰辛。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攻大磨坚,莫能与之争。”
砥砺琢磨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作谓语;用于学业方面。蔡东潘《民国通俗演义》第108回:“政府于诸生期许之重,凡兹再三申谕,固期有所鉴戒,勉为成材。其各砥砺琢磨,毋负谆谆告诫之意。”
积谗磨骨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文选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积毁销金,积谗磨骨,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吕向注:“言毁谗之深,能销磨金石之坚。”《梁书 江淹传》引作“积谗糜骨”。
砥行磨名 磨砺德行与名节。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气,运奇蓄异,将进善于所灭。”
磨乾轧坤 乾:天;轧:碾压;坤:地。磨着天,擦着地。形容顶天立地,十分高大。作谓语;同“顶天立地”。明·刘基《龙虎台赋》:“于赫龙虎之台,磨乾轧坤。”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磨牙吮血 磨利牙齿,吮吸鲜血。多形容像野兽一样嗜杀。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凶残。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万古不磨 磨:磨灭。永远不会磨灭。作谓语、定语;用于功绩等。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
恶人自有恶人磨 磨:折磨。指狠毒的人自然会有更狠毒的人来折磨他。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好人还遇好人救,恶人自有恶人磨。”
切磨箴规 切:切磋;箴规:规谏,劝戒。互相批评,互相帮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互相帮助。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作宾语、定语;用于教诲人。冯德英《山菊花》下部第九章:“你先想想,你打石头要不要先打好工具!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搦朽磨钝 谓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励求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答宾戏》:“当此之时,搦朽磨钝,铅刀皆能一断。”
磨砻浸灌 亦作“磨礲浸灌”。切磋浸染。形容勤学苦练,始终不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志铭》:“君时任戴冠,通《诗》《书》,与群日讲说周公、孔子,以相磨砻浸灌,婆娑嬉游,未有舍所为为人意。”
磨砻砥砺 亦作“磨砻底厉”。亦作“磨礲砥砺”。①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②磨砺锻炼。作谓语、状语;指反复磨练。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磨砻砥砺,未见其损。”
水磨功夫 掺水细磨。比喻周密细致的工夫。作宾语;形容某件事物的周密细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须用些水磨功夫撩拨他,不怕不上我的钩儿。”
历世磨钝 见“历世摩钝”。
脱靴磨墨 指极力侍侯与讨好文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当殿挥毫,番书草就番人吓。脱靴磨墨,宿憾今朝释。”
千磨百折 形容受磨难、遭曲折之多。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人怀忠愤,如报私仇,千磨百折,有进无休。”
十年磨剑 比喻多年刻苦磨练。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唐 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擦掌磨拳 形容准备动武,准备动手干或焦灼不安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准备动手干某事。《西游记》第二二回:“那大圣护了唐僧……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就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忍不住要去打他。”
磨昏抉聩 抉:撬开;聩:糊涂。启发教育愚昧糊涂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教师等。唐·司空图《泽州灵泉院记》:“长老继作,磨昏抉聩。”
磨墨濡毫 濡:湿;毫:毛笔。磨好墨,把毛笔润湿。指动手写文章。作谓语;指准备写字书法。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3回:“亭亭正在磨墨濡毫,忽见红红、宛如从外面走来。”
磨牙费嘴 指反复琐碎的谈话或争论。作宾语、定语;指无用的争论。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5回:“我的性儿你是知道的,我是合你磨牙费嘴的人么?”
磨墨吮毫 毫:毛笔。磨好墨,把毛笔润湿。指动手写文章。作谓语;指准备写字书法。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0回:“各生童磨墨吮毫,发笔快的,早已有了破题、承题、小讲。”
磨拳擦掌 ①形容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②激动、气愤的样子。作谓语、状语、补语;指跃跃欲试的样子。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但题起厮杀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枪,各分战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可也磨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头气。”
水磨工夫 比喻周密细致的工夫或耐心地做工作。偏正式;作宾语;形容某件事物的周密细致。清 陈确《柬同志二首》:“学者且耐心于人伦事物,用些水磨工夫,他日经世之学,端不越此,又何性命之可言乎?”
磨砻底厉 见“磨砻砥砺”。
磨不磷,涅不缁 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作定语、宾语、分句;用于处世等。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8回:“孰知铁中玉正以持己,礼以洁身,闻臣言怒以为污辱,竟不俟驾而行。其磨不磷,涅不缁,豪杰之士也。”
磨盘两圆 比喻做人圆滑,双方都不得罪。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圆滑处世。明 徐渭《翠乡梦》第一出:“俺如今不添别缘,老实说磨盘两圆,呀,俺则把这几点儿回话柳爷衙院。”
磨砻隽切 砻:磨。相互切磋研讨。作谓语、状语;指反复研讨。宋·王安石《进说》:“磨砻隽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
磨嘴皮子 说废话作谓语;用于口语。浩然《艳阳天》第84章:“别白磨嘴皮子了,咱们反破坏,把糟蹋麦子的鸡全砸扁它!”
磨铅策蹇 磨钝刀,鞭蹇驴。比喻勉力而为。作谓语;指尽力做。唐·白居易《与陈给事书》:“可与进也,乞诸一言,小子则磨铅策蹇,骋力于进取矣。”
耳鬓撕磨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男女相恋。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
临阵磨刀 临:到;快要;阵:军队作战时布置的阵势;这里指上阵打仗。枪:梭镖一类的兵器。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磨穿铁鞋 形容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作谓语、宾语;指长途跋涉。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俺走天涯磨穿铁鞋,哭穷途西风洒泪,讨的个一事无成两鬓衰。”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比喻持之以恒,终必有成。功,亦作“工”。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程树榛《大学时代》第二十五章:“‘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你是个能下功夫的人,有肯动脑筋,自然都能干出个眉目来。”
卸磨杀驴 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连动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刘绍棠《狼烟》:“只怕归队以后,打下萍水县城,他就得卸磨杀驴。”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铁砚磨穿 铁铸的砚台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恒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颠扑不磨 见“颠扑不破”。作谓语、定语;用于理论、学说等。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你不信,试看将来不远的,便应有一个穷源反本、颠扑不磨的定论。”
磨刀霍霍 霍霍:摹拟磨刀的东西。霍霍地磨刀。原指响亮的磨刀;准备宰杀。现多指准备杀人或发动战争。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磨踵灭顶 同“摩顶放踵”。
磨盾之暇 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磨砻镌切 磨砺切磋。宋·王安石《进说》:“磨砻镌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
磨砺以须 磨快刀;等待着。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好等待的准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复句式;作分句;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受环境影响。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磨穿铁砚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元 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坐破寒毡,磨穿铁砚。自夸经史如流,拾他青紫,唾手不须忧。”
十磨九难 指不断遭受的磨难。作宾语、定语;指不断遭受的磨难。
磨昬抉聩 救治教化愚昧糊涂的人。
磨破口舌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作谓语;指费尽口舌。
泽吻磨牙 犹言龇牙咧嘴。凶残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酷吏传序》:“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
磨礲淬励 切磋琢磨,反复研讨。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耳鬓厮磨 鬓:鬓发;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厮:互相;磨:擦。头靠得很近;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男女相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磨砻淬励 砻:磨;淬励:淬火磨砺。形容反复磨练,研讨。作谓语、状语;指反复研讨。宋·李纲《与潘子贱龙图书》:“思得卓识博闻之士相与讲习,磨砻淬励,证其是黜其非,增益其所未至。”
磨刀擦枪 形容作战前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作战前的准备工作。李晓明《平原枪声》:“红枪会的人个个赤膊卷腿,磨刀擦枪,横眉瞪眼地注视着马英。”
磨礲浸灌 见“磨砻浸灌”。
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铁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铁棒槌也能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肯花力气,事情一定能成功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虞韶《日记故事》:“道逢一老妪,磨铁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还卒业。”
刮垢磨痕 涤除污垢,磨除伤痕。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事。唐·孙樵《与高锡望书》:“贵文则丧质,近质则太秃,刮垢磨痕,卒不能到史。”
游回磨转 犹言团团转。作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1回:“玳安来家,到处寻书童儿,那里得来,急的只游回磨转。”
刮垢磨光 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也比喻仔细琢磨。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唐 韩愈《劝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铁杵磨成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切磋琢磨 切:指加工骨头;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石;磨:指加工石头。原指对玉石、象牙等的细加工;现指讨论问题;取长补短。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学术研究。汉 王充《论衡 量知篇》:“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转弯磨角 见“转弯抹角”。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二回:“锦云笑道:小春姐姐把‘爽爽快快’读做‘霜霜快快’,把‘转弯磨角’读做‘转弯磨禄’,满口都是古音,他还说人讲究古音。”
昏镜重磨 昏镜:昏暗的铜镜。将昏暗的铜镜重新磨光。比喻重见光明。作谓语;比喻重见光明。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投至今日,得见孔目哥哥呵!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磨。”
指山卖磨 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作主语、谓语、宾语;指借此说彼。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白磨嘴皮 指说了一些无用的话,不能说动对方。作谓语、宾语;指无用的谈话。
策顽磨钝 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我可也为甚的甘受贫,不厌勤,抵多少策顽磨钝,也只为不如人,学做儒人。”
磨礲砥砺 见“磨砻砥砺”。
铁棒磨成针 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铁杵磨成针”。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 颐琐《黄绣球》第十章:“拼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的迟,实在收效最速。”
磨厉以须 亦作“磨砺以须”。谓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作谓语;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3回:“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
有钱使得鬼推磨 推磨:指辛苦劳累的工作。形容金钱万能。作宾语、定语、分句;指金钱的作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常言道:‘有钱使得鬼推磨。’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
百般折磨 用各种方式使人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痛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整人。宋 李昉《太平广记 精察二 孟简》:“土豪又叫村里的二十多个妇女……然后揪着她的头发把头往地上碰,百般折磨污辱,包君的妻子本来就瘦弱多病,并且怀有身孕,回到船上就死了。”
永不磨灭 永远不会消灭。常指光辉事迹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郭沫若《创造者》:“你们是永不磨灭的太阳,永远高照着时间的大海。”
临阵磨枪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砺世磨钝 激励世俗,磨炼愚钝作谓语、定语;指启蒙世人。宋 秦观《官制下》:“爵禄者,天下之砥石,圣人所以砺世磨钝者也。”
打旋磨子 转动磨子,反复不停。比喻向人有所要求献殷勤。作宾语、状语;指纠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儿,给我们琏二奶奶跑着借当头。”
好事多磨 磨:艰难、障碍。指好的事情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许多波折。也指真挚的爱情经常经历曲折。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男女爱情等。宋 晁端礼《安公子》:“是即是,从来好事多磨难。”
消磨岁月 消磨:虚度。虚度年月。作谓语、定语;指虚度年月。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再说那舅太太只和姑娘这等消磨岁月,转瞬之间,早度过残岁,又到新年。”
百世不磨 磨:消灭,磨灭。千秋万代永不磨灭。作谓语、宾语;指人的业绩及功劳。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南匈奴传论》:“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箴规磨切 箴规:规谏,劝戒;切:切磋。互相批评,互相帮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互相帮助。唐·韩愈《答冯宿书》:“朋友道缺绝久,无有相箴规磨切之道。”
擦拳磨掌 形容准备动武,准备动手干或焦灼不安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准备动手干某事。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
磨杵成针 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补充式;作谓语;含褒义。明 杨慎《七星桥记》:“矢磨杵成针之志,徼折梅寄慲之灵。”
磨砖作镜 磨砖头成镜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宋·陆游《仰首座求钝庵》诗:“掘井及泉那用巧,磨砖作镜未为愚。”
操揉磨治 犹言反复磨练。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磨砥刻厉 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作谓语、定语;指反复钻研。明·李东阳《成斋记》:“学必穷日夜磨砥刻厉,久而后有得焉。”
磨磨蹭蹭 行动迟缓,做事拖拉。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处事。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里一笔,那边一扫,再来磨磨蹭蹭,十来下,成了。”
面壁磨砖 比喻事不能成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景德传灯录 南岳怀让禅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乃取一砖,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
磨牙凿齿 咬牙切齿。形容凶狠的样子。作定语、状语;同“咬牙切齿”。清·钱谦益《刻<邹忠介公奏议>序》:“呜呼!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相仍而未艾。”
死缠硬磨 指一味不休的纠缠某人或某事。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口语。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要不然张彪怎么会死缠硬磨不肯放过她呢!”
不可磨灭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业绩等永远流传。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
千古不磨 流传千万年也不会磨灭。犹千古不朽。作谓语、定语;用于功绩等。清 李渔《闲情偶寄 结构第一》:“《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
指山说磨 比喻错此说彼。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如何远打周折,指山说磨,拿人家来比。”
洗濯磨淬 修养锻炼。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上韩太尉书》:“士大夫皆自洗濯磨淬,戮力于王事,而不敢为非常可怪之行。”
菱角磨作鸡头 比喻困难大,波折多。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宋·陆游《书斋壁》诗:“平生忧患苦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圆。”自注:“俗谓困折多者谓菱角磨作鸡头。”
磨揉迁革 迁革:变化。通过磨练引导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作谓语;用于教育等。宋·欧阳修《吉州学记》:“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磨杵作针 形容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功到自然成。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止忧》:“人非铁石,奚堪磨杵作针;寿岂泥沙,不禁委尘入土。”
痒磨树者 因为痒而在树上磨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