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境的成语

有关境的成语

有关境的成语共收录2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身入其境 身:亲身;境:环境。指亲自经历了那种境地。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亲自面对。清·周生《扬州梦·梦中人·毕生妇》:“时而点头会意……时而如身入其境。”
保境安民 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作谓语、宾语;指军队的职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身当其境 见“身临其境”。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亲自面对。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可惜这些资料,我在目前不能得到,我不能写些更具体的事实来,使未身当其境的朋友们也同样感泣一下。”
入境问禁 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开疆拓境 同“开疆拓土”。作谓语;指开拓疆域。明·陈子龙《晋论》:“武帝开疆拓境,几侔秦汉。”
身临其境 身:亲身;临:到;其:那个;境:环境;地方。亲身到过那个地方。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偏正式;作宾语、分句;指尊重别人的文化。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渐至佳境 见“渐入佳境”。作谓语、宾语;表示向好的方面发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情随境变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变化。作谓语、分句;形容人的思想感情。明·袁宏道《叙小修诗》:“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遂情生。”
恍如梦境 好象是在梦里一样。作谓语;指好像做梦一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两相惊喜,握手入帷。见儿卧床上,慨然曰:‘我去时儿才及膝,今身长如许矣!’夫妇依倚,恍如梦寐。”
时过境迁 迁:变化。时间一过去;境况就会发生变化。联合式;作谓语;指时间变化。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学问无止境 止境:尽头。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作宾语、分句;指学问。
学无止境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身历其境 亲身来到某个地方。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亲自面对。《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
事过境迁 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境:情况;迁:变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同时过境迁。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大同境域 大同:所有地方都这样。古代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现指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亲临其境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作谓语、定语;指亲自参加。《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
闭境自守 指封闭四境,严加防守。作谓语、定语;比喻行为保守。明 唐顺之《与河南李中丞石迭书》:“吾兄以素望起而任磁镇之计,若太原再警,势须鼓行而前,不得闭境自守而已也。”
渐入佳境 佳境:美好的境界。逐渐进入美好境界。比喻情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动宾式;作谓语、状语;表示向好的方面发展。《晋书 文苑传 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无人之境 境:地方。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宋 杨万里《国势中》:“不茸一垒,不置一卒,使寇之去来,如入无人之境。”
漫无止境 指永远不会停止或没有边际。
保境息民 保卫国家边疆,使人民得以安宁。作谓语、定语;指军队的职责。《周书 刘雄传》:“先是,国家与齐通好,约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扰。”
永无止境 止境:尽头。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茅盾《秦岭之夜》:“秦岭上还有积雪,秦岭的层岚屏障永无止境似的。”
苦乐之境 境:境地。痛苦与欢乐的境界。作主语、宾语;用于人的生存环境。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并驰于苦乐之境,皆入于生死之门。”
如入无人之境 境:地方。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动宾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作战勇敢,无人敢阻挡。《旧五代史 汉书 杜重威传》:“每敌骑数十驱汉人千万过城下,如入无人之境,重威但登陴注目,略无邈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