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及的成语

有关及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及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及时应令 与季节时令相适应。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忙着替孙子做了一套及时应令的棉袍褂,预备开贺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可望而不可及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
愚不可及 及:赶上。形容愚笨到了极点。补充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鸡不及凤 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作宾语、定语;用于父子之间。《南齐书·王慈传》:“谢超宗尝谓慈曰:‘卿书何当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也。’”
耳濡目及 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罚弗及嗣 罚:惩罚,处罚;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罚等。《尚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管见所及 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抱朴子 勤求》:“故世间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者。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于纷若之书,及于祭礼拜伏之间而已矣。”
后悔莫及 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补充式;作谓语;形容悔恨或劝诫人。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反水不收,后悔不及。”
狧穅及米 比喻逐步侵蚀渐及全体。
望尘靡及 见“望尘莫及”。作谓语、定语;指远远落在后面。清·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耳。”
及时行乐 及时:抓紧时机。抓紧时机寻欢作乐。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指消极性享乐。《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
可望不可及 及:接近。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作谓语、定语、分句;指达不到。王朔《橡皮人》:“锦绣之地远去,虽历历在目可望不可及。”
悔之不及 后悔也来不及了。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
懊悔莫及 懊悔:悔恨。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作谓语、定语;指后悔。
恕己及人 恕:宽恕。宽恕自己,推及别人。作谓语、定语;指宽恕别人。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嗟悔无及 叹息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作谓语;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尚书·盘庚上》:“汝悔身何及。”
疾雷不及塞耳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风牛马不相及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夫孰知兰之生产,与彼风牛马不相及之猫,有此若大关系乎?”
疾雷不及掩耳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复句式;作定语、分句;比喻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六韬 军势》:“善者从而不择,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瞬目。”
始料所及 料:料想,估计;及:达到。指当场已料到。作谓语;用于否定句。《中国的西北角·成兰纪行一》:“人事的变化,往往非始料所及。”
屦及剑及 屦:鞋;及:赶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望尘莫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尘:尘土;莫:不;及:赶上。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急不及待 见“急不可待”。作定语、状语;形容心情急切。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4回:“但他顽心太重,同时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开了开来。”
使料所及 料:料想,估计;及:到。当初已经料想到的。《中国的西北角 成兰纪行一》:“人事的变化,往往非使料所及。”。
及时雨 指庄稼正需要雨水时下的雨。比喻适时的帮助。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触手可及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形容很容易。
噬脐莫及 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高彦休《唐阙史 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利时及物 救世济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方孝孺《与卢编修希鲁书》:“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时及物为己任,俾孤陋者所企效而取法焉。”
状貌不及中人 壮貌:容貌;中人:一般人。容貌不如普通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驷不及舌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主谓式;作谓语;指说一不二。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不可企及 企:踮起脚跟向前望;引申为盼望;及:达到;企及: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唐 柳冕《答衢州郑使君》:“不可企而及之者,性也。”
鞭长不及马腹 及:到。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复句式;作谓语;同鞭长莫及。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整日在一起,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剑及屦及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觥饭不及壶飧 丰盛的酒肴没有准备好,不如一壶水泡饭可以解除饥饿。比喻事情很急,不能等待。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情很急不能等。《国语·越语下》:“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
鞭不及腹 及:到。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力量达不到。作谓语、定语;指力量达不到。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敬爱。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乌及屋 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关事物。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过分偏爱。《尚书大传·大战》:“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达到。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用于人、事或物的比较。一般用作宾语。《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罪不及孥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推己及物 同“推己及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累及无辜 累:带累,使受害。辜:罪。使受牵连;连累到没有罪过的人。作谓语、宾语;指伤害别人。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回:“制台只得转告首县,又叫他三天之内一定要破案,却不许累及无辜。”清 林则徐《会谕尖沙嘴英国各船货具结进埔告示稿》:“至搜查之时,俱系官员亲身督验,断不至栽赃陷害,累及无辜。”
骤不及防 谓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作谓语、状语;指突然。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我海军亦于天明发炮,向丹水池一带清军射击,毁美孚洋油栈及火车五辆。清军骤不及防,退之二道桥。”
过犹不及 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力所不及 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宋 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平生所未见之文,公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复句式;作分句;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北齐 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措手不及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着手处理已来不及了。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应付。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情突然发生。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罚不及嗣 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罚等。《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作宾语、分句;指人的迫切心情。《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朝不及夕 形容情况危急。主谓式;作谓语;指生活极端贫困。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朝不及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爱护。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言不及行 谓言行不一。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薛瑄《薛子道论》:“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
望尘不及 见“望尘莫及”。作宾语、定语;同“望尘莫及”。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无所不及 没有地方不能达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鹖冠子·环流》:“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时或后而得之命也。”
泽及枯骨 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作谓语、定语;指给人恩惠极大。《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殃及池鱼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掘井及泉 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处。比喻做事善始善终。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及泉,犹为弃井也。”
捷雷不及掩耳 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晋书·苻坚载记上》:“此捷济上机,所谓捷雷不及掩耳。”
祸及池鱼 犹殃及池鱼。比喻无辜波及而受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无端受害。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鱼。”
及瓜而代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作谓语、宾语;指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泽及髊骨 泽:恩泽;髊:肉未烂尽的骸骨。恩泽及于死者。形容恩德深厚。作谓语、定语;指给人恩惠极大。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由表及里 表:表面;里:内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指分析事物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连动式;作状语;指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罚不及众 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赐墙及肩 比喻才学浅陋。紧缩式;作谓语;比喻才学浅陋。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追悔不及 悔恨过去的往事,却已经难以挽回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太平广记·齐推女》:“有顷,耳目鼻皆流血而卒,父母伤痛女冤横,追悔不及。”
恕己及物 恕:宽恕;物:指人。宽恕自己,推及别人。作谓语、定语;指宽恕别人。唐·白居易《策林一·王泽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无他,以心度心,以身观身,推其所为以及天下者也。”
追驷不及 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已来不及追赶上飞奔的马车。比喻话说出去了无法再收回。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无名氏《杂事秘辛》:“言脱于口,追驷不及,聊志于此。”
马尘不及 比喻赶不上,跟不上。作宾语、定语;同“望尘莫及”。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王行昔望吾舅马尘不及,何先友为?”
由此及彼 此:这;这个;彼:那个。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指分析事物不能孤立地看一种现象;而应把复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层层深入。联合式;作状语;指相互关联。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着通晓之人,就虚心请问,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自然日有进益。”
走及奔马 走:跑。跑的速度可及得上马的奔跑。形容走路飞快。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书·达奚武传》:“震字猛略,少骁勇,便骑射,走及奔马,臂力过人。”
悔之莫及 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东汉·董卓《到渑池上书请收张让等》:“及溺呼船,悔之莫及。”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作宾语、分句;用于社会的裙带关系。语出汉 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复句式;作宾语;用于人、事物的比较。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嗟悔亡及 嗟:感叹,叹息;亡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作谓语;指后悔不及。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矣。”
信及豚鱼 及:达到;豚:小猪。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比喻信用非常好。主谓式;作谓语;比喻信用非常好。《周易 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追悔何及 悔恨以往的事情,但已无法改变了。亦作“追悔不及”。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旧五代史·庄宗本纪八》:“将士经年离隔父母,不取敕旨归宁,上贻圣忧,追悔何及!”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慎守诀》:“世上之人,多嗜欲伤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
追悔莫及 后悔也来不及了。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汉 晁错《上书言兵事》:“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后悔无及 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补充式;作谓语;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左丘明《左传 哀公六年》:“既成谋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及锋一试 及:趁着;锋:锋利。趁锋利的时候用它。比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作谓语、宾语;比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曾朴《孽海花》第三回:“然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一听见了开考的消息,不管多垒四部,总想及锋一试,雯青也是其中的一个。”
悔之无及 无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指做事或说话不当;过后才察觉到;但已经无可挽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晋 陈寿《三国志 董卓传》:“及溺乎船,悔之无及。”
及宾有鱼 用别人的鱼请客。比喻借机培植私人势力。作谓语、宾语;指培植私人势力。《周易·姤》:“包有鱼,义不及宾也。”孔颖达疏:“言有他人之物,于义不可及宾也。”
剥肤及髓 比喻盘剥深重。作谓语、定语;指盘剥之深。《新唐书 独孤及传》:“拥兵者第馆豆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
悔之何及 悔:后悔。后悔也来不及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力所能及 及:达到。自己的力量能达到。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唐 裴铏《传奇 韦自东》:“殿于宏壮,林泉甚佳,盖唐开元中万回师弟子之所建也;似驱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
狧糠及米 狧:通“舐”,用嘴舔。比喻贪婪蚕食或由表及里,逐步进逼作谓语、宾语;多用于比喻句。东汉·班固《汉书·吴王濞列传》:“语有云之,‘狧糠及米。’”
行乐及时 行:从事;及时:抓紧时机。不失时机,寻欢作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消极性享乐。汉乐府《西门行》:“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当及时。”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化及豚鱼 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语本《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追悔无及 悔恨过去的往事,却已经难以挽回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汉·晁错《上书言兵事》:“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攘肌及骨 比喻侵及腹地。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汉·扬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内,各以其力来侵,攘肌及骨,而赧独何以制秦乎?”
及第成名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作宾语、定语;用于入仕等。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谋及庶人 谋:计谋,商议;庶人:百姓。与老百姓商量国家大事。比喻广泛征求意见作谓语、定语;指广泛征求意见。《尚书·洪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及笄年华 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复句式;作分句;指有偏见的批评。《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作谓语;指事后的态度。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由近及远 从近处到远处。比喻事物的影响逐渐推广,思想认识不断深入。
后悔何及 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作谓语;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周书·崔谦传》:“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何及。”
风马牛不相及 风:放逸;走失;及:到达;碰头。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种说法: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马和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复句式;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事情。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噬脐无及 亦作“噬脐莫及”。自咬腹脐够不着。比喻后悔不及。作谓语、定语;指后悔也来不及。唐·高彦休《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