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喜的成语

有关喜的成语

有关喜的成语共收录8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喜怒无常 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惊喜欲狂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作谓语、宾语;形容喜出望外。宋·洪迈《夷坚志·乙志卷九·胡氏子》:“胡惊喜欲狂,即与偕入室,夜分乃去。”
恭喜发财 恭喜:恭贺他人的喜事。恭祝你发财。作谓语、定语;用于祝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我说道:‘恭喜发财呢!’”
喜见于色 同“喜形于色”。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控制不住内心喜悦。《北史·尔朱荣传》:“与葛荣众寡非敌。葛荣闻之,喜见于色。”
欣喜雀跃 雀跃:鸟雀跳跃。喜悦得像鸟雀跳跃似的。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8回:“宋江闻报,把那忧国家,哭兄弟的病证,退了九分九厘,欣喜雀跃,同众将拔寨都起。”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宋 苏轼《与李之仪》:“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大喜若狂 高兴得几乎发狂
喜怒不形于色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见猎心喜 看见别人打猎而感到高兴。比喻看见某种情况触动自己原有的爱好;不免跃跃欲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二程全书》第七卷:“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欢喜若狂 欢喜得好像发疯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郭沫若《怎样使双十节更值得纪念》:“武汉三镇的人真是欢喜若狂,一直热闹了一个通夜。”
转嗔为喜 由生气转为喜欢。作谓语、定语;指改变情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徐大军机一看,数目却比别的门生不同,因此方转嗔为喜,解释前嫌。”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作分句;指喜忧参半。《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闻过则喜 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就心里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过:过失、错误。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回嗔作喜 嗔:生气。由生气转为喜欢。连动式;作谓语;指转怒为喜。《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那客人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
喜上眉梢 眉梢:眉尖。喜悦的神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形容高兴时眉开眼笑。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
转悲为喜 转悲哀为喜悦。作谓语、定语;指改变情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良箴听了,不觉转悲为喜,再三道谢。”
惊喜交加 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又惊又喜。作定语、状语;同“惊喜交集”。金 董解元《西厢记》卷四:“生闻之,惊喜交集。”
悲喜交加 交加:聚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且说胡小记与艾虎认着表亲,悲喜交加。”
喜从天降 喜事从天上掉下来。形容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也指为此特别高兴。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元 马致远《青衫泪》:“贵脚踏贱地,使下官喜从天降。”
又惊又喜 既惊讶又高兴。作谓语、状语;用于意外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喜眉笑眼 形容满脸笑容;非常高兴。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柳青《铜墙铁壁》第十章:“好像迎接贵客一样,喜眉笑眼朝着沟里张望。”
勿药有喜 勿:不要。祝贺人病愈。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周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乔迁之喜 乔:乔木;枝干高大的树木;乔迁:指鸟儿飞离幽谷;迁移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原指鸟类从山谷里飞出落在乔木上。偏正式;作宾语;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诗经 小雅 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弄璋之喜 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作宾语;指祝贺人家生男孩。《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喜怒哀惧 喜欢、恼怒、悲哀、恐惧。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作主语、宾语;表现人的心情。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凡例》:“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
惊喜交集 交集:不同感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又吃惊;又高兴。主谓式;作状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悲喜交切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晋·贾善翔《天上玉女记》:“遂披帷相见,悲喜交切。”
喜怒无处 处:定,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情绪变化无定。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情绪变化无定。春秋·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
悲喜兼集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唐·唐晅《手记》:“千里一遇,悲喜兼集。”
回瞋作喜 瞋:发怒时瞪大眼睛。由发怒转为高兴。作谓语;指转怒为喜。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徐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沾沾自喜 沾沾:轻浮的;自鸣得意的样子。形容自满得意的样子。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皆大欢喜 皆:都。人人满意;全都高兴。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人都高兴满意。《金刚经 应化非真分》:“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宜喜宜嗔 见“宜嗔宜喜”。作谓语、定语;一般形容女性。明·冯梦龙《挂枝儿·爱》:“爱你打我的手势儿娇,还爱你宜喜宜嗔也,嗔我时越觉得好。”
喜不自胜 胜:承担。指喜悦难以克制。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非常高兴。三国 魏 钟繇《贺捷表》:“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熹,喜不自胜。”
喜气洋洋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非常高兴。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欢欢喜喜 指十分高兴与愉悦。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情绪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并不争论,欢欢喜喜地道:‘恁地,便不枉了人。’”
喜笑颜开 颜:脸色;开:舒展;开朗。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又行了两日,方到常山,径入府中,拜谒颜太守。故人相见,喜笑颜开。”
红白喜事 红事: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又叫喜丧。白:丧葬事用白色。泛称婚丧之事。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 钱泳《履园丛话 杂话 红白盛事》:“苏杭之间,每乎婚丧喜庆为红白事,其来久矣。”
千欢万喜 形容非常高兴。作谓语、状语;指人高兴。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三回:“阿猫千欢万喜,领谢而去。”
醉怒醒喜 酒醉后发怒,酒醒后欢喜。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鲁语下》:“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
诚欢诚喜 诚:真是,的确。形容非常欢喜。作谓语;指高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盆子传》:“诚欢诚喜,无所恨也。”
悲喜交至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共话前生,悲喜交至。”
悲喜交并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晋书·张轨传》:“奉诏之日,悲喜交并,天恩光被,褒崇辉渥。”
哀喜交并 交:交错。悲痛和喜悦交织。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大喜过望 望:希望。结果超过了原来所期望的;因而非常高兴(过:超过;望:期望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特别高兴。东汉 班固《汉书 英布传》:“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喜眉笑脸 指人十分高兴。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形貌。马烽《吕梁英雄传》第42回:“村里的人,听说把抓去的人救回来了,一个个喜眉笑脸,跑来村口迎接。”
欣然自喜 欣然:喜悦的样子。高兴地自觉欢喜。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等。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喜见乐闻 闻:听。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作谓语、定语;指很受欢迎。茅盾《夜读偶记》:“就其形式来说是群众性的(为人民大众所喜见乐闻的)。”
宜嗔宜喜 意思是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作谓语、定语;一般形容女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
惊喜若狂 若:好像;狂:发狂。既惊且喜;神态失常;像发了狂似的。形容惊喜到了极点。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喜出望外。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双喜临门 谓两年喜事一齐到来。作谓语、宾语;指好事成双。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7回:“你屋里恭喜了,大相公也喜了。一天生的,真正双喜临门。”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人的精神面貌。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回:“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向心来瞌睡多。”
好大喜功 好:爱好;喜欢;功:功绩;成就。原指封建帝王喜好扩大疆土;炫耀武功。后指做事冒进浮夸;图大贪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新唐书 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喜形于颜 形:表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控制不住内心喜悦。《南齐书·柳世隆传》:“而攸之始奉国讳,喜形于颜。”
喜行于色 高兴显现在脸上。
喜功好大 功:功绩,成就;好:爱好,喜欢。喜爱干大事,建大功业。多形容浮夸的作风。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人浮夸。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彭尚书奏折》:“喜功好大,妄逞材能。”
喜溢眉梢 形容人很快乐的精神。
喜新厌旧 厌:厌恶。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用情不专一。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不怕你有喜新厌旧的心肠,我自有移星换斗的手段。”
欣喜若狂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欣喜:欢喜;若:好像;狂:感情失去控制。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狂喜心情。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喜愠不形于色
喜新厌故 见“喜新厌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感情不专一。《清史稿·王茂荫传》:“今行大钱,颇见便利,盖喜新厌故,人情一概。”
喜形于色 形:表露;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北史 高允传》:“允喜形于色,语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
转忧为喜 由忧愁转为欢喜。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 陆采《怀香记 池塘唔语》:“解双眉转愁为喜,订芳期欢声和气。”
先忧后喜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欢喜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您稳放着个先忧后喜,我空怀着个有苦无甘。”
弄瓦之喜 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作宾语;祝贺人家生女孩。《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哀矜勿喜 哀矜:怜悯。指对遭受灾祸的人要怜悯,不要幸灾乐祸。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春秋 鲁 孔丘《论语 子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
半瞋半喜 瞋:通“嗔”,生气。形容欢喜中又带责备。作谓语、定语;指又喜又怒。《动摇》:“方太太的回答是半瞋半喜的一笑。”
喜闻乐见 闻:听。喜欢听;乐意看。形容适合人们兴趣;很受欢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仆诚喜闻而乐道,自顾何德以承之。”
喜怒哀乐 形容人感情上几种不同的表现。联合式;作主语、宾语;表现人的心情。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转愁为喜 由忧愁转为欢喜。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 陆采《怀香记 池塘唔语》:“解双眉转愁为喜,订芳期欢声和气。”
老来有喜 指老年有喜事。作谓语;指老年有喜事。
厌故喜新 讨厌旧的,喜欢新的。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喜新厌旧。《问答上》:“使天地大义有所废阙,而厌故喜新,败亡相寻而不悟也。”
欢喜冤家 指似怨恨而实相爱的恋人或夫妻。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作对情人或儿女的亲热称呼。元 乔吉《水仙子 赠朱翠英》:“五百年欢喜冤家,正好星前月下。”
喜则气缓 气缓:心气舒缓或和达。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和达,气机通利。作谓语、定语;指使人精神兴奋。《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差足自喜 差:略;足:可。指自己觉得尚可自慰。作谓语;用于心情。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即归寓大啮,健饭如恒,差足自喜。”
报喜不报忧 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际上是说假话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说假话。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
喜跃抃舞 抃:鼓掌。喜欢得跳跃、鼓掌、起舞。形容极度欢乐而手舞足蹈的情状。作谓语;形容极度欢乐。《列子·汤问》:“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喜不自禁 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形容极其高兴。作谓语;指十分高兴。梁实秋《槐园梦忆》:“季淑就驻足而观,喜不自禁。”
喜逐颜开 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十分高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那主人家得了些小便宜,喜逐颜开,一如前番,悄悄先打发他转身。”
悲喜交集 交集:一起出现。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也作“悲喜交加”;“悲喜交至”。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晋书 王廙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不奉赠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喜笑盈腮 盈:充满;腮:面颊。高兴的笑容满面。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情绪。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这场灾,一时间命运衰,早则解放愁怀,喜笑盈腮。”
桑中之喜 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作主语、宾语;用于男女之间。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可喜可愕 愕:惊讶。又喜悦又惊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
忧喜交集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快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则见他欢天喜地,谨依来命。”
梦熊之喜 梦熊:指生男孩。祝贺生男孩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