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本的成语
有关本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本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本本分分 | 守本分,不越轨。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守本分。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那亲家老爷倒也本本分分的说了几句谦虚话,又嘱咐了女儿一番。” |
整本大套 | 谓有计划、有条理、全面。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老舍《赵子曰》第十七:“如今叫我整本大套的去和女怪交际,你想想,端翁,我老赵受得了受不了?!”又《文博士》三:“中国的老事儿有许多是合乎科学原理的,不过是没有整本大套的以科学始,以科学终而已。” |
邦以民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 | 《尚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有本有源 | 见“有本有原”。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有凭有据,不容不信。” |
小本经纪 | 经纪:经营资产。指资本小的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商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纪,如何要打短我的?” |
穷源推本 |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本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探求。 | 明·沈鲸《双珠记·卖儿系珠》:“明珠悬项,穷源推本应根究。” |
强本弱枝 | 强干弱枝。 |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 《梁书·张缵传》:“所以居宗振末,强本弱枝,闻古今之通制,历盛衰而不移。” |
清原正本 | 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 |
追本溯源 | 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本:根本;溯:追穷;探求)。比喻追寻根源。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 石三友《金陵野史 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时的总长朱启钤。” |
本末源流 |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 作主语、宾语;指事物的渊源和结局。 | 战国·赵·荀况《荀子·富国》:“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
归正返本 | 归:回返。返归于根本之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上书劝寿归正返本,释帝称王。” |
将本求财 | 见“将本求利”。 | 作宾语、定语;用于经商等。 |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将本求财,在家出外,诸般儿快。” |
穷本极源 |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本源。 | 作谓语;指探求事物的本源。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所以穷本极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 |
谨本详始 | 谓事情一开始就要谨慎严格。 | 作谓语、宾语;指人做事。 |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 |
赔本买卖 | 亏损的生意。泛指吃亏的事。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亏本。 | 林予《雁飞塞北》第33章:“经验证明,生荒地头年不长粮食,那是赔本买卖。” |
强本弱末 | 犹强干弱枝。 |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
极本穷源 | 谓彻底地推究本源。 | 作谓语、定语;指追根溯源。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伊川言极本穷源之性,乃是对气质之性而言。” |
枝大于本 | 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颖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
返本还原 | 本、原:根本,原来面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作谓语、宾语;指恢复原样。 | 元·刘志渊《江神志令》:“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 |
元元本本 | 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 作宾语、状语;指事情的过程。 | 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
敦本务实 | 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注重实际。 | 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
澄源正本 | 澄:澄清。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陈亮《附朱熹<寄陈同甫书>》:“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者,盖光大而高明矣。” |
舍本从末 | 舍:放弃,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自己亲族贫乏,尚不肯周济分文,到得此辈募缘,偏肯整几两价布施,岂不是舍本从末的痴汉!” |
务本抑末 | 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 作宾语、定语;指农工商关系。 | 《汉书 郑弘传》:“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 |
本来面目 | 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 | 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
根深本固 | 指根基深厚牢固。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淮南子 泰族训》:“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 |
正本清源 |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端本正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 《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
慈悲为本 |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 作宾语、定语;指劝人为善。 | 《南齐书 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
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作谓语、宾语;指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
强枝弱本 | 喻地方势力强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 | 作宾语、定语;用于局势等。 | 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玄宗》:“强枝弱本,千古同患。同姓犹然,况犬羊乎?” |
德本财末 |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
务本力穑 | 本:农业;穑:收割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商鞅论》:“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
不惜工本 | 指舍得出本钱。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惜一切代价。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
小本经营 | 指本钱不多的小商小贩或小手工业者经营的买卖。也指办事的规模有限。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事物规模小。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我们小本经营,如何要打短我的?” |
本本主义 | 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死搬教条。 |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 |
本位主义 |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私心重。 |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六)本位主义,一切只知道为四军打算,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 |
不依本分 | 依:安装;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守规矩。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 |
木本水源 |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事物的根源。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
弃末返本 | 见“弃末反本”。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而返本,竞农务功。”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作宾语;指没有基础的事物。 | 《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
枝源派本 | 指寻根究源,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叶滴《题陈寿老论孟纪蒙》:“天台陈耆卿生晚而又独学,奚遽笔之书?然观其简峻捷疾,会心切己,则非熟于其统要者不能入也;总括凝聚,枝源派本,则非博于其伦类者不能推也。” |
逐本舍末 | 逐:追求。抓住根本,放弃次要的东西。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
三句话不离本行 |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 作谓语、宾语,分句;指谈论职业内的事。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
蚀本生意 | 赔本的买卖。 | 作宾语、定语;用于商业等。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
本支百世 |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 作谓语、宾语;指子孙很多。 | 《诗 大雅 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毛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郑玄笺:“其子孙适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 |
照本宣科 | 照:按照;本:书本;文本;宣科:原指道士诵读经文。照着本子念条文。比喻不能随意发挥;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书本宣读。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元 关汉卿《西蜀梦》:“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
去本趋末 | 见“去本就末”。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选择。 |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高诱注:“……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 |
探本溯源 | 探:求索。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第五章第三节:“它对词语的探本溯源工作,作得还不到家。” |
强本节用 |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本盛末荣 | 本:指树根;末;指树梢;荣:草木茂盛。树根发达,枝叶才能繁茂。指对待事物要看重根本。 | 作宾语、定语;指要注重根本。 | 汉·班固《泗水亭碑铭》:“源清流洁,本盛末荣。” |
民惟邦本 | 惟:乃,是;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统治者。 | 《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逐末舍本 | 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隋书·礼仪志四》:“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
强本弱支 | 见“强本弱枝”。 |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 《新唐书·高季辅传》:“强本弱支,自古常事。” |
拔本塞原 | 本:树根;原:根源。比喻背弃根本,或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 |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背弃根本。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一本万利 | 用很少的资本去取得很大的利润。形容本钱少;利润大。 |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姬文《市声》:“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
本同末异 |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 作宾语、定语;指大致相同。 | 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
崇本抑末 | 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抉择。 | 《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
英雄本色 |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
源源本本 | 源头和根本。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 作宾语、状语;用于口语。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自从这立宪二字发见了,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法新论,讲的源源本本,有条有理。” |
不安本分 | 本分:本身应尽守的职责和规矩。形容不务正业,不守规矩。 | 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守规矩。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
报本反始 | 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 作谓语;指不忘本。 | 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
秉要执本 | 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作谓语、宾语;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
原原本本 | 原原:探究原始;本本:追究根本。原指探究事物的本源。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经过。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元元本本,数始于一。” |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 | 作定语、宾语、分句;形容本性很难改变。 | 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口。” |
探本穷源 | 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一来可以扩扩眼界,长长见识。二来也可以把这工艺一项探本穷源。” |
信以为本 | 信:诚实。以诚实可信作为处世的根本。指言行要遵守信用。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 |
寻源讨本 | 穷本溯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刘知畿《史通·申左》:“如二传者,记言载事,失彼菁华,寻源讨本,取诸胸臆。” |
绝其本根 | 本:草木的根。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 作谓语;指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
民为邦本 | 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统治者。 | 春秋·鲁·孔丘《论语·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背本就末 |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 作谓语、定语;指不分主次。 | 《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
推本溯源 | 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 作谓语、定语;指勇于探索。 | |
积本求原 | 从根本上探求。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 王守仁《与王纯甫书》之三:“后世之学琐屑支离,正所谓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 |
离本徼末 | 犹言舍本逐末。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
将本图利 | 将:拿;本:本钱;图:谋取;利:利润。利用本钱谋求利润。 | 作宾语、定语;用于经商等。 |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可不道吃酒的望醉,放债的图例,也则是将本图利。” |
端本清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 宋·朱熹《答龚参政书》:“端本清源,立经陈纪,使阴邪退听。” |
当行本色 | 当行:内行。指内行并且是本来面貌。后亦指精通本行,而且成绩特别突出。亦作“当行出色”。 | 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 | 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禅道在妙悟,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
不惜血本 | 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为了不让顾客恐惧,我们是不惜血本。” |
还原反本 | 回复到事物的本来形态。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5回:“毒蝎枉修人道行,还原反本见真形。” |
清源正本 | 谓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文史知识》:“对每一种文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需要客观地分析,清源正本,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 |
一本正经 | 正经:庄重;正派。形容态度规矩而庄重。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对事的态度。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本乡本土 | 土:乡土。本地或家乡。 | 联合式;作定语;指家乡。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 |
进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作谓语、定语;指重视根本。 | 西汉 桓宽《盐铁论 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端本澄源 | 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 作宾语、定语;指从根本上治理。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
损本逐末 | 犹舍本逐末。谓抛弃根本,专在枝节上用功夫。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本末倒置。 | 《隋书 李谔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
反本溯源 | 反:同“返”,归,还;溯:寻源。比喻追寻事情的根源。 | 作谓语、宾语;用于探求事理等。 | 康有为《大同书》已部:“昔之人孔之乎,渊渊深思,盖知之矣,故反本溯源,立胎教之义,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 |
看家本事 | 指自己特别擅长的本领。 |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李劼人《天魔舞》第13章:“她不等他说真心话,她的看家本事就拿出来了。” |
背本趋末 |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 联合式;作谓语;同舍本求末。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
张本继末 | 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书·礼志一》:“[《左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
舍本逐末 |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本相毕露 | 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本来面目。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第三种人’杜衡辈,标榜超然,实为群丑,不即本相毕露,知耻者皆羞称之,无待这里多说了。” |
去末归本 | 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 | 作谓语、定语;指重视农业。 | 《后汉书·章帝本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诚欲元元去末归本。” |
反本还原 | 反:同“返”,归,还。指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连服一二次,方才反本还原,知得人事。” |
有本有原 | 亦作“有本有源”。谓有根源;源源本本。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原毁》:“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
弱本强末 | 指中央权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太平天国 洪仁玕《资政新篇》:“倘有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固之术,私有倚倚之端,外为假公济私之举,内藏弱本强末之弊。” |
拔本塞源 |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行为。 | 《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
本性难移 | 移:改变。指长期形成的癖性习惯;难以改变。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表示很难改变的坏习惯。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
返本还元 | 犹言返本还源。 | 作谓语、宾语;指回复正道。 | 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那时着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直至人间点化柳翠,返本还元,同登佛会。” |
无本生意 | 没有成本的买卖。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艾煊《大江风雷》第一部:“强盗是官土匪,又是无本生意,连蒋委员长也是嘴上不讲心里暗暗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