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风的成语

有关风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风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春风报罢 报罢:考试不中。指考试落第。作宾语、定语;用于考试落榜。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恰好春风报罢,即拟整顿行装,起身回去。”
浇风薄俗 指社会风气轻浮庸俗。作宾语、定语;指社会风气。唐 陈黯《辩谋》:“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餐风宿雨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旅途生活。清 许思湄《谢清苑县李贺母寿并请追失银》:“别后餐风宿雨,儿歌行路之难。而芳草斜阳,又来孤馆,自叹春光九十,不属劳人也。”
风华绝代 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作定语;指人的风采。《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月明风清 清:清澈。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夜色。孙犁《芦花荡》:“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行步如风 行:走路。走路的步子快捷如飞。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8卷:“服百日,雄气大至,语声寥亮,行步如风。”
肺石风清 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诉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作宾语;指裁判公正。《周礼·秋官·大司寇》:“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习以成风 风:风气。习惯了,就形成了风气。作宾语、定语;指成为习俗。宋·朱熹《谏诤》:“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
文采风流 ①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②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清·恽敬《同游海幢寺记》:“夫士大夫登朝之后,大都为世事牵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风流、友朋意气相尚。”
风起云蒸 大风刮起,乌云蒸腾。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作谓语;比喻声势浩大。《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风马云车 指神灵的车马。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唐 柳宗元《雷塘祷雨文》:“风马云车,肃焉徘徊。”
风烛草露 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传风扇火 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作谓语、宾语;指煽动闹事。康濯《春种秋收 故事》:“这么传风扇火,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传染——天天替女儿着急,时时埋怨女儿眼皮太高。”
惊风扯火 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通风报讯 见“通风报信”。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暗中传递消息。秦牧《愤怒的海》:“徐大奎进城到县衙门去了,芹姊觑了便,才赶回来通风报讯给我们。”
吟风咏月 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学作品。唐·范传正《李翰林白墓志铭》:“吟咏风月,席天幕地,但贵其适所以适,不知夫所以然而然。”
密不通风 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补充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事严密。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但要访的孤儿有影踪,必然把太平庄上兵围拥,铁桶般密不通风。”
嘲风咏月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联合式;作谓语;指描写风月的差作品。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春风和气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态度。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运斤如风 见“运斤成风”。作谓语、定语;用于技艺等。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贾叟刻木》:“平阳贾叟,无目而能刻神像……僧说贾初立木胎,先摸索之,意有所会,运斤如风。”
日丽风和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作谓语、定语;指很好的天气。元 李爱山《集贤宾 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
熏风解愠 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箕山之风 指隐士的风范。作宾语;指隐士的风范。清 王晫《今世说 雅量》:“[丁药园]谪居五载,略无迁谪状,躬耕自乐,洒然有箕山之风。”
咏月嘲风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作谓语、宾语;指无聊的作品。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风云会合 风云:指难得的好机会;会合: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能人遇到机会。宋·陈亮《与陈君举》:“一旦风云会合……便可以坐福一世苍生。”
名士风流 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指名士的风度和气韵。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望风希指 指说话行事见机迎合他人意旨。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默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
遗风馀烈 前人留传的风教和业迹。
遗风旧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有长者风 长者:年长有德的人。有长者风度。指为人品质高尚,待人宽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荆州刘皇叔……仁慈宽厚,有长者风。”
高节清风 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比喻人品高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品。明·孙明儒《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高节清风今已矣,英雄须识时宜。”
桃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流风余韵 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联合式;作宾语;指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清 方宗诚《<古文简要>序》:“高人逸士之流风余韵,可以廉顽而立懦者。”
风驰电卷 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同“风驰电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
引风吹火 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惹草沾风 比喻迷恋女色,与配偶以外的女性发生暖昧关系。作谓语、定语;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二折:“勾引的惹草沾风泼赖徒,辱没杀受戒传灯好宗祖。”
簠簋之风 簠簋:古代食器、祭器。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作主语、宾语;用于社会风气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顺风吹火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汉 焦赣《易林 井之临》:“顺风吹火,幸附骥尾,易为功力,因权受福。”
謇谔之风 謇谔: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风。作主语、宾语;指敢直言的风气。《晋书·裴秀传》:“骞素无謇谔之风,然与帝语傲。”
北风之恋 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偏正式;作宾语;指思念家乡。南朝 梁 萧统《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风从响应 风从:顺风而从。闻风而起,应声而从。比喻迅速起、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作谓语、宾语;用于事物等。宋·邵博《闻见后录》:“无有远迩,风从响应,载考载稽,名实相称。”
风栉雨沐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沐:沐浴、洗。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作谓语、定语;形容奔波劳苦。《元史·礼乐志》:“相我祖宗,风栉雨沐。”
风谲云诡 风云怪诞;变幻不定。谲:欺诈;诡:欺诈;怪诞。奇异多变;怪诞。比喻局势复杂多变;神秘怪诞。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败化伤风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作谓语、定语;指道德败坏的行为。参见“败俗伤化”。
靡然向风 亦作“靡然乡风”。亦作“靡然乡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作谓语;指形成风气。《晋书·儒林传序》:“故缙绅之士靡然向风,余芳遗烈,焕乎可纪者也。”
风树之感 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作主语、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迅雷风烈 犹言迅雷烈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孔子迅雷风烈必变。”
雷厉风飞 ①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部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转乾坤,关机阖开,雷厉风飞。”
风静浪平 静:安静;平:安定。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作定语、谓语;比喻事情平息。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次日过江,风静波平,也自欣然。”
风和日暖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天气很好。宋 王楙《野客丛书 陈胡二公评诗》:“而牡丹开时,正风和日暖,又安得有月冷风清之气象邪!”
风轻云淡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净”、“云淡风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天气。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元定下的夫妻怎断,咱茶浓酒酣,趁着风轻云淡,省得着我倚门终日盼停骖。”
雨散风流 比喻离散。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方文《送钱而介归携李》诗:“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独多……可怜一别十三载,雨散风流竟安在。”
清风峻节 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节操。唐·韩愈《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雍容侍从之列,以清风峻节,为一时所畏。”
雷厉风行 厉:猛烈;行:奔跑;引申为迅速。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对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用来形容工作极度紧张;办事果断;行动迅速。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宋 曾巩《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戒,则雷厉风行。”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用违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内地,将见一路风清,乃使作陕西巡抚,助讨宁夏。”
抃风舞润 抃:鼓掌;润:雨水。如燕在风中飞翔,象商羊在雨中起舞。原指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后比喻意气相合。作谓语;指庆幸沾受恩惠。《宋书·孔觊传》:“觊逊业之举,无闻于乡部;惰游之贬,有编于疲农。直山渊藏引,用不遐弃,故得抃风舞润,凭附弥年。”
谈议风生 见“谈论风生”。作谓语;指人健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素豪,谈议风生,孝儿亦倜傥。”
风雨不改 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诗经 郑风 风雨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相风使帆 相:察看。看风向用帆。比喻为人处事随机应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陆游《醉歌》:“相风使帆第一筹,随风倒柂更何忧。”
传风搧火 犹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别有风趣 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的情调或趣味。作谓语、定语;多指文艺作品。清·周亮工《读画录·张损之》:“损之此幅,别有风趣,反恐清言未必臻此。”
东风马耳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餐风咽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野外生活等。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青天白日》:“餐风咽露,跋涉奔波。”
败俗伤风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参见“败俗伤化”。
天有不测风云 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奉扬仁风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作谓语、宾语;用作颂扬德政。《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黄风雾罩 犹言不守本分,胡乱行事。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他决不容让生宝这样黄风雾罩地闹腾。”
贞风亮节 犹言高风亮节。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道德和行为。南朝宋傅亮《故安成太守傅府君铭》:“高明远德,系轨于时;贞风亮节,流声累叶。”
风餐水栖 在风中进食,在水上歇宿。形容行旅生活的艰辛。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旅途艰辛。
满城风雨 满城:指全城各处。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秋天景色。后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由于坏事。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第四卷:“昨日宵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寄举。”
风鬟雾鬓 形容女子头发美丽或头发蓬松散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子头发美丽。宋 李清照《永遇乐》词:“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风前月下 指良辰美景。联合式;作定语;指良辰美景。唐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诗:“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久历风尘 经历过很多艰苦的日子。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捕风弄月 捕:捉拿,捉取。形容事物虚无飘渺,没有根据。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说话或事情没有根据。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2回:“响马得财漏网,瘟太守面糊盆,不知苦辣,倒着落在我身上,要捕风弄月,教我哪里去追寻。”
扬风扢雅 品评诗文。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诸人尝寓其家,流连觞咏,声光映蔽江表。此皆林下之人扬《风》扢《雅》,而声气所届,希风附响者,如恐不及。”
中风狂走 中风:像中了邪一样;狂走:发狂般奔跑。形容举止失常,放纵癫狂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而伯通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想望风采 想望:仰慕。风采:风度神采。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见。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骤雨暴风 亦作“骤雨狂风”。亦作“骤风暴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归途记》:“初六日壬辰,阴晴不定……入夜骤雨暴风一阵。”
惊风怒涛 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回思三十年前,惊风怒涛,恍如梦寐。”
呼风唤雨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广大;可以呼唤风雨。现多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用以形容坏人的煽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宋 孔觌《罨溪行》:“罨画溪头鸟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接风洗尘 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虽也送他两把俸金,几件人事,恰好侄儿也替他接风洗尘,只好直退。”
阑风长雨 阑珊的风,冗多的雨。指夏秋之际的风雨。泛指风雨不已。作宾语;指风雨不已。唐 杜甫《秋雨叹》:“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蹑影追风 形容速度极快。作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梁书 王僧孺传》:“入班九棘,出专千里,据操撮之雄官,参人伦之显职,虽古之爵人不次,取士无名,未有蹑影追风,奔骤之若此者也。”
踔厉风发 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联合式;作谓语;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常率屈其座人。”
风云开阖 开:散开;阖:聚合。形容风云或聚或散,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动荡变化。作宾语、定语;用于局势等。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看风驶船 指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郭澄清《大刀记》第17章:“他暗自决定:先应下,事到临头,再看风驶船,见机行事。”
分风劈流 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作谓语、定语;指说话干脆而有力量。陆士谔《续孽海花》第42回:“燕公真爽快,真是分风劈流的话,我们就算决定了。”
风云变幻 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现比喻局势复杂;变化急速;难以预料。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自然及局势的变化。宋 陆游《剑南诗稿》:“风云变化几席上,蛟鼋出波澜杆前。”
宿水飡风 同“宿水餐风”。
如风过耳 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作谓语、定语;指不关心。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林下高风 同“林下风气”。作宾语;用于女性。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3回:“因访知老先生令爱小姐,乃闺中名秀,又擅林下高风,诚当今之淑女。”
风声目色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风号雨泣 风声像是怒号,雨声像是哭泣。渲染悲壮的气氛。作谓语、定语;指凄凉的气氛。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
风流雨散 散:分散。风吹过,雨飘散,踪迹全消。比喻经常在一起的人飘零离散。作谓语、定语、补语;指朋友亲人的分散。晋·左思《蜀都赋》:“饮御酣,宾旅旋,车马雷骇,轰轰阗阗,若风流雨散,漫乎数百里之间。”
所向风靡 风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比喻畏惧强敌,闻风溃败。作谓语、状语;指闻风溃败。《晋书·王浚传》:“臣自达巴丘,所向风靡。”
捉风捕影 见“捉影捕风”。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是事如捉风捕影,杳无实证,又不可刑求。断离断合,皆难保不误。”
遗风馀思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大煞风趣 同“大煞风景”。作谓语、定语;用于与好事相对照。郭末若《<孔雀胆>故事补遗二》:“三十未嫁,不近情理,如作为再醮亦无根据,且觉大煞风趣,因此我仍照原似未改。”
风雨飘飖 见“风雨飘摇”。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政权等。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丽品》:“壬寅仲冬,便道过访,虽座上客满,不异曩时,而风雨飘飖,渐觉朱颜非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