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旰的成语

有关旰的成语

有关旰的成语共收录1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衣宵食旰 指天未明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进食。常用以称谀帝王勤于政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唐太宗《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日旰不食 同“日旰忘食”。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唐·皮日休《忧赋》:“故王之忧国者日旰不食,士之忧位者载贽出疆。”
日旰忘食 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
宵旰焦劳 形容勤于政事。同“宵旰忧劳”作谓语、状语;指勤于政务。《明史 章懋传》:“此下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
宵旰图治 宵衣旰食,勤于政事,设法治理好国家。作谓语、定语;用于治政等。《明史 罗侨传》:“愿陛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旰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
宵旰忧勤 形容勤于政事。同“宵旰忧劳”作谓语、状语;指勤于政务。《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本署院任京秩时,伏见朝廷崇尚节俭,宵旰忧勤,属在臣工,尤宜惕厉。”
日昃旰食 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勤奋。晋·葛洪《抱朴子·诘鲍》:“王者临浑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
日旰忘餐 形容工作勤劳,忘了时间,忘了吃饭。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儒林传上 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
宵旰攻苦 宵:夜;旰:天晚。早起晚睡,刻苦攻读。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诗:“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
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很晚了才吃饭。原形容帝王勤于政事;后泛指勤奋刻苦;从早到晚不懈怠。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唐 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乃是陛下握发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
旰食之劳 天色已晚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晋书 郭璞传》:“不然,恐将来必有愆阳苦雨之灾,崩震薄蚀之变,狂狡蠹戾之妖,以益陛下旰食之劳也。”
旰食宵衣 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事。作谓语、定语;指勤于政事。南朝 陈 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
宵旰忧劳 宵衣旰食,非常劳苦。形容勤于政事。亦作“宵旰焦劳”、“宵旰忧勤”。作谓语;指勤于政务。《明史 吴时来传》:“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