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薰的成语

有关薰的成语

有关薰的成语共收录16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薰莸异器 薰莸:香草和臭草。香草和臭草不能收藏在同一个器皿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凡作史者,美恶必宜别卷,所以类族辨物,使薰莸异器,阅者一览可知。”
一薰一莸 薰:香草。莸:臭草。香臭夹杂,往往只闻其臭不闻其香。故用来比喻一善一恶之中,善易消而恶难除。有两个意思:(1)比喻善易消恶易存,或善不能止恶,恶能消善。
(2)一香一臭,善恶分明。
作宾语、定语;指两者比较。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左传》 僖公四年: 一薰一莸, 十年尚犹有臭。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三薰三沐 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金·元好问《丙午九日咏菊》:“三薰复三沐,岁宴与君期。”
薰莸无辨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类;辨:明察。分不清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好坏不分,是非混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二纪于兹,莫之能整。”
三沐三薰 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宋礼启》:“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
薰莸错杂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类;错:杂错。把香草和臭草夹杂在一起。比喻善恶好坏混杂不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一卷:“玉石不分,薰莸错杂。”
薰风解愠 薰风:和煦的风;愠:怨恨。温和的风可消除心头的烦恼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薰香自烧 薰:香草。薰草因为有香气而招致焚烧。比喻人因有才能而招致灾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东汉·班固《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
忧心如薰 薰:同“熏”。忧虑的心情就像被火熏烤一样。形容十分焦虑。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诗经·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炎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薰。”
摘艳薰香 形容文辞华美。唐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
兰薰桂馥 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称人子肖孙贤。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唐 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羽仪百代。”
薰莸不同器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薰天赫地 薰天:气势极盛的样子;赫:显明,盛大。形容气焰炽盛。唐·张九龄《南阳道中》诗:“兹邦称贵近,与世尝薰赫。”
铜臭薰天 铜臭:铜钱的臭味。形容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指贿赂公行,风气败坏。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行》:“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薰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兰质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女子美丽而聪明。唐 杨虞卿《过小妓英英墓》诗:“兰质薰心何所在?焉知过者是狂夫。”
薰莸同器 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个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薰:香草;莸:臭草。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