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路的成语

有关路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路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扬镳分路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分路而行。指独树一帜,各行其是。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隋书·高祖记》:“已诏使人,所在赈恤,扬镳分路,将遍四海,必令为朕耳目。”
道路指目 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作谓语、定语;用于明摆的事。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道路藉藉 藉藉:杂乱众多的样子。形容社会上纷纷互相传告。作宾语、定语;用于消息传递等。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5回:“执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窥,而道路藉藉,或谓执事者将循政府之意,而从事于武力解决。”
山不转路转 比喻世界渺小,这里不遇那里遇。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世界渺小。柳建伟《英雄时代》第14章:“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半半路路 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云泥异路 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悬殊。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亮空闲没可做时,每念临安相聚之适,而一别遽如许,云泥异路又如许。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用违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内地,将见一路风清,乃使作陕西巡抚,助讨宁夏。”
言语路绝 犹言言语道断。
叩阍无路 叩:敲。阍:宫门。无法敲到宫廷的门。形容百姓无处伸冤。亦作“叩阍无计”、“叩天无路”。作谓语;用于有冤无处诉。《明史·翟凤翀传》:“大臣造膝无从,小臣叩阍无路。”
熟路轻辙 驾轻快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办事轻而易举。宋·张榘《摸鱼儿·为赵懒窝寿》词:“君看取,世道羊肠曲折,依然熟路轻辙。”
褴褛筚路 指穿着破衣,驾着柴车,开发山林,形容开创者的艰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作定语、宾语、分句;指见义勇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安宅正路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作宾语、定语;指为人。《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异路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作谓语、定语;指同样达到目的。《文子 精诚》:“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无路可走 处于极限,到达不可能逾越之处。作谓语、状语;指绝境。
山遥路远 形容路途遥远。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遥路远。”
进退路穷 犹言进退无路。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晋书·苻坚载记》:“丕进退路穷,乃谋于群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贫富悬殊。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豺狼塞路 豺狼:两种凶狠的野兽;塞:堵塞。比喻坏人当权。作宾语、定语;比喻坏人当权得势。《北史·隋本纪》:“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
车到山前必有路 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十字路口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广开言路 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云泥殊路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悬殊。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地位差。北魏·荀济《赠阴梁州》:“云泥已殊路。”
狭路相逢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对立双方互不相让。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如做个计较,放了他回去,狭路相逢,安知没有报恩之处?”
桥是桥,路是路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同“桥归桥,路归路”。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七:“就是萧队长也得说个理。我姓韩的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白的,怕谁来歪我不成,倒要问问老赵哥?”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作主语、宾语、分句;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用以形容创业的艰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条条大路通罗马 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作宾语、分句;指“殊途同归”。艾煊《大江风雷》第五部:“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视同路人 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作谓语、定语;指关系疏远。
康庄大路 康庄:宽阔。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光明的前途。作主语、宾语;借指前途。茅盾《夜读偶记》:“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繁荣,已经给世界人民指出了康庄大路。”
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比喻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邓拓《英雄的路》:“人们常说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在宝成路上真正实现了。”
驿路梅花 同“驿使梅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官桥杨柳和愁折,驿路梅花带雪看。”
半路修行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作宾语、定语;形容中途开始干某事。参见“半路出家”。
幽明异路 幽明:阴间和阳间。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道路。作宾语、定语;指阴阳相隔。唐·朱庆余《冥音录》:“幽明异路,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
末路穷途 穷途:处境困窘。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作宾语、定语;指陷入绝境。《吴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进退无路 指前进后退均无路可走,处境困难。作谓语、定语;指陷于窘困境地。《陈书 萧摩诃传》:“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若潜军突围,未足为耻。”
走头无路 绝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遇到绝境。《水浒传》第五六回:“徐宁妻子并两个娅嬛,如热鏊子上蚂蚁,走头无路。不茶不饭,慌做一团。”
歧路亡羊 亡:丢失。在岔道上跑丢了羊。比喻人生道路复杂;掌握不好方向会误入歧途;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列子 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冤家路狭 见“冤家路窄”。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仇人相见。《花城》1981年第1期:“啊!她不就是……天哪!这真是冤家路狭啊!”
视若路人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动宾式;作谓语;指关系疏远。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作谓语、宾语;指热心公益事业。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青云得路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作谓语、定语;用于仕途等。元·施君美《幽闺记·兄妹筹资》:“一跃过龙门,当此青云得路。”
路叟之忧 指百姓的疾苦。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荜路蓝蒌 筚路:柴车。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荜路蓝蒌,以处草莽。”
一路神祇 谓同伙的人。意含讥讽。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5回:“因指着应伯爵、谢希大说道:‘这两个天杀的,和他都是一路神祇。’”
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逢:遭逢,遇见;迭:一层加上一层。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鸦兵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走下坡路 下坡路:由高处通向低处的道路。比喻向衰落或坏的方向发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孙犁《乡里旧闻》:“进善幼年就赶上日子走下坡路,因此学了木匠。”
视同陌路 见“视若路人”。作谓语;指关系疏远。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0回:“他今有病,便视同陌路,此岂稍有人心者耶?”
开路先锋 原指军队中的先行分队;他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后行的大部队创造行军作战的条件。后泛指行动、事业的先行者、带头人。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卷:“你只把(弹弓)背在身上,一路虽然抵不得万马千军,大约也算得一个开路的先锋,保镖的壮士。”
筚路褴褛 形容开创新事业的艰难。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应修人《上海通信图书馆与读书自由》:“我们筚路褴褛,孤军苦战,非为金钱,非为名誉,不厌不倦,但求心之所安。”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谓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碧岩录》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一线之路 谓一条活路。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若权奸之去,则正当洗肠涤胃。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之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投石问路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作谓语、定语;指探路。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回:“此名为‘投石问路’。下面或是有沟,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实地,再没有听不出来的。”
走回头路 比喻倒退或按已经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办事。作谓语、宾语;指墨守成规。钱钟书《围城》:“我鬼迷昏了头,却不过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许多苦,还要半途而废,走回头路!”
道路侧目 侧目:侧目而视。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以目示意。形容政治黑暗暴虐。作谓语、定语;用于时局等。《元史·阿鲁诨萨理传》:“所在囹圄皆满,道路侧目,无敢言者。”
相逢狭路 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遇。比喻仇人相遇,互不兼容。亦作“狭路相逢”。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古乐府·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穷家富路 指居家应节俭,出门则要多带盘缠,免遭困窘。作宾语、定语;指出门事宜。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3回:“再者银子虽多,贤弟只管拿去。俗语说得好:‘穷家富路。’”
殊路同归 同“殊涂同归”。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生等。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指在于崇礼义,退财利,复往古之道,匡当世之失。”
豺狼当路 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作宾语、定语;比喻坏人当权得势。《三国志 魏志 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
走投没路 没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遇到绝境。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没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讨口饭儿吃咱。”
世路荣枯 世路:世间人事的经历;荣枯:兴盛和衰败。世间人事的兴盛和衰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刘禹锡《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诗:“从君勇断抛名后,世路荣枯见几回?”
别无出路 指除了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外,没有其他办法。作谓语、宾语;指唯一方法。李晓明《平原枪声》:“王秃子觉得别无出路,这样又能赚钱,就一口答应下来。”
冤家路窄 冤家:仇人。仇人在狭路上相遇;来不及回避。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讨了一命。”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枉:白白地,冤枉。一辈子给人让路,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冤枉路。比喻对人谦让不会有什么损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朱敬则传》:“敬则兄仁轨……尝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轻车熟路 驾轻车;走熟路。比喻对某种工作很熟悉;干起来不费力。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方骖并路 犹并驾齐驱。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宋书·王景文传论》:“与袁粲群公方骖并路,倾覆之灾,庶几可免。”
天人路隔 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比喻亲友被隔绝,无法相会。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直到得干戈平静,仙客入京来访,不匡刘尚书被人诬陷,家小配入掖庭,从此天人路隔,永无相会之日了。”
人生路不熟 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4卷:“欺他是个单身穷军,人生路不熟,料没有人晓得他来踪去迹。”
徘徊歧路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歧路:岔路。在岔道口上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作谓语、定语;指犹豫不决。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若或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蹉跎仕路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指仕途不得志。作谓语;指仕途不得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今置身青云,渠尚蹉跎仕路,何不一引乎?”
广开才路 指让有才干的人广泛得到任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视如陌路 见“视若路人”。作谓语、定语;指关系疏远。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当今之世,面交者多,饮酒宴乐,情若同胞,利害相关,视如陌路。”
大路椎轮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大辂,古代华美的大车。椎轮,无辐条的原始车轮。谓大辂由椎轮逐步演变而成,比喻事物的进化,由简到繁,由粗至精。后人亦称始创者为大辂椎轮。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
桥归桥,路归路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作宾语、状语;指互不相干。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借款是另外一回事,通裕垫米又是一回事,桥归桥,路归路。”
来路不明 来历未验明。作谓语、定语;指不明的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如今爹也没了,大娘他养出个墓生儿来,莫不也是来路不明?”
天无绝人之路 天下不会断绝人的出路,把人困死。比喻人虽一时处于绝境,但终归可以找到出路。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 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只是那东北上摇下一只船来。”
眼观六路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绝路逢生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命攸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常言‘吉人天相,绝处逢生。’”
必经之路 经: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作主语、宾语;指为达到目的必须遵循的东西。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十九:“二十五号才是敌人反扑必经之路,那里高,那里窄,我们不易仰攻,也无法多用人力。我们须在适当时间,放弃了它,坚守主峰和二十七号。”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复句式;作主语、宾语;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投:投奔)。指陷入绝境。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
季路一言 比喻信用极好。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戳无路儿 捣鬼,无中生有的挑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作宾语、分句;指人所共知的野心。《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道路以目 人们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话也不敢说。形容反动统治暴虐;社会上没有言论自由。偏正式;作谓语;形容人们在暴政下没有自由。《国语 周语上》:“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土八路 八路:八路军。指非正规军,引申为土气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汽车上的敌人,听见山坡上有人叫喊,一看是几个‘土八路’,跳下车来。”
晚节末路 节:时期;末路:终了。末世。指朝代的末期或人的晚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邹阳《上书吴王》:“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关,咸阳遂危。”
哀鸿满路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灾民。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无家可归景象。清 洪昇《长生殿 收京》:“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
逢山开路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连动式;作谓语;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筚路蓝褛 筚路:柴车;蓝褛: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郑振铎《梁任公先生传》:“虽未必有精湛不磨的成功,然而他的筚路蓝褛,以开荒荆的功绩,则已不小了。”
过路财神 比喻暂时经手大量钱财的人。作主语、宾语;指钱财经手人。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光叫我当过路财神,再弄鬼捣棒槌可不成。”
萧郎陌路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陌路:过路人。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作宾语、定语;指不再相爱。唐·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必由之路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为达到目的必须遵循的途经。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路远迢迢 形容路途遥远。作状语;形容路途遥远。鲁迅《彷徨 孤独者》:“十三大人从寒石山路远迢迢地上城来,问他可有存款,他一声也不响。”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逢:遭逢,遇见。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陌路相逢 与陌生人相遇在一起。作谓语、定语;指初次见面。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我与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难言;欲言情,又无情可言。”
船多不碍路 比喻各走各的路,彼此不妨碍。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自古‘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我不肯招他,当初那个怎么招我来?”
杜绝言路 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