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知的成语

有关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知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贵在知心 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难于识人。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
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作宾语、定语;用于朋友间。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时素臣正在得君,真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听。旬月之内,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
明知故问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讽刺意味。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知义多情 义:情义。懂得情义,富于感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爱势贪财的父母,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退了前夫,另许李门,他使一条汗巾悄悄的寻了自尽。”
不识不知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作谓语、定语;指不识古今。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知而不言 明明知道而不说。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道远知骥 路远才知道马的好坏。作宾语、定语;指时间检验人才。三国·魏·曹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恬不知愧 见“恬不知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要脸。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莫知所措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处境很为难。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9卷:“忽因昼寝,梦坐烟霞之境,四顾而望,熊罴虎豹,围绕周匝,莫知所措。”
睹微知着 微:细小;着:显着。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三国志 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见始知终 谓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知人则哲 哲:聪明。能识别人才是明智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形容无耻到极点。作谓语、定语;指人不知廉耻。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鉴往知来 鉴:仔细考察。仔细考察过去;就可以推知未来。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分句;审察过去,就可以推断未来。《诗经 大雅 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知人论世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知音识趣 趣:情趣。形容朋友间十分了解、意趣相投。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锲倸你一锲倸?”
一望而知 一看就明白。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作谓语、宾语;指意志坚决。《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作宾语、定语;指人见闻不广。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目不知书 见“目不识书”。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一事不知 见“一物不知”。作谓语、定语;指知识不完备。《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睹着知微 从明显的表象,推知到隐微的内情。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或重用的恩情。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乍:刚刚,起初;圩:围子。新到一片芦苇地,不知这里边的深浅。比喻刚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熟悉情况,行动要谨慎。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2回:“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无所不知 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作谓语、定语;指万事通。《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视微知着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不知去向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找不到某人或事物。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知人之鉴 能看出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作宾语;指看人的眼力。《晋书·贺循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知书达礼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一体知悉 一体:一律。一律知晓。作谓语、分句;用于公文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
知今博古 贯通古今。知识渊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赵彦晖《点绛唇·席上咏妓》曲:“知今博古通三教,铁石人一见了也魂销。”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知机识变 机:时机。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鲜为人知 鲜:很少。很少被人知道。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后来伴着主人度过了那段漫长的鲜为人知的冷宫生活不知洒上了多少珍妃泪。”
尽人皆知 尽:全部。所有的人都知道。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家喻户晓。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知地知天 地:地形:天:天气。了解地形,了解气候。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齐·孙武《孙子·地形》:“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知一万毕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视微知著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虑》:“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恬不知羞 见“恬不知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要脸。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
草木知威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作宾语;形容威势极大。《新唐书 张万福传》:“朕谓江淮木草亦知尔威名。”
真知灼见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知命乐天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不知甘苦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不知苦与甜。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否定句。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作主语、宾语、分句;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达人知命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作宾语、定语;指安于命运。唐·王勃《滕五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知过必改 知道了过错;必定改正。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偏正式;作宾语;指50岁。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恬不知怪 谓安然处之,不以为怪。语本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作谓语、定语;指不以为怪。语出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宋·苏轼《谢中书舍人表》:“既任止于训词,故权移于胥史,恬不知怪,习为故常。”
不知所可 可:合宜,好。指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作谓语、状语;指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不想这番好意把个可左可右的安公子此时倒弄到左右不知所可。”
道头知尾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思维等。《朱子语类》卷四九:“惟圣人道头知尾,下学便上达,若教学者,则须循其序也。”
倦鸟知还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知其不可为而为 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郭沫若《南京印象》:“许多事情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鹤知夜半 鹤夜半而鸣。比喻各有专长。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
略知皮毛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7回:“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切瞠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
求知若渴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不知所为 为:做。不知道该怎么办。作谓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桓子不知所为。”
今雨新知 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见微知著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作宾语、定语;指认识错误。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闻一知二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知不诈愚 知:通“智”。聪明人不欺诈老实愚昧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无名氏《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
神不知鬼不晓 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同“神不知鬼不觉”。作状语、分句;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张翼《敌区工作记》:“何况我俩又是神不知鬼不晓走进来的。”
知生之民 知生:求生存。指在与自然界斗争中求生存的远古人民。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众所共知 众: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等。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相知有素 素:向来。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作谓语;指一向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6回:“他人不必论,就是段芝泉等,随从总统多年,相知有素,今日亦未免生疑。”
知无不为 为:做。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知尽能索 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货殖列传》:“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知书知礼 有才学,懂礼仪。作谓语、定语;指人有修养。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作宾语、分句;指直接经历的事自己了解。唐·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酌水知源 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衔结。”
一叶落知天下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作宾语、定语;指从局部推知未来。《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 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 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知鱼之乐 乐:欢乐。比喻善于体会物情。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庄子曰:‘盆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知法犯法 知道法律;却违反法律。紧缩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先觉先知 觉:明白;知:认识。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对事物的认识。宋·陈亮《谢陈同知启》:“古心古貌,读前辈未见之书;先觉先知,得累圣不传之学。”
知微知彰 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博者不知 博:广。无事不知的人不能专精一门学问或技能。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三回:“二人也把别后之事,谈了一番。三人俱备大悦。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燕雀不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乃向其乡人说道:‘我今将为状元,不久便作开国元勋矣!何以贺我?’乡人益非之。刘赞臣叹道:‘此所谓燕雀不知鸿鹄志也。’”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作宾语、分句;用于人的见识。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察己知人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不知痛痒 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作谓语、定语;指人麻木。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2卷:“同父意见亦同,常言道:‘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不知痛痒之人。’”
三不知 指对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也指什么都不知道。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清晨起来,恐怕苏友白见亲事不成,三不知去了,便忙忙梳洗了,亲到寺中来请他。”
不知所以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为什么会是这样。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 购兰亭序》:“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知难行易 易:容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可以参考我的学说。”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学。汉 王充《论衡 程材》:“今世之将,材高知深,通达众凡,举纲持领,事无不定。”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能。《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以微知著 微:微小;著:明显;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它的实质。一般作谓语、宾语。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无一不知 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