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力的成语
有关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力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力竭声嘶 | 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拼命地叫喊。 | 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度未有不索然气沮,力竭声嘶,一蹶再蹶,而吾丧我者。” |
一力承当 | 独自负责。 | 作谓语;指独自负责。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1回:“在晋侯面前,一力承当。” |
心长力短 |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 作谓语;指力不从心。 | 茅盾《子夜》十六:“今天仲翁来招呼我们,实在我们心长力短,对不起极了!” |
力分势弱 | 分:分开。力量分散势力就减弱。 | 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 | 《旧唐书·杜伏威传》:“今同若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 |
智均力敌 | 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
鞠躬尽力 | 见“鞠躬尽瘁”。 | 作谓语、定语;指恭敬谨慎。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同心竭力 | 同“同心毕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陛下诚有意于此,臣等敢不同心竭力,对扬而行之。” |
鬼功神力 | 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为。 | 元·郝经《赵州石桥》诗:“鬼功神力古未有,地维欲绝还钩连。” | |
神驰力困 | 形容心神向往,情思昏沉。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 明·汪道昆《沽水悲》:“可怜素手明于雪,只恐回身化作云,洛神既去,寡人神驰力困,我想那孤馆独眠怎捱到晓。” |
力争上游 | 上游:江河的源头。努力争取处于上流源头。比喻努力争取先进。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清 赵翼《闲居读书作》诗:“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
势穷力蹙 | 同“势穷力屈”。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宋·李纲《与吕安老提刑书》:“招盗赋以官,出于不得已,今既两路有兵,势穷力蹙,不擒即降,似不须此。” |
心力交瘁 | 精神和体力都极度劳累。交:齐;瘁:过度的劳累。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人。 |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由此心力交瘁,患疾遂卒。” |
全力以赴 | 赴法;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进去。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
力不从心 | 力:力量;能力;从:依从;顺从。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辞。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 |
协力同心 |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作谓语、状语;指齐心协力。 | 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
自食其力 | 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年轻力壮 | 壮:健壮。年纪轻;身体好;力气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年轻人。 | 骆宾基《千人塔下的声音》:“我立即走过去,因为我年轻力壮。” |
量力而为 | 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 《左传 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
矢力同心 | 齐心合力。 | 作谓语、状语;指共同努力。 |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合的清方档案》:“方今人心趋共和,决无第二问题,不独东南十数省矢力同心,即西北各省闻亦均表同意。” |
生力军 | 新投入作战的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比喻新投入的能起积极作用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18回:“只道余万清一路是一枝生力军,就令他作前军。” |
尽心竭力 | 竭:用尽;尽:全部用出。费尽心思;用出全部力气。形容做事十分认真负责。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十分认真。 | 《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
力学笃行 | 力学:努力学习。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陆游《陆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 |
以力服人 | 服:制服。用强力使人服从。 | 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回天之力 | 回天:能够扭转难以挽回的局势。原指论证有力;能挽回局势;现比喻力量巨大;能挽回很难挽回的局势。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 《新唐书 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
法力无边 |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 作宾语、定语;比喻力量极大。 |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
出力不讨好 | 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 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功夫。 |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61回:“不但出力不讨好,而且有性命之忧。” |
力排众议 | 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或驳倒各个人的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宋 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 |
唯力是视 |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 ||
有酒胆,无饭力 | 有借着喝酒显示出来的胆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则没有勇力。指只有一时冲动的勇气。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口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
计穷力竭 | 穷、竭: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计谋和力量都用尽了。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乔道清计穷力竭,遂同二将驰入山岭。” |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 作主语、宾语、分句;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
惟力是视 | 谓竭尽己力而为。 | 作谓语;用于人的行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
手无缚鸡之力 |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
筋疲力竭 | 筋:筋骨;疲:疲劳。形容非常疲乏。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疲乏。 | 唐 元稹《有酒》诗:“精卫衔芦塞海溢,枯鱼喷沫救池燔。筋疲力竭波更大,鳍焦甲裂身已干。” |
计穷力诎 | 见“计穷力屈”。 | 作谓语、定语;指计策和力量都用完。 | 明·鹿善继《请发帑疏》:“臣今日之请,非但司辽饷言辽饷,实在新库言新库,计穷力诎,不得不出于此。” |
费心劳力 | 指既操心又费力。 | 作谓语、定语;指操心。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4回:“三个妖魔,也费心劳力的来报遭信。” |
有气没力 | 见“有气无力”。 | 作谓语、状语;形容体弱无力。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七卷:“子春一心想着要那老者的银子,又怕他说谎,这两只脚虽则有气没力的,一步步荡到波斯馆来;一双眼却紧紧望那老者在也不在。” |
悉心毕力 | 悉心:尽心;毕力:尽力。竭尽智慧和力量。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汉·蔡邕《杨太尉碑铭》:“乃及伊公,克光前矩,悉心毕力,胤其祖武。” |
绵力薄材 | 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 | 联合式;作宾语;常用作谦词。 | 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 |
无能为力 | 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推辞。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
年老力衰 | 年事已高,身体衰弱。 | 作谓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9回:“因他年老力衰,将买卖收了,临别时就将此楼托付我了。” |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 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努力加餐 | 努力多吃些饭。 | 作谓语、定语;用于勉励保重。 | 《文选·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节俭力行 | 节俭:节省,节约;力行:努力去做。生活俭朴,以身作则。 | 作谓语、定语;指节约。 |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
神工鬼力 | 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郭勋《英烈传》第42回:“一路之间,提起朱亮祖三字,便胆战心寒说:‘纵有神工鬼力,那有这等奇异。’” |
齐心一力 | 同“齐心协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洪传》:“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 |
势钧力敌 | 见“势均力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 《宋史·苏辙传》:“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 |
财竭力尽 | 竭:完,尽。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 作谓语、定语;指生活困境。 | 汉 古永《黑龙见东莱对》:“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 |
协心戮力 | 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 | 《新唐书·韦陟传》:“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
努筋拔力 | 努:用力伸出;拔:超过。凸出青筋,使尽力气。形容竭尽全力。 | 作谓语、状语;指竭尽全力。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我拉不上,努筋拔力的替他做了衣服,不自家讨愧,还说长道短的哩。” |
戮力壹心 | 见“戮力同心”。 | 作谓语、状语;形容团结一致。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臧昭伯率从者将盟,载书曰:‘戮力壹心,好恶同之。’” |
务本力穑 | 本:农业;穑:收割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商鞅论》:“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
裹血力战 | 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 作谓语、定语;指顽强勇敢。 | 清 姚鼐《孙忠愍祠记》:“指挥之子泰,当建文时,为北平都指挥使;燕师起,与战于怀来,中矢,裹血力战,竟陷陈死。” |
孔武有力 | 形容人很有力气。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勇猛有力。 | 《诗经 郑风 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
同心并力 |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汉 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
残年余力 | 指年老体衰。 | 作宾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悉心竭力 | 悉心:尽心。竭尽智慧和力量。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宋·司马光《应诏言朝廷阙失》:“执政者亦悉心竭力以副陛下之欲,耻为碌碌守法循故事之臣。” |
物力维艰 |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力倍功半 | 指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收效小。 | 作谓语;指劳而无功。 | 明 刘基《赠陈伯光诗序》:“防微遏几,百病不生。几动形见,力倍功半。” |
协力齐心 |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共同努力。 | 清·林则徐《密陈以重赏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片》:“吾民协力齐心,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表婉约拒绝的意思。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力不能支 | 力量不能支撑。表示事到危难时候;想要挽救、解决;但力量不够。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力量所不能支撑。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 |
朋心合力 | 朋: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齐心协力。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杜乔传赞》:“李杜司职,朋心合力。” |
铿锵有力 |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文章或说话等。 |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
竭智尽力 | 用尽智慧和力量。 | 联合式;作谓语;指竭尽全力。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四》:“臣虽尽力竭智,死不复见于王矣。” |
苦心极力 | 费尽心思,使出了全部力量。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宋·陆九渊《黄公墓志铭》:“为文操笔立成,藻思赡蔚,统记不紊,有苦心极力所不到者。” |
戮力齐心 | 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 | 作谓语、状语;形容团结一致。 | 《梁书 王僧辩传》:“卿志格玄穹,精贯白日,戮力齐心,芟夷逆丑。” |
筋疲力敝 | 筋:筋骨;疲:疲劳。形容非常劳累。 | 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指非常辛苦。 | 宋·司马光《道傍田家》诗:“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促。” |
实与有力 | 与:参与,在里面。确实在里边出了力。 | 作谓语;指确实在里边出了力。 |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 |
力不从愿 | 从:依从、顺从。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 | 作谓语、宾语;用于谦辞。 | 《晋书·刘琨传》:“徒怀愤踊,力不从愿,惭怖征营,痛心疾首。” |
力敌万夫 | 敌:对抗;夫:成年男子。形容勇力超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或体穷三变,潘陆不足以升堂;或力敌万夫,关张不足以扶毂。” |
涓埃之力 | 比喻微小的力量。 | 作宾语;多用于自谦。 | 宋·岳珂《金佗粹编》第九卷:“念臣寒陋无堪,上感圣恩,备员军事,未有涓埃之力,以报国家。” |
身体力行 |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 力行近乎仁。” |
陈力就列 | 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 作谓语、宾语;指量才录用。 | 《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尽心尽力 | 指费尽心力。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晋书 王坦之传》:“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 |
竭尽心力 |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 《三国志 魏志 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 |
殚谋戮力 | 竭尽智谋和精力。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诚意伯文集·赠谥太师文成诰》附《礼部会议》:“诚意伯刘基……同徐达、汤和辈殚谋戮力,奉翊我太祖高皇帝,削平海内,奄有中原。” |
戮力一心 | 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 | 作谓语、状语;形容团结一致。 | 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 边防》:“中国筹边之要,在中外上下戮力一心,精求自强之术而勉行之。” |
竭尽全力 |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做出最大的努力。 | 《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
群策群力 | 策:计策;主意。群:集体;大家人。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汉 扬雄《法言 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
同心戮力 | 指齐心合力。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齐心合力。 | 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太后新摄政,政之巨细,多委陈蕃、窦武,同心戮力,以奖王室。” |
鼓衰力尽 |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 ||
力屈道穷 | 屈:竭,穷尽;道:途径,办法;穷:尽。力量办法都已穷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 | 《周书·王思政传》:“今力屈道穷,计无所出,唯当效死,以谢朝恩。” |
力不自胜 | 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张敦颐《六朝事迹·郗民化蛇》:“无饮食可实口,无窟可庇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 |
孝悌力田 |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书 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
力济九区 | 济:帮助,周济;九区:指全国。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卢照邻《三国论》:“有大贤而不能用,睹长策而不能施,便谓力济九区,智周万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
苍白无力 | 苍白:灰白。形容贫弱无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面貌及论点等。 | 朱自清《历史的战斗中》:“那拥抱过去的人虽不一定‘苍白无力’,那也不免外强中干。” |
同心协力 |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协:合。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梁书 王僧辩传》:“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
据理力争 | 据:依据;按照。依据正确的道理;尽力争取。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状语。 | 北齐 魏收《魏书 阳固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
心余力绌 |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够不上。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宋 朱熹《金紫光禄大夫黄公墓志铭》:“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
较时量力 | 较:比较;量:估量。衡量时机和实力。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宋·朱熹《答张敬夫书》:“又须审度彼己,较时量力,定为几年之规,若孟子,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说。” |
费力不讨好 | 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 作宾语、定语;指白费功夫。 | 老舍《今年的希望》:“杂文本非所长,写不出什么道理来,何苦费力不讨好,耽误了自己的时间,而又不能使篇幅增光呢!” |
量小力微 | 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 作谓语、定语;指势单力薄。 | 鲁迅《华盖集·通讯》:“现在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小力微,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的闪光。” |
无缚鸡之力 | 缚:捆,绑。双手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虚弱或力气小。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体虚弱。 |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 |
枉费心力 | 犹言枉费心机。 | 作宾语、定语;指毫无收效。 | 宋·朱熹《答甘道士书》:“所云筑室藏书,此亦恐枉费心力。” |
通力合作 | 不分彼此;共同努力。通:联合。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盍彻乎”宋 朱熹注:“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 |
独力难支 | 独:单独。指个人力量单薄不能维持全局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个人的力量单薄。 | 明·郭勋《英烈传》第23回:“那吕珍探知援兵已散,思量独力难支,便开门冲阵逃走。” |
开足马力 | 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 作谓语;指全力去做。 | |
研精殚力 | 同“研精竭虑”。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历观古人作,亦有不尽佳,要其研精殚力,积数年十年而后成,自有一家面目在,夫岂徒以絺章饰句为事哉?” |
苦学力文 | 力:务。刻苦学习,努力著文。 | 作宾语、定语;用于学习。 | 《旧唐书·白居易传》:“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苦学力文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