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善的成语
有关善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善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能言善道 |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由于他绝顶聪明,善于识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所以三年满师。” |
陈善闭邪 | 陈:述说;善:善法美政;闭:堵塞。臣下对君主陈述善法美政,借以堵塞君主的邪心妄念。 | 作谓语、宾语;指施政等。 |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
善始善终 | 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束。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
推贤举善 | 推:举荐。举荐贤士,引进好人。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喜孜孜推贤举善,永绵绵龙虎风云。” |
择善而从 | 选择好的而遵循;依从。择:选择。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心慈好善 | 好:喜爱。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等。 |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我是个心慈好善的人,现如今吃长斋哩!” |
植善倾恶 | 谓培植善者,倾覆恶类。 | ||
好谋善断 | 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勤于思考,并善于作出判断。 | 晋 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
蠲敝崇善 | 蠲:免除;敝:破旧;善:美好。指革除敝政,崇尚雅道。 | 作谓语、宾语;用于管理人员。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论》:“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 |
掩贤妒善 | 掩:压制。压制、妒嫉贤能之士。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一卷:“勿谓卫公掩贤妒善,牛相不罹大祸,亦幸而免。” |
择善而行 | 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
善有善报 | 善:好的。报:报应。做好事必有好的报答。常与“恶有恶报”连用。 |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守死善道 | 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言言善果 | |||
至善至美 | 至:最。最完善,最美好。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夸奖。 | 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 |
迁善改过 | 谓改正过失而向善。 | 作谓语、宾语、主语;指改正过错。 | 宋·朱熹《朱子语类》:“迁善改过,是修德中紧要事。” |
善文能武 | 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
好善恶恶 | 见“好善嫉恶”。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 | 《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 |
有以善处 | 指正确对待,妥善处理。 | ||
乐善不倦 | 乐于坚持做好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
乏善足陈 | 善:良好成绩;陈:陈述,告诉。情况如常,无可称道。 | 作宾语;用于写信自谦。 | 《追求》:“正所谓贱体粗安,乏善足陈。” |
欺善怕恶 |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 杨柔胜《玉环记 韦皋别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 |
长袖善舞 | 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善于钻营。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
尽美尽善 | 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 《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抑恶扬善 | 抑:遏制。压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汉·刘向《新序》:“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起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
作善降祥 | 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
善罢甘休 | 轻易地了结纠纷;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闯。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否定句。 | 清 曹雪芹《红楼梦》:“奶奶就是让着他,他见奶奶比他标致,又比他得人心儿,他就善罢甘休了?” |
善善恶恶 | 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 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 先秦 荀况《荀子 强国》:“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
多谋善虑 | 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 作谓语、定语;指善于思考。 | 清·李渔《凰求凤·画策》:“你是个多谋善虑之人,何不替我筹度一番,行了这个方便也好。” |
迁善黜恶 | 犹言向善而去除邪恶。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 |
瘅恶彰善 | 瘅:憎恨;彰:表扬。憎恨恶的,表扬善的。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情绪。 | 隋·薛道衡《隋唐祖颂》:“瘅恶彰善,夷凶靖难。” |
嘉言善行 | 美善的言行。 | 作主语、宾语;指美善的言行。 | 宋 曾巩《<新序 目录>序》:“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 |
善贾而沽 | 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 作谓语、宾语;指怀才不遇的人。 | 《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
英勇善战 | 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夸奖人。 | 李晓明《平原枪声》:“还给他们讲了一个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
隐恶扬善 | 隐:隐匿;隐瞒;扬:宣扬。隐蔽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
多钱善贾 | 亦作“多财善贾”。谓钱多好作买卖。比喻具备充分条件,则事容易办成。 | 作谓语、定语;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
推贤乐善 | 推:推崇;乐:爱好。推崇贤人,爱好善事。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傅玄传》:“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常慕季文子、仲山甫之志。” |
片善小才 | 片善:微小的优点。指小有才能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陈书·陆瑜传》:“吾识览虽局,未曾以言议假人,至于片善小才,特用嗟赏。” |
福善祸淫 | 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 | 《尚书 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孔传:“政善,天福之;淫过,天祸之。” |
多多益善 | 益:更加;善:好。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分句;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举善荐贤 |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从善如登 | 指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比喻学好很难。 |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学好很难。 | 《国语 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韦昭注:“如登,喻难;如崩,喻易。” |
疾恶好善 | 憎恨丑恶,喜好善美。形容事非界线清楚。 | 作谓语、定语;指人爱憎分明。 | 《新唐书·王珪传》:“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
一技之善 | 技:技能;善:擅长。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 作宾语、定语;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 清·朱彝尊《赠笔公钱叟序》:“洵夫一技之善有深入人心而不可没焉者已。” |
迁善远罪 | 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贾谊《治安策》:“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扶善惩恶 | 扶:支持,帮助。帮助善良的打击邪恶的。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郭沫若《文学与社会》:“使人们明确地辨别是非,把爱与憎的感情深刻化,从而加强团结的力量,而移入扶善惩恶的行动。” |
善罢干休 | 善:好好地;甘休:情愿罢休。好好地解决纠纷,不再闹下去(多用于否定)。 | 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否定句。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可比他得人心儿,他就肯善罢干休了?” |
积德累善 | 积累德行与善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论》:“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又《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
掩过扬善 | 同“掩恶扬善”。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书·丙吉传》:“[丙吉]于官属掾吏,务掩过扬善。” |
不亦善夫 | 不也很好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 |
枕善而居 | 谓守善不移。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北齐·刘昼《新论·慎独》:“故蘧瑷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
紧行无善踪 | 比喻做事急于求成就不可能完美无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
点头称善 | 道:说;善:好。表示赞同。 | 作谓语、定语;指赞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陈雚以下众人,都点头称善。” |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 善:擅长;贾:做买卖。比喻凭借优越条件,事情容易成功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
独善一身 | 同“独善其身”。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个人修养。 | 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
多愁善感 | 善:容易;好(hào);感:伤感。容易发愁、伤感。形容人感情脆弱。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茅盾《幻灭》二:“是同情于这个不相识的少妇呢,还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
矜功伐善 |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极不虚心。 | 作谓语、宾语;指夸耀自己。 | 《晋书 段灼传》:“艾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 |
善为说辞 |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 作谓语;指替人说好话。 | 《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
多财善贾 | 贾:做买卖。本钱多就好做买卖。比喻具备充分的条件就容易把事情办好。 | 连动式;作谓语;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 韩非《韩非子 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
惩恶劝善 | 惩:责罚;劝:勉励。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 联合式;作谓语;指惩罚恶人劝他向善。 |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
心地善良 | 有道德、德行好,慈善。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肠。 | 梁遇春《奥布伦摩夫》:“然而他们也是聪明多才,心地善良的人,却终于草草一生。” |
虚中乐善 | 中:同“衷”,内心;虚中:虚心;善:善言善事。指虚心采纳善言,乐意做善事。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清·刘开《问说》:“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 |
掩恶扬善 | 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 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
成人之善 | 成全别人为善。 | 作谓语、宾语;用于为人。 | 《魏书·礼志四》:“况乃官历士流,当训章之运,而以庶叔之嫌,替其嫡重之位,未是成人之善也。” |
慈眉善眼 |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同“慈眉善目”。 | 沈从文《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还有戴小圆帽的中国尼姑,脸冻得红红的,慈眉善眼的,居多提了小篮子和小罐子,出卖庵堂中的产品,蜂蜜和鸡蛋,酸辣子与豆腐乳。” | |
骁勇善战 | 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南齐书 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
欺良压善 | 欺:欺负。欺压善良的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坏人。 | 元·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第二折:“欺良压善没分晓,揎拳捋袖行凶暴。” |
不得善终 | 善终: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恶人应有的坏下场。 | 作谓语;表示对别人的诅咒。 | 《新编五代史平话 梁史 上卷》:“汝家虽出二帝,可惜不得善终!” |
迁善塞违 | 犹言向善而防堵邪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谭嗣同《刘淞芙<湘报馆章程>跋》:“闻见既溥,法戒乃兴,迁善塞违,教治以懋。” |
改过迁善 | 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 联合式;作谓语;指去恶就善。 | 《周易 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从善如流 | 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听从别人的意见。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
首善之区 | 最好的地方。指首都。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首都。 | 鲁迅《彷徨 示众》:“首善之区的西域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择:选择;从:跟从、学习。选择好的、正确的事情去遵循、学习。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来者不善 |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强调来人不怀好意。 | 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
恂恂善诱 | 恂恂:同“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教育。 | 汉·赵壹《报皇甫规书》:“岂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诱之德,同亡国骄惰之志,盖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
谆谆善诱 | 耐心恳切地教诲、诱导。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刘挚《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 |
独善吾身 | 同“独善其身”。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个人修养。 |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这高天厚地之中发誓宣明:我只能离群索居,独善吾身!” |
善与人交 | 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 作谓语;指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善始令终 | 同“善始善终”。 |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情有头有尾。 | 三国·魏·嵇康《琴赋》:“即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 |
达则兼善天下 | 达:显贵。得志做了大官,就也把天下治理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忠告善道 | 道:通“导”。衷心的告诫,善意的劝导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骑者善堕 |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 汉 袁康《越绝书 外传记吴王占梦》:“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 |
积善成德 |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能文善武 | 能:能够,信任。指人文武双全。 | 作谓语、宾语;指人文武双全。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凭着我能文善武才人敌,俺父亲将我来许。” |
徙善远罪 | 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 作谓语;指劝人为善。 | 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善财难舍 | 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菩萨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
多愁善病 | 见“多愁多病”。 | 作定语、宾语;指体弱多病。 |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假使天下有这样一个人,又与我同生同死,小弟也不得这样多愁善病!” |
进善退恶 | 进用贤善,黜退奸恶。 | 作谓语、宾语;用于治政等。 | 《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进善退恶。” |
能说善道 |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 | 黄药眠《自纪篇》:“他们都是能说善道的人。” |
善游者溺 |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
善自为谋 | 善于替自己打算。也指替自己好好地想办法。 | 紧缩式;作谓语;指善于为自己谋划。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君子曰:‘善自为谋。’” |
进善惩奸 | 进用善良,惩治奸恶。 | 作谓语、宾语;用于治政等。 | 唐·周昙《咏史诗·虞舜》:“进善惩奸立帝功,功成揖让益温恭。” |
寸善片长 | 见“寸长片善”。 | 作宾语、定语;指本事不大。 | 宋·陈亮《覆吴叔异》:“寸善片长,辄欲与圣贤参列,豪杰争长,何暇争百世事业乎!” |
迁善去恶 | 见“迁善黜恶”。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冯桂芬《<窥天镜>序》:“《易》、《诗》、《书》、《礼》著其理,《春秋传》兼言征验,而四子书教人迁善去恶之道大备。” |
伐善攘羭 | 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攘:窃取;羭:肥美的绵羊;攘羭:比喻掠美。夸耀自己,掠人之美。 | 作谓语;用于处事。 | 唐·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敢伐善以攘羭。” |
能谋善断 | 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晋 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积:聚;庆:福。积德的人家,子孙必然会得到福泽。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劝善黜恶 | 见“劝善惩恶”。 | 作谓语、定语;指惩罚坏人,勉励好人。 | 《魏书·肃宗纪》:“劝善黜恶,经国茂典。” |
改行迁善 | 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同“改行为善”。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行为等。 | 《新唐书 张巡传》:“巡下车,以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
贵人善忘 | 用来嘲讽人善忘。 | 作定语、宾语;用于讥笑人。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4回:“就是大帅前日,也曾推举项城,难道是贵人善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