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求的成语

有关求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求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调度征求 调度:征敛赋税;征求:征敛需索。指征敛赋税。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征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帝纪》:“其令大司农绝今岁调度征求,及前年所调未毕者,勿复收责。”
草间求活 草间: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苟且偷安地活下去。《晋书 周顗传》:“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挂冠求去 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要求离去。比喻辞官归隐。作谓语;指弃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挟冰求温 挟:夹持。比喻行动跟目的截然相反,事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何异挟冰求温,抱炭希凉者哉!”
贪求无厌 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作谓语、定语;指贪得无厌。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同气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卖国求荣 荣:荣华富贵。指出卖国家利益谋取个人荣华富贵。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洪迈《容斋续笔 朱温之事》:“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擢用。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急于求成 急:急切地。急着要取得成功。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求贤下士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
无迹可求 见“无迹可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寤寐求之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作谓语、定语;指希望迫切。《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爹爹告奶奶 比喻到处求人。作谓语、定语;指求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浑身是铁,打得多少钉儿?替你添羞脸,到处求爹爹告奶奶。”
求名责实 责:求。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要名实相符。唐·刘知畿《史通·本纪》:“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声气相求 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自求多福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见弹求鹗 见“见弹求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是以见弹求鹗,或欲速而不达;投珠抵鹊,或见小而妨大。”
追根求源 同“追本溯源”。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追寻根源。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却行求前 语本《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却行求前”谓以倒退求前进,比喻方法不对,因而不可能达到目的。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语出《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不求闻达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动宾式;作谓语、主语;形容人不想出名。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景公求雨 祈求龙王降雨的迷信活动。比喻统治者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作宾语、定语;指不能脱离群众。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浅希近求 希;企望。目光浅近,只求过得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企求。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5卷:“与安期相随少久,其术可得而传。如浅希近求,则房户幽坚。”
批毛求疵 犹言吹毛求疵。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指故意挑剔。《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批毛求疵,陷于重辟。”
将本求财 见“将本求利”。作宾语、定语;用于经商等。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将本求财,在家出外,诸般儿快。”
不忮不求 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联合式;作谓语;表示不嫉妒,不贪求。《诗经 邶风 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郑玄笺:“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备于一人,其行何用为不善。”
媚外求荣 媚:谄媚。奉承外国人以谋求个人利益。作谓语、定语;指人自私。清·吴趼人《痛史》第19回:“这是媚外求荣的结局,表过不提。”
死地求生 求:寻取。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作谓语、宾语;指在很危险的境地中求生。《新唐书·赵孇传》:“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
蠖屈求伸 蠖:昆虫名,行时屈伸其体。比喻人不遇时,则屈身求隐,待来日再展宏图。作谓语、宾语;指等待东山再起。《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敲冰求火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引年求退 引年:自陈年老。自陈年老,请求退休。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金史·完颜守道传》:“今引年求退,甚得宰相体,然未得代卿者,以是难从。”
死求百赖 见“死乞白赖”。作谓语、宾语;指不停地纠缠。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吹毛求疵 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用于指故意挑剔为难人。韩非《韩非子 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卖友求荣 指靠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出卖朋友谋利。柳亚子《咏史》:“卖友求荣事可羞,觑颜枉自附清流。”
求知若渴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食不求饱 饱:吃足。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有节制。作宾语、定语;指饮食要有节制。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远求骐骥 骐骥:良马。到远方去寻求良马。比喻各处访求人材。作谓语、定语;指重视人才。《晋书·冯跋载记》:“吾远求骐骥,不知近在东邻,何识子之晚也!”
问舍求田 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求人不如求己 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求忠出孝 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求容取媚 媚:谄媚。谄媚讨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
剖蚌求珠 将蚌壳剖开,以取里面的珍珠。比喻求取贤良良的人材。作宾语、定语;指求才。《三国志 蜀书 秦宓传》:“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复何疑哉!”
供过于求 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或商品。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凡物之所在市也,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落。”
见弹求鸮炙 鸮:鸟名,猫头鹰。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过早估计实效。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钻冰求酥 酥:酥油,牛羊奶制成的食品。比喻想要的东西一定得不到。作宾语、定语;指处世方法不对。《菩萨本缘经》卷下:“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诛求无度 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作谓语、定语;指贪心不足。《旧唐书·于頔传》:“擅兴全师,僭为正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
嘤鸣求友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回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作宾语、定语;指寻知音。茅盾《<新绿丛辑>旨趣》:“本为人人所同,而脱稿后求能与世相见,嘤鸣求友之心,亦人人所共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买菜求益 比喻争多嫌少。作谓语、定语;指斤斤计较。《高士传·严光》:“买菜乎?求益也。”
求签问卜 卜:占卜。祈求于神灵,求决于占卜。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迷信。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又常闻得官府要拿他家属,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签问卜,越望越不回来。”
邀功求赏 求取功劳和奖赏。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唐 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本无运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
好古敏求 好:喜爱,喜好。喜好古学而勉力追求作谓语、宾语;用于做学问等。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屈蠖求伸 蠖: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万事不求人 指做事只靠自己的努力,不依赖别人。作宾语、定语;指自力更生。老舍《英国人》:“多数的英国人愿当鲁滨孙,万事不求人。”
一无所求 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作谓语;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要我给她遮掩个门户;此外一无所求。”
唯利是求 见“唯利是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上求下告 告:请求。指到处请求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朱子语类辑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穷究,只管上求下告,问他讨禅,被他恣意相簿。”
不得已而求其次 次:差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作谓语、宾语;指只好凑合。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死求白赖 指不停地纠缠。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不停地纠缠。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俗话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死求白赖,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
但求无过 但:仅,只要;过:错误。只追求没有过错。形容做事保守平庸怕出差错。作谓语;指人保守。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美益求美 益:更。美上更加求美。作谓语、宾语、定语;同“精益求精”。清·陈天华《警世钟》:“一切陆军、海军、政治、工艺,无不美益求美,精益求精。”
求生害义 为保全性命而伤害道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晋书·孝愍帝纪》:“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乎。”
降格以求 降:降低;格:规格;标准。降低标准来寻求或要求。指不坚持原来的要求和标准。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降低标准去寻求。鲁迅《坟 灯下漫笔》:“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孜孜以求 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勤勉的样子)。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孙犁《芸斋琐谈》:“因为他那种孜孜以求、有根有据、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也为人所熟知了。”
登木求鱼 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方法不对头。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新益求新 已经新了,还要求更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王韬《练水师》:“西国船制,日有变更,精益求精,新益求新。”
舍近求远 舍:放弃;求:追求。舍弃近便的;追求遥远的。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求贤用士 访求并任用贤能的人才。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求名求利 追求名利。作谓语、定语;指追求名利。宋·孙惟信《水龙呤·除夕》:“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
求马唐肆 唐:原指无壁之屋,引伸为空的;肆:铺子,这里指卖马的地方。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作宾语、定语;指方法不对。《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厉精求治 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作谓语、宾语;用于统治者。《新唐书·魏知古等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悼。”
吹毛求瘢 求:寻找;瘢:疤痕。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指故意挑剔。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9回:“凡遇院中公牍,送府用印,孔辄吹毛求瘢,见有瑕疵可指,当即驳还。”
破柱求奸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后以“破柱求奸”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求浆得酒 浆:饮料。比喻所得过于所求。作谓语、定语;指得到的超过所要求的。唐 张鷟《朝野佥载》:“岁在申酉,求浆得酒。”
求生不得 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反求诸己 诸;之于的合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动宾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求亲告友 请求亲友救济。联合式;作谓语;指向亲友乞求帮助。李纳《姑母》:“姑母不爱求亲告友,不爱向人诉苦。”
觅衣求食 觅:寻找。寻找穿的和吃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存需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看你既不是官员赴任,又不是买卖经商,更不是觅衣求食,究竟有什么要紧的勾当?”
炫玉求售 自诩有才,以求施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求教于愚人是问道于盲;枉道以干主是炫玉求售。”
洗垢求瑕 见“洗垢求瘢”。作谓语、定语;指过分挑剔别人的缺点。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以此知党人之意,未尝一日不在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
未明求衣 天没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梁书·顾协传》:“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贤如渴,爰发明诏,各举所知。”
不厌求详 厌:嫌;详:详细。不嫌过于详细。指越详细越好。作谓语、状语;形容不嫌详细。茅盾《蚀·追求》:“徐子材不厌求详地询问史循自杀的感觉,几次把龙飞的已经到了嘴唇边的话打了回去。”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时慕政弄得没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责备求全 犹言求全责备。作谓语、定语;指过分要求。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仅有某某数字,于四声未合,即姑置而过存之,亦孰为责备求全者。”
同声相求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尺蠖求伸 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贪大求全 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全面。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压雪求油 比喻难以作到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八戒道:‘莫管,我这一去,钻冰取火寻斋至,压雪求油化饭来。’”
刻舟求剑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声应气求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类相求 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作宾语、定语;指相互投合。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求新立异 立:竖立。追求新奇,以显示与众不同。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4回:“众美人亦因炀帝留心裙带,便个个求新立异蛊惑他,博片刻之欢。”
求之不得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现多用来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迫切希望的。《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割地求和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摇尾求食 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作谓语、定语;指向人乞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旁求俊彦 旁:广;俊彦:才智过人的人。向各方面征求贤才。作谓语;指向多方面征求贤才。《尚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供不应求 供应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供:供应。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或商品。《茅盾选集 长春南关行》:“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单位的订货单,每天生产一至二吨,供不应求。”
溯流求源 同“溯流穷源”。作谓语、宾语;指探求事物的本源。《元史·隐逸传·杜瑛》:“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
敛怨求媚 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元年》:“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必取之于人,敛怨求媚,不可长也。”
旁求博考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或写文章。鲁迅《“皇汉医学”》:“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
屈膝求和 屈:弯曲;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请求和解。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投降。蔡东藩《宋史演义》第76回:“屈膝求和母后返驾,刺奸被执义士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