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是的成语

有关是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是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公是公非 公认的是非。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是非。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不是冤家不聚头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仇人不可避免相见。《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谁是谁非 犹言谁对谁错。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谁与你挑唇料嘴,辨别个谁是谁非。”
惟命是从 犹言惟命是听。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汉·刘珍《东观汉记·鲍宣妻传》:“既奉君子,惟命是从。”
举目皆是 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作谓语、定语;形容数量多。林语堂《思满大人》:“今也不然,举目皆是‘同志’。”
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一弯腰就可捡得;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极容易得到。复句式;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书面语。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寸阴是竞 寸阴:指短暂的时间;是:文言助词,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竞:争取。一寸光阴也应当争取,不能浪费。形容时间极其宝贵。作谓语、定语;形容时间极其宝贵。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淆混是非 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作谓语、定语;指故意制造混乱。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有奶便是娘 比喻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见利忘义的人。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比比皆是 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处处;到处;皆:全部。形容某种东西到处都是;很多。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俯拾皆是 只要弯腰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做“杂文”也不易》:“现在竟也累得来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杂文’。”
物是人非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从恶是崩 学坏象高山崩塌一样迅速。比喻学坏很容易。《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同是天涯沦落人 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作谓语、分句;指共命运。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唯命是听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没衷一是 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郭沫若《盲肠炎 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我见闻所及,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
面是心非 谓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9回:“从来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
点头道是 道:说;是:对。表示赞同。作谓语、定语;指赞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时费去大半,说到资斧困竭……不觉点头道是。”
桥是桥,路是路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同“桥归桥,路归路”。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七:“就是萧队长也得说个理。我姓韩的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白的,怕谁来歪我不成,倒要问问老赵哥?”
唯力是视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招是惹非 招惹是非。谓无故生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经过,又是招是惹非。”
惟力是视 谓竭尽己力而为。作谓语;用于人的行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惟力是视。”
是非之心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连动式;作谓语、宾语。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挑得篮里便是菜 比喻得到一点就行,毫不挑剔。作分句;指毫不挑剔。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0卷:“挑得篮里便是菜,一个信送将进去,登时把陈定放了出来。”
师心自是 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似非而是 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讨是寻非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无名氏《白兔记·诉猎》:“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讨是寻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料想苍天不负亏。”
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指善恶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实。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韩愈《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习非胜是 习:习惯于。错误成了习惯,反以为是对的。作谓语、宾语;指不明是非。汉·扬雄《法言·学行》:“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掠是搬非 搬弄是非。作谓语、定语、宾语;同“搬弄是非”。明·无名氏《四贤记·挑斗》:“你如今掠是搬非,干讨得鬼哭神愁。”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拨;是非:指口舌纷争。把别人的话搬来弄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出来。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引起纠纷。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浑身是胆 浑身:全身。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宋 陈著《宝鼎现 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词:“最是满腹精神,担负处,浑身是胆。”
唯邻是卜 指找住房应该选择邻居。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
色即是空 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作宾语、定语;用于佛教等。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为则,如前岁收的几个小徒。”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作宾语、分句;为佛经开卷语。《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不是冤家不碰头 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康濯《春种秋收》:“还是开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说巧不巧地闹了个‘不是冤家不碰头’啊!”
独是独非 指不采纳众议,是与非自己说了算,独断专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独断专行。《旧唐书 忠义传上 王义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亦不可独是独非,皆由圣旨。”
人我是非 是非:争执,纠纷。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和纠纷。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
头头是道 原为禅宗语;原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条理清楚;道理充分;面面俱到。主谓式;作状语、补语;含褒义。《续传灯录 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大是大非 是:正确;非:错误。原则性的重大是非问题;多指政治方面的。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原则性的问题。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嘴是两张皮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
以是为恨 恨:遗憾。把这件事当作遗憾。作谓语;指把这件事当作遗憾。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见风是雨 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是非之地 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作主语、宾语;指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帮。”
惟利是逐 指惟利是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这利己主义到了‘惟利是逐’的地步,却是非空虚到极点不可。”
失败是成功之母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唯利是从 从:追逐。一心求利,别的什么都不顾。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北魏·魏收《孝静帝伐元神和等诏》:“狡猾反覆,唯利是从,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是非只为多开口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0出:“一剑教伊死了休,黄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百无一是 是:对的;正确的。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无一是,且朝夕以此相临,极为难处。”
自是不彰 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晰。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复句式;作分句;指绝不能容忍。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古非今 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保守复古。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且儒雅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悬断是非 悬断:凭空推断。凭空推断是与非、对与错。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吾性呆滞,多所未甚喻,安敢悬断是且非耶?”
唯利是求 见“唯利是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两面派。作谓语、定语;指两面派。海涛《硝烟》:“人世间是有这样一种角色——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休戚是同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作谓语、定语;指关系密切。《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惟利是命 犹言惟利是图。作谓语、定语;指惟利是图。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那婆子本是愚顽之辈,兼之年近昏眊,惟利是命,一概情面不管。”
貌是心非 见“貌是情非”。作谓语、定语;指表里不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汝近乃作负心事,知从前规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复畏汝矣。”
淆乱是非 淆乱:混淆,混乱。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作谓语、定语;指故意制造混乱。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该大臣等相顾不发一策,事事仰劳神算,已属全无心肝,乃犹徇情掩饰,淆乱是非,致令外议沸腾。”
研核是非 核:对照,考核。研究考核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作谓语、宾语;指考究对错。汉·张衡《东京赋》:“温故知新,研核是非。”
是是非非 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先秦 荀况《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共商国是 国是:国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闲非闲是 见“闲是闲非”。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高明《琵琶记·五娘劝解公婆争吵》:“空争着闲非闲是,只落得双垂泪。”
是可忍,孰不可容 是:这个;孰:什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作宾语、分句;指绝不能容忍。《梁书·元帝纪》:“毕、原、……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今是昔非 见“今是昨非”。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人悔恨以前的错误。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说是弄非 见“说是谈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解放日报》1943.1.23:“从‘老好人’薛××的眼里,以为大家又在说是弄非了。”
自行其是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
是非自有公论 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吞舟是漏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莫衷壹是 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演讲》:“主张个人主义者,莫不反对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者,又莫不反对个人主义,聚讼纷纭,莫衷壹是。”
中心是悼 中心:内心;悼:伤痛。内心极为悲伤。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经·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讲是说非 犹言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作谓语、定语;用于评说事物等。元 柯丹邱《荆钗记 受钗》:“这财礼虽是轻微,你为何讲是说非?”
作如是观 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动宾式;作谓语;泛指对某事物作如此看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招是生非 见“招是惹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战斗,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决不在大处着眼。”
在在皆是 在在:到处。到处都是,经常碰到。形容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到处都存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袁枚《答友人某论文书》:“仆疑足下于诗文之甘苦,尚未深历,故觉与我争名者在在皆是,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以为其传校可必耶?”
貌是情非 表面做的与心里想的完全两样。比喻表里不一。作谓语、定语;指表里不一。《与僧正教》:“信可谓心与事背,貌是情非。”
女子无才便是德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说教。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
功过是非 功绩与过错,正确和谬误。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人。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
丁是丁,卯是卯 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3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面是背非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作谓语、定语;用于人表里不一。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惹是招非 引起麻烦之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孩儿,你许多时不行这条路,如今去端门看灯,从张员外门前过,又去惹是招非。”
覆是为非 覆:颠倒。把是颠倒为非,把非颠倒为是。作谓语、定语;指故意颠倒。汉·焦赣《易林·丰之鼎》:“谗言乱国,覆是为非,伯奇乖难,恭子忧哀。”
亦复如是 复:又,再。也是这样。作谓语、状语;指同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是非得失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惟命是听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作谓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西汉·司马迁《越王勾践世家》:“今君王举玉趾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
唯利是视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滔滔者天下皆是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翻手是雨,合手是云 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人变化无常。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咱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那尘埃中埋没杀多才俊。”
说是道非 见“说是谈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我的父母没眼睛,把我嫁在这里,没来由教他来望,却教别人说是道非。”
所在皆是 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宋 苏轼《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女子无才便是福 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说教。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三卷:“昔人云:‘女子无才便是福。’然今之闺秀,比比是矣!”
非昔是今 昔:过去。今:现在。认为过去是错误的,现在是正确的。作谓语、宾语;指否定过去。《宣和书谱·隶书叙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混淆是非 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不宁唯是 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紧缩式;作分句;指不仅如此。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质非文是 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汉 扬雄《法言 吾子》:“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是非曲直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对事物的评断。汉 王充《论衡 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
随声是非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